共创共建共享 文明之花耀
郑元丹
共创共建共享 文明之花耀
郑元丹
蓝天白云,红花绿树,九月的舟山,一派优美和谐。点滴之处,悠悠的城市风情悄然溢出;方寸之间,默默的城市品格无声传递。
行走在大街小巷,道路整洁宽敞,绿化美观大方。随处可见的“志愿红”,或文明劝导,或热情指路。车辆在斑马线前远远停下让行,乘客在公交站台有序排队。一块块公益广告牌,无不传递着和谐正能量……从目之所及到身之所感,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自2018年舟山市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来,舟山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着眼“四个舟山”建设大局,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海上花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创城当作“一号工程”来抓,“一盘棋”攻坚。
三年来,舟山干部职工进社区、走市场、下工地、守路段,掀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热潮;23万多名志愿者维护交通秩序、清理卫生死角,送温暖、献爱心,全面助力创城。
创城,创出了舟山新面貌,创出了群众幸福感,创出了文明新风尚,创出了干部新作风。每个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目睹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点点滴滴,也切身从创建中感受到了发展的魄力、文明的魅力。
城乡整治 各美其美
每当夜幕降临,定海海滨新天地灯火辉煌、人流不息,曾经破旧的城中村如今晋级定海时尚地标,滨海HI夜市正等你来;
漫步在新城长升路,眼前的樱花公园在灯光的勾勒和渲染下美轮美奂,小干二桥流光溢彩、高层建筑交相辉映,细微之处彰显着城市品位。
道路交通是城市的骨架。这三年,舟山的骨架越来越顺畅。从高速公路舟山西收费站驶出,穿越隧道群、驰骋高架桥,约半小时即抵达普陀东港,舟山本岛真正实现了“半小时交通圈”。今年5月28日,贯通舟山本岛南部的快速大通道——滨海大道正式全线通车。这条联通定海、新城、普陀三城的南部滨海景观长廊,一路海、船、桥不断“尽入眼帘”……
舟山的城市面貌在创城中“脱胎换骨”。创城三年,通过实施海上花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开展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景观亮化等攻坚行动,舟山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抓好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城市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城市面貌日益改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创城,决不能让渔农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今的乡村,“赤膊”几十年的外墙画上了写意的墙绘,空中乱“走”的线路逐渐“隐身”,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违法搭建的窝棚不见了。随处可见的是,村村美景,岛岛花香。定海区岑港街道76岁的杨伟忠这样点赞家门口的变化:“以前面面排排35只粪缸,现在面面排排高级小轿车。”
舟山市通过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竞赛,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整治氛围,全市渔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19年全市15个乡镇(街道)获评乡镇(街道)组“洁美杯”,21个村获评村组“洁美杯”;另有3个乡镇(街道),14个村因在全市排名靠后被通报。通过竞赛,全市上下推进渔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形成了合力共建美丽渔农村氛围。近期,渔农村又吹响了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号角”……
自2018年以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补齐,创建区域内硬件设施改造、修补36万余处;清理积存垃圾43.6万余吨、卫生死角21.2万余个,拆除违法建筑106.2万平方米。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省、市美丽乡村精品村125个,建成AAA级景区村庄24个,培育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0个。
如今的舟山,城与乡如一枝芬芳的并蒂莲:城市品质功能加速升级,美丽经济欣欣向荣,城市文明与渔农村风情深度融合,城乡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和社会风气全面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崭新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共建共享 群众获益
创城,不是形象工程,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民生工程。通往文明城市的道路没有尽头,需要倾听百姓新需求、新期盼。
在创城过程中,舟山始终坚持创建惠民利民理念,从一点一滴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让广大群众在创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让城市每个角落都浸润着归属感和幸福感。
群众期盼什么,政府就做什么。据舟山市创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相关部门上门走访住户125.8万户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万份,收集社情民意15.4万余条。“我们认真梳理分析收集的意见建议,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使创城的过程成为老百姓受益的过程。”该负责人说。
老旧小区改造是群众呼吁强烈的需求之一。去年,舟山市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改造400余幢老旧住宅,改造面积达72万平方米,惠及群众11000余户,老旧住宅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首战告捷”。改造后,房屋漂亮了,屋顶不漏了,“蜘蛛网”不见了,下水道畅通了……今年,全市老旧小区计划改造800幢以上,改造任务量是去年的两倍。自创城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52个,完成拆迁22283户;改造老旧小区1838幢,惠及住户39150户。
停车难是市民出行的烦恼。作为海上花园城核心区,新城尽管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随着人口聚集、车辆增多,一些“成长”的烦恼逐步显现,游览滨海大道新城段遭遇停车难便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新城大桥下方启动提升改造工程,舟山市城投集团利用桥下空间增设131个停车位。“前几次来舟山旅游,最操心的就是停车难题,没想到这次短时间内就找到了。”这是很多来舟游客的感慨。自创城以来,全市共整修道路151.8万平方米,新增机动车车位13.7万个。
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群众精神需求也随之变得迫切。在定海双桥街两黄文化主题小公园,你可以感受浓浓的传统文化;在新城杉林公园,你可以徜徉7000平方米杉林小径感受季节变迁;在普陀山青龙山公园,沧桑的古树、古朴的八角亭、仿古凉亭和走廊,你可以顿时静下心来……白天去家门口“口袋公园”闲坐,夜晚到海边看灯光璀璨,成了不少舟山市民最爱的事。自创城以来,全市新增绿化面积446.4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园22个,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预计到2021年,将建设完成50座公园。
