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3年间近万人参与,保护21个岛屿,清理160多吨海洋垃圾

跟着志愿者去净滩

  普陀区东极镇青浜岛的西风湾砾石滩上,清透的海水冲上来,湿淋淋的砾石泛着亮光,别有一番美意。而就在8个月前,这里还被成片垃圾占据。住在附近的71岁陈烈祥和往常一样,来到砾石滩支起摊位卖冷饮。望着碧海蓝天,土生土长的青浜人陈烈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儿时熟悉的海滩似乎正在慢慢回来。

  对于舟山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团队创始人何力来说,这些都见怪不怪。这位1989年出生的舟山小伙,在短短3年间发动近万人参与净滩活动,保护21个岛屿50余个海滩,清理160余吨海洋垃圾,并在当地建立了6个海洋环保志愿者驿站,摸索“链接岛屿力量,关注身边海洋”为核心的海洋环保长效机制。

  “记者同志,你一定得跟着我们走一遭,亲身了解净滩是一种什么体验!”何力的一番话,让我们充满好奇。海洋环保他为何能坚持做下去?面对那么多的海洋垃圾他们又是如何让美景回归的?跟着志愿者的步伐,我们开始探寻他们与海洋的这段情缘。

净滩不是

捡垃圾那么简单

  天蒙蒙亮,我们来到东极海洋环保志愿者驿站,发现这里已聚集了三三两两的人。驿站负责人严善跃边清点净滩工具,边叮嘱着注意事项。一旁的志愿者们清一色身着防晒装备,精神抖擞。

  夏日的青浜,长长的环岛路,每一公里都能领略到独特的海岛风景。这是今年以来青浜的第4次净滩活动。西风湾砾石滩位于青浜岛东端,海滩上的垃圾几乎都是从海里冲上岸的。潮起潮落间,海上漂浮的垃圾就“躲”在卵石间的缝隙中。

  严善跃挑着净滩工具走在最前面,他一手搭在扁担前端,一手握着后面编织袋的绳子。善于言谈的他,带我们认识了来自上海、嘉兴、重庆等地的志愿者。“他们中有大学生、企业白领、个体户,特意从外地赶来,活动后将匆匆返程……”说着说着,严善跃皱起了眉头,“岛上招募志愿者有点难,平日里游客少,到了周末民宿老板都忙着做生意。每次活动多则五六十人,少则七八人。”

  “你们来啦!”穿过齐人高的草丛来到西风湾砾石滩,陈烈祥亲热地迎上来打招呼。“多亏了他们净滩,这里又热闹起来了,阿拉摊头生意也好了。”陈烈祥听到有记者一同前来,忍不住夸赞起来。

  “今天,我们来到大海边,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用双手清理海滩垃圾,用笔和秤记录垃圾的种类和数量,用数据揭示人类对海洋的污染,用我们的行动,争分夺秒,共同护卫这生命的起源。”净滩前,大家举起右拳宣誓,仪式感十足。

  划分区域、做上标记、捡拾垃圾……大家戴着手套,拎着垃圾袋,一边在铺满卵石的海滩上摇晃走着,一边瞪大眼睛寻找垃圾,遇到陡峭的地方,还得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我们弓着腰走了10多分钟,就已汗流浃背。

  散落在海滩上的各色“入侵者”,正在破坏着原有的和谐。大家分工行动,不时与身边伙伴分享战利品。志愿者李楠蹲在地上左摇右晃了好半天,挖出了“一只塑料拖鞋”“一支记号笔”“泡面调料包”……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垃圾也装了8大袋。

  捡是第一步,记是重头戏。“每一次活动会用统一的监测方式,进行数据采样汇总,最终请专门机构形成报告。”严善跃说,更专业、更高效地净滩,可以为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这次我们花了5个小时,共捡到了25公斤垃圾,其中塑料制品、废弃泡沫、破旧渔网是最多的。”声音响起,最终“战绩”出炉。“现在垃圾已经少了很多!第一次来捡时,我和何力还有7个志愿者,从白天忙到了黑夜。”严善跃分享了第一次在西风湾净滩的故事,他们花了5个小时捡拾垃圾,6个小时分类集中记录,共捡了800多公斤海洋垃圾,光饮料瓶就有26大包。“那天我们分类时遇到了停电,偶遇游客主动要求加入,为了运垃圾还翻山找了辆车……”

  “原以为净滩就是到海滩上捡一捡垃圾那么简单。”来自重庆的大学生志愿者沈先锋恰逢暑期来青浜当义工,听闻有这样的活动便主动参与。“没想到花费的时间这么久,还能结识天南海北的朋友……”

