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个民办“援藏班”开班
为雪域孩子插上追梦的翅膀
记者 周楷华 干婧 通讯员 冯凯
本报诸暨9月15日电 (记者 周楷华 干婧 通讯员 冯凯) “感谢各位叔叔阿姨,是你们用宽厚的双手托起了我们牧区孩子求学的希望。我们唯一能回报的,就是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9月15日下午,诸暨市海亮教育·天马实验学校里,13岁的那曲女孩达瓦卓玛登台发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当天,海亮教育首期“援藏班”开班,这是全省首个由民办教育机构开设的“援藏班”。30名来自那曲市色尼区的孩子将在这里度过3年的初中时光。
开班仪式后,记者跟随孩子们来到他们的教室,发现这里布置得十分温馨,还有不少藏族风情的装饰。“教室和宿舍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希望能让远道而来的孩子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班主任郭浩介绍说。
学校对开办“援藏班”非常重视,此前专程赶赴绍兴西藏民族中学取经,在学习、生活、饮食、就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挑选了12名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尽全力做好服务。”天马实验学校校长杨惠丽说。
第一次走出藏区的男孩尼玛珠加,眨着大眼睛观察着全新的环境,“学校很漂亮,我很开心可以在这里上学。”“援藏班”学生家长扎西卓嘎是一名教师,送女儿来求学前,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诸暨和天马学校,当她目睹眼前的一切时,脸上洋溢着微笑,“孩子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求学,我们感到很幸运,相信3年后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诸暨和色尼相距近3800公里,海拔高度相差4000多米,是什么让遥远的两地紧紧连在了一起?省援藏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长潘渭告诉记者,色尼虽然是教育欠发达地区,但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教育十分重视,如何将浙江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色尼,一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在省援藏指挥部和杭州援藏工作组的牵线下,海亮教育管理集团向色尼抛出了橄榄枝。
“能够承接援藏教育计划,意义重大。”海亮教育管理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校长叶翠微表示。从设想到落地,海亮“援藏班”的诞生只用了4个多月,展现出“浙江速度”。
“这是浙江在教育援藏工作上的又一次创新。”潘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