宣传引领 心美景美
在舟山街头漫步,制作精美、各具特色的公益广告令人赏心悦目;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的好人好事每天都在发生。
文明的种子在舟山大地不断播撒,寄托在每一件公共设施的合理使用上,浸润于每一位市民的日常行为中,成为这座温暖之城最靓丽的底色。
弹指间,舟山市开展“文明礼让斑马线 共建海上花园城”活动,已满三周年。礼让斑马线,已成市民的自觉行为,也让更多人记住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在舟山昌东菜场附近斑马线上,曾出现过这样温暖的一幕:一辆车牌号为浙L***5J的白色轿车主动礼让老人,司机蒋友国还冒雨下车,搀扶老人走过斑马线。蒋友国事后说,他搀扶老人慢慢走过马路时,所有等待的车子一声鸣笛也没有,大家不约而同的默契,让他也深受感动。
行为心表,言为心声。三年时间,城市因人而改变。每天,一个幸福的微笑,一次温暖的礼让,一句礼貌的问候,都能让城市变得生动可爱。
舟山市以“文明细胞”为抓手,促使全市各个“文明细胞”兼容共生、和谐有序,有效推动创建活动向基层延伸,向日常生活渗透。通过开展文明礼让斑马线、“文明细胞”创建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市民行为,有效提升了广大市民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
去年,舟山市全面部署开展了17个系列40个类型的“文明细胞”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路段、文明市场等各类型“文明细胞”6955个,文明的种子正在各地生根发芽。
“好人”多起来,“细胞”才能活起来。在舟山,有23万志愿者,他们以己之力,铸就了一座座爱心丰碑。公益路上,他们不忘初心,发光发热,传递温暖与正能量。舟山市第七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定海区退休教师郭玲娣,从2002年至今,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17000小时。在她的推动下,全市首个爱心公益联盟成立。她说,“希望通过强强联合模式,更好地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热潮中,一批身着“兼合式”党支部红马甲的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舟山市全面推进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制度,推动更多小区建立“兼合式”党支部,让党员投身创城一线,引领带动全民支持参与创城工作。目前全市共有374个“兼合式”党组织,吸纳党员3万余名,每个“兼合式”党组织平均每月开展一次以上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围绕“舟山有你 越来越好”创建主题,舟山各部门、各组织创设了“周末公益”“城市啄木鸟”“清理小烟蒂 创出大文明”等活动载体。2018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创城志愿服务149.3万人次,舟山市志愿者活跃率位居全省前列。在8月27日发布的《浙江省志愿服务大数据报告》中,舟山以绝对优势拿下全省志愿者综合活跃度第一。
从景美到心美。创城,带给大家的不只是眼前的美景,还有心理上的获得感。创城带来的变化,让群众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真心认同、由观望到主动参与、由“要我创”到“我要创”的可喜转变,舟山市创建工作的群众满意率稳步提升。群众支持率、满意率的提升,又转化为强大推动力,他们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全市形成众志成城、合力创建的生动局面。
专项整治 破解顽疾
在舟山你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水果店或小吃店每天开门营业后,负责人总会把店门口打扫干净,或将门前的自行车推到停车位里。在舟山市升级“门前三包”责任制后,这些成了经营户每天的一项“必做功课”。
去年起,舟山市将以往的“门前三包”责任制逐步更新为“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告知书”制度,并结合“路长制”管理模式进行常态化管理。
“门前三包”,这项举措在舟山实施已超过20年,即临路(街)所有的单位、门店、住户需要把门前地带作为责任区“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深入,舟山对“门前三包”内容进行了优化。“环境卫生责任区告知书”的履职责任分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秩序维护、绿化管理4大块,内容更细致,覆盖面更广。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创建之初,舟山市就明确提出,一切以人民满意为标尺。
面对群众的期盼,舟山市各部门全力以赴:市城管局全面开展市容整治提升行动,紧盯城市管理乱点、难点、痛点;市交通运输局对全市范围内的巡游出租车开展专项整治,一旦发现拒载、乱收费、不打表等违规行为,驾驶员将按上限处罚并停业接受培训,情节严重的将吊销从业资格证;市场监管局举全局之力开展小餐饮行业整治,开展拉网式排查……
全市19个创建专项工作组,对市容环境、公共秩序等重点领域进行全面整治。还开展了城市“牛皮癣”、户外广告、出租车、人力三轮车、马路市场、农贸市场、交通秩序、占道经营、乱扔烟蒂等上百项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管理处罚力度,城市管理上各种乱象得到有效制止。
仅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9.4万起,重点路口早晚高峰期间基本达到“零违法”;查处乱丢烟蒂3140起,查纠跨门占道经营1.4万余起,沿街卫生秩序大幅改观。
制度创新 机制长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文明素质的养成,不仅需要软引导,更需要硬约束。
追寻舟山创城的步伐,舟山人清晰地感到“规矩”迸发的力量:段某在普陀东港张贴了21张小广告,被处以行政拘留5天;普陀市民罗先生习惯性地把烟蒂扔在地上,被处以20元的罚款……
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必须靠健全的长效机制,实现创城工作的常态化、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方能保证创城成果持续惠民。
地方立法、建章立制,不仅为舟山创城加分赋能,更倒逼这座城市塑造自己的特质。
2018年3月,《舟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市政府将其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并配套设立统一的投诉平台。自去年3月1日施行以来,条例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文明新风尚。
为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夯实创建基础,去年初,舟山市创建办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明确了系统建立创建长效机制的方法路径和工作要求。
由市创建办牵头、各专项工作组具体实施,舟山逐步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2019年1月,推出第一批共23项创建长效管理制度;2019年4月,推出第二批共42项长效管理制度;2020年3月,推出第三批共14项长效管理制度。
近期,舟山市创建办又制定下发《舟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创城工作人员管理的通知》。
据舟山市创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级层面的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已基本建立,制度涵盖创建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工作督查、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公益宣传等各方面,为巩固创建成果、防止问题反弹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