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黄岩区启智学校校长罗君坚守特殊教育岗位32年

一个都不能少

  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大桥路192号的启智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也有些“与众不同”。

  他们有的生活无法自理,有的不爱与人交流,因为智力方面的障碍,这些孩子不能像普通学校的孩子们一样正常学习。但幸运的是,他们同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因为这里有一位“校长妈妈”。

  孩子们口中的“校长妈妈”名叫罗君,今年57岁,是黄岩区启智学校的校长,从事特教事业已经有32年。

  日常交流都在“打手语”

  “对于一个特殊的孩子而言,教育意味着什么?”这是罗君32年特教老师生涯中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1989年,26岁的罗君来到路桥聋哑学校(原黄岩市聋哑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听说我要去聋哑学校教书,家人都不同意,我就告诉他们:‘去试一试,大不了不行再回来嘛!’”彼时的她也没有想到,这一试,就是30多年。

  入职后,罗君被安排担任一年级学生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为了尽快融入聋哑孩子的手语教学环境,住在教师宿舍的她每晚都“缠”着有经验的老师教她手语,甚至连日常交流都下意识地打着手语,好几次被路人当成了聋哑姑娘。

  “那个年代,特殊教育得到重视不够,学校里的老师大多和我一样从普通师范专业毕业,特教经验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罗君说,起初给聋哑学生上课基本上是“无声教学”,老师不说话,用手语和孩子们交流。但她却认为,不能轻易放弃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一直坚持口语教学。

  上课时,罗君会尽最大可能提高音量,和孩子们积极互动,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嗓子都哑了;生活中,她也坚持让孩子们尽量开口说话,耐心与他们交流。当孩子们终于能用较为清晰的口语念出《静夜思》,她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在聋哑学校任教的20年里,罗君却从未听过孩子们清晰地道一声“老师,节日快乐!”,但孩子们无声的祝福,一直珍藏在她的心里。

  特殊教育需要“专业的爱”

  2008年,因工作需要,罗君离开了发展势头正好的聋哑学校,接受了黄岩区启智学校的校长一职。而当时迎接她的,只有破烂的临时校舍、邋里邋遢的学生以及缺乏特教专业背景知识的师资队伍。

  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校长而言,想要改变一所学校又谈何容易。“大家都在劝我‘算了吧’,可我偏偏不想放弃。”新官上任的罗君点燃了“三把火”: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跑到多家企业去拉赞助,把修复校舍提上日程;招聘年轻新教师,壮大师资力量;调整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她的努力下,学校一点一点地改变。

  在启智学校任教的12年里,罗君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专业的爱,就无法做好特殊教育”。“心智障碍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接受教育的能力很差。正常孩子教一遍就会的东西,这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教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上千遍。”

  在启智学校的校门口有一面镜子,这是罗君初来学校时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份“礼物”。每天上课前,她都会牵着一个个“小邋遢”的手,把他们带到镜子前,让他们看看自己的脸干净不干净。“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脏兮兮的,孩子们也会觉得害羞,这时候我就会帮他们洗手、擦脸,慢慢地他们也变得爱干净,会自己去洗手洗脸。”罗君认为,这些孩子虽然心智障碍,但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教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引领孩子,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相信“我可以”。

  要对他们的人生负责

  来到启智学校任教后,罗君每天想的做的,都是如何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打开属于他们的一扇“门”。因此,她在培养孩子们自理生活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态度方面下足了功夫。

  天气晴好时,她带孩子们去郊游,教他们制作植物标本;到了节假日,她会领孩子们到自己家里,教他们做饭、烧菜,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此外,她还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体验过马路、医院问诊等生活场景,把学校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直以来,罗君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她的孩子们毕业后也能有尊严地活着。但她也知道,心智障碍的孩子毕业后能进入社会工作的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只能留在家里,再次与社会脱节。

  每当学期结束,罗君来不及松口气,就要来回奔波于残联和各个福利企业之间,只为帮孩子们找到一份工作。她说:“孩子们叫我一声‘老师’,我就要对他们的人生负责。”

  当看到孩子们学会生活自理,也能进入福利企业上班时,罗君心里是满满的幸福。在她眼里,心智障碍的孩子,也值得拥有灿烂的人生。

  一直以来,罗君有个小小的心愿:她希望每个社区都能建一个阳光庇护中心,让那些毕业了却无法进入福利企业工作的孩子们,能到庇护中心里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得到娱乐和交流的机会。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一个都不能少 2020-09-10 21348916 2 2020年09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