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甬黔共建产业基地助力扶贫搬迁

家门口的车间传来“幸福节拍”

  本报讯 (记者 肖淙文) 9月1日,贵州晴隆县的龙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嗡嗡作响的机器声好似幸福节拍,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加紧赶制订单。一件件绣着“宁海青年志愿者”字样的红色工作服在流水线上逐渐成型,几日后便将送至两千多公里外的宁波。“疫情期间多亏浙江宁海的扶贫干部牵线搭桥,我们的订单没断过,贫困户的生计不用愁了。”龙发服饰负责人李志彩说,这个甬黔共建的“扶贫车间”现有员工120余人,其中来自贫困户家庭85人,多为附近的搬迁安置户,目前已累计带动500余人增收脱贫。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异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搬迁人口占贵州全省搬迁任务的18%,至去年6月已有33.85万人走出大山,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如何让新居民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近年来,浙江投入大量资金建起“扶贫车间”“扶贫农业基地”,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小康梦。

  龙发服饰所在的阿妹戚托小镇,承接了原三宝彝族乡6000余名搬迁群众。2018年,宁海与晴隆县共建“创业孵化基地”,新建的三宝产业园共有8家企业入驻,依托甬黔两地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源,这里已解决就业554人,其中搬迁群众74人。

  两年多来,宁海扶贫干部谋政策、跑订单、捐设备、送技术,并创新开展“甬黔携手”订单式定向帮扶。2019年,宁海投入社会帮扶资金450万元,委托龙发服饰加工3万套校服,全部免费发放给晴隆66所学校的学生。“去年,来自宁海的社会订单达300万元,占到我们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李志彩说,该项目每年还按照第一批200万元帮扶资金的5%补助阿妹戚托安置小区的搬迁贫困户,目前已发放帮扶款10万元。

  “现在我们夫妻俩都在厂里工作,不仅方便照顾娃儿,收入也有保障。”36岁的龙毕春今年6月刚刚摘下贫困户的帽子。此前她与患有慢性病的丈夫一直在广东打工,难以兼顾家庭。如今有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每天上班骑车只要8分钟,每个月有至少3500元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已超5万元。

  搬迁安置的年轻人能进厂当“白领”“蓝领”,困难群体的就业需求该如何保障?兴义市规模最大的跨区域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洒金街道,尝试通过建立“扶贫农业基地”帮扶最困难的一群人。

  来到洒金街道居民区旁的半山处,眼前白色的菌棒铺满山头,几十人正弯腰劳作。今年5月,当地为搬迁群众尤其是仍有从事传统农业意愿的老弱贫困户,积极打造农业产业脱贫基地,发展林下菌药产业。现已开辟了共1100亩林下灰树花、红托竹荪、仿野生石斛、木耳产业基地。项目启动以来已解决新居民就业2.28万余人次,其中弱劳动力就业1.83万余人次。

  “菌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兴义气候湿润,平均气温17摄氏度适宜菌类生长。更关键的是我们得到了浙江人的技术帮扶。”洒金林下菌药产业专班负责人吴宗泽说,如今正逢丰收季的灰树花是从浙江庆元引进的新品种,庆元不仅提供菌棒,还送来了技术团队实地指导。今年8月初灰树花陆续出菇,预计到10月将达到100万元产值。“我们正与宁波对接,计划利用东西部协作契机,搭建农特产品电商平台,通过淘宝店、直播带货等线上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吴宗泽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家门口的车间传来“幸福节拍” 2020-09-02 21334095 2 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