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节约要消解“特定场合”压力
逯海涛
有“理”有“据”,数据之中看门道。成由勤俭败由奢。首期《有理有据》,我们聚焦“餐饮浪费的原因”,展开调查。
应该说,这世上绝大多数社会、国家和民族都崇尚节约。在我国,不管在舆论场还是在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这样的宏观层面,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点一直都牢牢占据着制高点。放到桌面上,很少有人认同浪费。
而把视角调至微观层面,就个体而言,绝大多数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认同并认真践行节约。比如说,在调查中,关于“最容易产生食品浪费的情形”,没有人选择“在家用餐”,而选择“外卖点餐”“朋友聚会”的人数也不多(合计19%)。通俗讲,就是一般在自己掏钱、自己吃饭、自己过日子的场合,大家都不大会浪费。
反倒是,在中观层面的“特定场合”,我们发现了浪费的集中爆发。比如,在调查中,关于“最容易产生食品浪费的情形”,最多的人选择了“婚宴等节庆”(54%),其次为“商务宴请”(27%),两者合计高达81%,成为浪费“主战场”。这或许说明,在婚宴、商务宴请之类的“中观场景”中,节约的行为模式遭遇了梗阻。
这符合我们的日常观感。比如,我们去参加一场婚宴,多数坐在餐桌上的人相互之间交流时,也会表示“菜太多了”“浪费”。但是轮到自家办婚宴,还不是照样盘子摞盘子、主桌加备桌?
导致这些“特定场合”违背个体意愿而造成浪费的“压力”来自哪里?答案或许就在第二个问题的调查中。关于“造成吃喝浪费的原因”,高达74%的受访者选择“讲排场、好面子”,选项集中度很高。显然,在这样的场合,吃饱并不是主要目的,食物更像是用来撑场面的。在这样的场合,人们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来自民间风俗、社会观念的压力,节约观念在集体的无意识中被压制和抛弃。这种集体无意识,也常常出现在类似机关食堂、学校食堂等场域规模较大、容易形成小范围风气的场合。
这样的调查结果,提醒我们,真正有效制止浪费,践行节约,帮助人们消解“特定场合”压力或许是着力点。比如,在宏观层面通过大众媒体加大宣扬节约观念的频次和力度,在微观层面例如学校、单位、机关等通过教育为个体节约观“打气助威”,从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特定场合”浪费行为“夹击”。同时,在婚宴、商务宴请、食堂等场合,开展一些以“关键少数”带头的有效引导,制定一些易操作的制度,强化对浪费行为的常态化监督,共同消解“特定场合”的节约压力。
今天的节约,早已不是缺衣少食年代对抗贫穷的工具。在社会富足和更注重身心健康和谐的大背景下,新时代的节约更应是一种时尚,是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这一价值理念的追求。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和父母相比,你认为节约观念是淡了还是浓了”,出乎意料的是35%的受访者选择“浓了”,这也释放出积极信号。相信,大家合力为节约“撑腰”,从观念到行为,从宏观、中观到微观,节约都能成为我们共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