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周刊

新发展格局:如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5月23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如何打通堵点痛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日前在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共产党人天大的正事

  记者:自5月14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至今已8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这一战略抉择。请您谈谈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

  张占斌:新发展格局这个事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特别重要。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高度提出来的,是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战略棋局。“十四五”规划内容将在很大程度上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关,而新发展格局则不限于“十四五”时期,还有更长远的谋划。

  第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一个落脚点,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构建内需体系内涵丰富,既包括打通国民经济各环节堵点,还包括抓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等重点工作,而这些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体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共产党人天大的正事。经济发展了,就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应当说成效是显著的。但这种拼能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内需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达到非常好的状态,也就是说投资、出口、内需和消费有失衡的地方。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更强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通,更强调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强调消费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将更为均衡,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棋局。事实上,早在中美经贸摩擦之前,奥巴马政府就提出“再工业化”。现在,一些美国政客有“去中国化”、与中国“脱钩”的企图,我们要高度警惕。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趁机进行战略调整,科学布局产业链,确保重点产业安全和稳健发展,全力确保供应链,提高产业配套发展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有效途径。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谋划“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线,真正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堵点在哪儿

  记者: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中,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堵点在哪儿?

  张占斌:我认为,一方面,要把国内大市场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谋划。把生产、流通、消费这些环节做好,让它们血脉畅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循环体系。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内需体系,这个完整的内需体系,我理解就不仅仅是生产、消费、流通等具体环节,它还要有很多的经济政策经济改革、社会政策社会改革来支撑,在这些方面也有很多的空间和余地需要进行改革和深化。

  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比如,生产环节的痛点、堵点主要是技术供给不足。有些领域的中高科技还受制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们的产业在过去总体上仍属于中低端,少量向高端攀升,但从大国角度来讲,将来得有更多的产业处于并跑或者领跑状态。所以,从生产环节解决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中央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提出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举国体制,来攻克一些痛点、难点、短板,特别是像半导体、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制造等领域要加快补短板、强弱项。现在老百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动态化、个性化甚至定制化发展。这要求我们企业积极适应变化,让供给更加灵活、更加精准、更加有效,这样将来在市场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

  分配环节的堵点主要是居民收入问题。扩大国内需求,很简单的是要让老百姓手里的钱多一点,这样他们才敢去买东西、敢去消费。现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2018年约为42%,发达国家一般为60%。居民收入过低,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供给。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近年来,中国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过高的基尼系数造成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城乡之间差距过大。解决居民收入堵点问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需要扩大,建议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争取10年时间翻一番;脱贫人口将有1亿多,“十四五”时期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帮助扶持,也将推动消费需求。

  流通环节的堵点主要是要素流通不畅和商品流通成本偏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让各种要素,比如资本、土地、人才、技术、信息,包括数据,能够尽快地在市场上进行配置,在市场上自由地流通,减少人为因素的阻碍或不必要的限制。这样的话,它可以产生更好的互动效应,充分展现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4%,发达国家是10%以下。这说明流通成本有降低的余地。比如说公路、铁路、航运、管道运输等方方面面要进一步实现有效连接,既提高效率,又降低费用、减少浪费,提高商品的周转率。

  消费环节也有些堵点。比如说,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强调要避免脱实向虚,但现在确实有大量资金在房地产、金融领域中空转,其中有一大部分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就是钱生钱,而没有直接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战场上去。目前实体经济肯定是缺血的,如果长时间缺血,它就很难守住这块阵地。另外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推高房价,这也不利于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如何打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堵点

  记者: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您认为应如何打通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的堵点?

  张占斌: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动摇。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在保持总需求不变或有增长的情况下,推动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将财政货币政策与投资消费潜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活力,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提到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这点十分重要。

  二是要在城乡一体化上做文章,特别是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上做文章。大量农民进城,各种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升,需要我们对一些政策进行创新,使保障政策更好地落地,特别是要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出来,引领经济增长,这样农民进城、农民变市民、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就会不断加快。

  三是要把投资这件事情做好,发挥有效投资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要喷灌、滴灌,要精准投资,把钱用在刀刃上。当下要特别注重数字经济、智能制造、5G、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一些新的战略性产品。这次疫情以后,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命健康领域有很大的需求,有很大的潜力可以释放。

  四是对产业链要想办法补短板、锻长板。我们是制造业大国,比较优势很明显,战略纵深很大,我们要把产业链、供应链和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消费和大市场也有机结合起来,将来“中国制造”加上“中国消费”会创造出一个强大的中国市场。这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因此,现在要支持市场主体通过创新、产业升级培养一批单项冠军,在一些技术领域为国家抢占制高点,这点十分重要。

  五是要深化基础性改革。特别是要按照《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从各个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加快完善市场基础性体制。比如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要公开透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这对于稳定市场预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比如要平等对待市场主体,规范创新监管执法,夯实法治保障基石。这些工作做得好,对于打通国内循环,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国内市场竞争力弄好了,就有更大的决心、信心和勇气来推动国际循环。

  如何克服国际循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记者: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角度看,如何克服国际循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占斌: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我们还要眼睛盯着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不只是畅通人流、物流、要素流,更要促进国内国际市场规则和标准的有机相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从制度、技术、规则上打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痛点和堵点。

  要防止两个循环体系的脱钩,促进国内外市场有效贯通。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采取一切措施坚决防止两个循环生态体系的脱钩。外向型企业仍然需要面向全球,注重恢复国际供应链,向国际市场打拼。

  首先,我们自己得守规矩。和别人打牌,要按一样的规则出牌,得适应国际规则,规则中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商量修改;合理的地方,我们要遵照执行。

  其次,通过各种谈判确定新的合作与竞争规则。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比如和日韩、东盟,还有其他一些国家,把区域合作弄得更好一点。

  再次,实行高水平开放,建立和国际市场相对接的体制机制。由过去强调的要素型开放,更多地转向制度型开放。通过制度的对接、体制的对接来畅通国际循环,特别是通过18个自贸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全部实施负面清单制度等。这对于我们稳定外资,包括自己走出去跟国际合作,都是很有利的。国际循环做得好,反过来它又推动国内循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立足于国内,开眼看世界,把我们的发展步伐走得更稳。

  最后,要发挥我们浙江人敢闯敢试的精神,想方设法寻找出路,包括开拓新的市场。浙江的一批民营企业有闯荡全球的市场经验,也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浙江的各级党委、政府有很强的改革精神和服务意识。我去浙江做过调研,像“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都是想着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浙江的这些好经验应该尽可能地以制度化的形式在全国进行推广、复制,以此来推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打造一个高水平的营商环境。另外,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涉及企业家的问题上要特别慎重,在保护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8 新发展格局:如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2020-09-14 浙江日报2020-09-1400007 2 2020年09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