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泰顺:山城添新景 处处涌生机

  泰顺,地处浙江南大门,枕山近海,仿佛是镶嵌在浙西南的璞玉,这里有深山古道、山里人家,有千里绿水、卧波廊桥,有汩汩温泉、山野民宿……新与旧、动与静在这里交融相生,绘就城与乡统筹发展的幸福图景,跃动着乡村振兴的活力因子,共同构筑起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的新格局。

  锚定“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泰顺把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着力构建“美丽山城、自然泰顺”的美丽乡村大花园,致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宜游宜居生态高地,让这“养在深闺”的美丽山城逐步揭开神秘面纱,向世人尽情敞开。

点线面结合,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一直以来,生态之美是泰顺美丽乡村建设的底气和金名片。随着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泰顺重新审视这方乡土,立足山水生态、历史人文,深度挖掘、特色提炼,以全域整洁、全域美化、全域旅游为目标,精细着笔,致力打好“两最”评选、小城镇综合整治、生态创建等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由点及面地撬动美丽乡村的颜值跃升,一个个秀美乡村在这里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大笔勾画美丽乡村大花园的靓丽底色。

  “保持村貌整洁干净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谋划美丽乡村的形态美,基于这样的判断,泰顺在抓规划编制、政策顶层设计的同时,融入了‘先规划、再布局’的理念,理顺了泰顺大花园建设环境打造和产业植入的关系,大力抓实践探索,更好地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实现破局开路,为乡村振兴发展夯实基础。”泰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坚持“一线(带)一特色、一村一景观”理念,泰顺分类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风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乡镇、最美乡愁村等美丽乡村载体创建,建设特色精品村37个,美丽宜居村26个,最美乡愁村21个,重点培育世界最美廊桥、华东大峡谷、云岚牧场、畲乡风情、文礼书院等特色区块周边村庄。目前,已建成百里绿道廊、醉美畲乡线、古村探秘线等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建成氡泉云岚休闲、筱村匠心人文、大安西旸土陶创意·运动飞行、泰顺廊桥风情、罗阳关山北麓等乡村振兴示范带5条,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6个、省级特色精品村15个、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52个、3A级景区村19个,创建美丽庭院13876户,“一廊九线”美丽乡村空间布局初步形成,让“美丽风景”成为打开“美丽经济”的金钥匙。

  “乡村最终是人民的,所以无论框架建设多完美,最重要的还是要落脚到老百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中,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美丽乡村的日常维护与运营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乡村的持续美丽。”泰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自2019年以来,泰顺创新实施“两最”评选,通过轮流挂牌亮美丑,促使干部群众形成卫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改善当地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清”行动,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45个,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有效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全域整洁”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夯实美镇建设之基,回应民生改善之需。

乡愁为纽带,激活乡村振兴产业带

  在泰顺,曾经的廊桥、古宅、溪流、山林,栉风沐雨,容颜不改,而这嵌入血脉之中的乡情乡愁正是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的情感纽带,“乡愁”正形成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乡村振兴,让村子美起来、村民富起来、集体经济活起来。

  2020年4月,泰顺“最美乡愁村”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总体定位,泰顺在全域内根据区域特点,在每个乡镇分别布点,选出21个行政村建设、打造“最美乡愁村”,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唤起在外乡贤对家乡的“乡愁”,更好地吸引人才回归家乡置业。

  乡贤周晓忠便是回归泰顺、建设家乡的一员。4年前,他回到家乡承包100多亩地建造了一片香榧林,他深谙创业不能只有自己一个人富,能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就是对自己故乡最好的回报。无独有偶,在上村村的“乡愁片区”有一片正在建设的民宿,也是乡贤回乡置业项目。

  人们在泰顺找到了记忆中老家的味道,安放了久久萦绕心怀的乡愁,与此同时,更多的社会资本也纷至沓来,为当地产业的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眼下,泰顺正聚焦牧歌云憩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强镇、数字工厂、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等项目载体,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向平台集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描画出产业惠民的幸福底色。据悉,今年全县春茶产量1480吨,产值3亿元,销售额超4亿元,产值同比增长15%。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三杯香”估值达到14.68亿元;将中蜂产业作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启动百花蜜蜂一级种蜂场建设,全县中蜂养殖量达到2.2万箱;彭月工业基地浙江康鸿生物有限公司加工厂房建成并投入使用,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泰顺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启动“4+3+3”模式,精心谋划推进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明确2020年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建设项目92个,总投资7.27亿元,完成第一批融资资金1亿元;强力推进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围绕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五大工程,计划投入24.24亿元,谋划建设产业类项目52个,年度投资总额位列全市第一,重点推进华东大峡谷国际旅游度假区、廊氡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雅阳氡泉小镇等标志性产业类项目建设。

  绿水含金,青山有价。泰顺人民在绿水青山间寻得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中探得发展先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享绿富美,触得到的美好生活

  郁郁葱葱树木掩映下,在一个宁静祥和的村子里,16幢崭新的民居沿溪流两岸而建,“雀之舞”等畲乡特色墙绘装点着外墙,流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美丽庭院芳草菲菲、生机盎然……北坑村位于筱村镇东部,是泰顺20个民族村之一,常住人口800多人。目前,共建成搬迁新居16幢,村民已全部入住。

  “这些‘雀之舞’的墙绘是我们刚完成的外立面改造项目之一,村里道路还进行了整治、硬化、绿化,村庄也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如今村庄变美了、环境优化了、人口集聚了,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好生活。”北坑村党支部书记黄永茂介绍道。

  从起初囿于深山,到如今住上了新居,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归功于泰顺这些年大力推进的生态搬迁。据了解,从2003年在司前畲族镇率先发起“一镇带三乡”搬迁实践,到2011年推出“无区域生态移民”举措,再到2017年升级推出“生态大搬迁”工程,直至今天的再深化、再加码,17年间经历3次升级、5次模式改革创新,终于打造县级生态搬迁小区59个,安置群众26583户93644人,让占全县总人口四分之一的群众实现“乾坤大挪移”。

  “我们不仅要解决‘下得来’的问题,还要做到‘稳得住、富得起’!”泰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通过谋划好村民搬下来后的生产、生活,泰顺在推动人口集聚基础上加快实现“人的城镇化”,为百姓的生活铺上了暖色调。一方面,利用闲置农房恢复乡村市集,集聚乡村非遗民俗文化项目,为下山安居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丰富收入来源。推出“一镇一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在泗溪、雅阳、司前畲族镇等重点异地搬迁点打造廊桥经济、氡泉经济、畲乡经济等地方特色“经济圈”,帮助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创新推出“权随人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搬迁下山群众土地、山林权益不收回,仍归村民所有。通过土地流转、山林权流转、产权租赁等盘活资产,构建起“农民下山、产业上山”“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不仅如此,泰顺还在安置点周边建设医院、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等重大基础配套,就近布局小微创业园、竹木产业加工园和来料加工点,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学就医就业,兑现了当初“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承诺。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于泰顺而言,是从“面子”到“里子”由外及里的深层次蜕变,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共建共享、共生共荣,让这片美丽更加持久温暖。

  (本版图片由泰顺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泰顺:山城添新景 处处涌生机 2020-09-02 浙江日报2020-09-0200007;浙江日报2020-09-0200010;浙江日报2020-09-0200011;浙江日报2020-09-0200014;浙江日报2020-09-0200019 2 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