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大美,让美丽浙江更具诗情画意
本报记者 郑亚丽
自动称重、生成内部编号……最后建立完整的数据链条,让每一批危险废弃物都能被追溯。日前,在绍兴召开的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会上,这种对危废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无废城市”建设从试点迈向全域,是浙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通过打赢蓝天保卫战、“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月至8月,全省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为90%,同比持平。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同蓝一片天、共护一江水,将长三角打造成“绿三角”成为共同行动。今年7月,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次开展联合执法,在环境治理中消除行政壁垒;三省一市共用一把执法标尺,打造区域环境治理“长三角模式”,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逐渐成为常态。
全域美丽不止要“面子”,更要“里子”。各项环境指标持续改善的背后,是浙江不断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有效实践。今年6月发布的《浙江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让绿色发展更为精准科学。“方案建立了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分区差别化管控,更具针对性。”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后浙江每一块土地上能发展什么、不能发展什么,都有了充满“绿意”的答案。生态保护,有了实实在在的标尺。
这样的创新,也正在环境问题源头发力。前不久,浙江率先开展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建设,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网络,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前各地已开始探索,杭州通过企业“环保码”提升环境智能监管与服务水平,湖州开发建设企业自巡查系统以提高智慧化管理等,为浙江守住环境底线上了一道保险。
日前,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浙江,以此为抓手,浙江正继续深化完善环境问题发现机制,让环境污染问题无处遁形。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域美丽正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基础。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以安吉为起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根之江大地。浙江依托大花园建设,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逐步实现从全域美丽向全民富裕的转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好风景“串珠成链”,全域旅游如火如荼。今年5月,杭州—衢州游轮起航。顺流而下,严子陵钓台、子胥渡、七里扬帆等景点一览无余。在丽水,瓯江两岸2604公里绿道建成,核心区的魅力得到集中呈现。2019年,全省旅游增加值达5325亿元,比上年增长8%,旅游人次超7亿。到2022年,浙江还要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建设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体制机制改革,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变得更畅通。今年4月,安吉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对生态资源进行收储和交易,实现资源变现。丽水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2019年完成交易747宗、成交金额3.12亿元。
如今,一张新的绿色发展蓝图已经绘就。8月15日,在安吉余村,《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发布。
“2019年,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以此为新起点,我们将围绕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纲要,让美丽浙江‘绿意’更浓。”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要全力打造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清新空气示范区、全域“无废城市”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提升全域美丽,不断展现新形象,把美丽浙江建设得更具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