更多志愿者参与

形成一个更大的同心圆

  背着垃圾回到驿站,时钟指向了12时。“你们这是从哪里来?”“刚净滩回来,收了不少‘宝贝’。”……驿站还有另一个身份,是严善跃经营的渔家客栈。每当有游客询问,严善跃就会讲讲净滩的事儿。在时间允许下,游客们也会跟着一起去净滩。

  “来我们这的,大多是一家三口。我还想着组织海洋环保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意识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未来会有更多人参与其中。”严善跃说。

  作为舟山各大海洋环保志愿者驿站的“大管家”,何力是一个大忙人,每天背着包穿梭在各个海岛间,是他的日常。

  在几天后的一场公益课堂现场,我们见到了何力。他风尘仆仆赶来,细聊才知道当天他已经做了3场演讲。洪亮的声音中,丝毫听不出他一天忙碌的倦意。“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辆装满塑料的垃圾车将垃圾倒入海洋,它们可能无法降解,最后又进入人类身体……”触目惊心的视频图片,令现场大小朋友感慨万分。

  “关于东极的净滩,令你们印象深刻的是什么?”课后的发问让我们陷入沉思。“你们的热忱。”我们回答道。在海量的垃圾面前,人工拾捡的部分可谓是九牛一毛,但这些丝毫没有使志愿者退却。

  “净滩行动源自我与朋友的一个‘赌’约。”何力回忆,2017年春节他与朋友聚会时聊起了海洋垃圾的危害,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海滩是不可能再干净了”,而何力执拗地说“只要大家都努力,海滩还是可以干净的”,双方为此打起了“赌”。

  就这样,他的海洋环保公益路开启了。当年他招募了近60名小伙伴,在衢山岛的一个海滩上清理了装满4辆环卫车的垃圾。“当时我们把那个海滩上的垃圾清理完了,也让我发现自己能为海洋做些什么。”之后的1个月,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团队组建成立。目前团队已联合舟山38个公益团队,发展12名岛屿驿站负责人、共发起11000多人次志愿者的活动,并与全国各地的公益组织联合活动:进入校园社区宣教调研、组织公益放映会、举行校园环境教育艺术展等。

  “也许,下次活动中会出现一两个他们的身影。”何力指了指正在离场的大小朋友说,“现在我们团队的志愿者年龄层分布很广,最大的有六七十岁,最小的才念小学。”

  课堂里,有位精神矍铄的老志愿者悄无声息地忙前忙后。他叫汤岳明,是一名听力障碍志愿者,不过身体上的障碍,丝毫不影响他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有次在朱家尖东沙的净滩,汤岳明等人默默地在沙滩上捡拾垃圾,有的游客看到这一幕就在游玩后主动把垃圾带走……“无声净滩比有声的环保宣传,有时候更能深入人心。”何力说,也因此,希望让不同年龄层、不同身份的志愿者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更大的同心圆。

用更前沿、更专业的方法

保护海洋

  “看!我们身上的T恤是用8个塑料瓶制作的。”何力指了指他和汤岳明身上印有“千岛海洋”字样的T恤,对我们介绍说。废旧塑料瓶利用价值低,往往会被随意丢弃海里,极有可能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如果采用填埋、焚烧等处理办法,会造成二次污染。“而用它生产再生纤维,就能‘变废为宝’,让有限的资源进行无限的循环。”

  “守护海洋,单靠净滩是不够的,应该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案。”何力带着我们来到位于定海区盐仓街道的定海科技大楼创客中心,这里是千岛海洋团队的大本营。走上三楼,一侧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各监测点的海洋垃圾数据。

  2018年6月8日,在舟山巨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浙江绿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下,他们发布了“净滩1339”微信小程序。一旦发现海洋垃圾,用户可以实时定位,并发布现场情况上传至监测平台。“小程序刚发布的第四天,刚好遇上入夏时节,台风频发给海滩带来不少海洋垃圾。”何力回忆说,有志愿者在该小程序上发布:衢山岛码头垃圾较多,急需清理。很快,当地镇政府和志愿者团队组织30多人清理了1000多公斤垃圾。

  “科技是工具,大数据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希望用更前沿、更专业的方法保护海洋。”何力边说边带着我们参观,展示着新技术设备。“这是应用无人机飞控平台,这是实时沙滩监控……用大数据分析,更有利于寻求解决海洋垃圾问题源头的办法。”

  “这些年来,海洋环境变化大吗?”我们问。“海洋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人们心中的环保理念发生变化,更加重要。”何力和我们分享了一件令他动容的事。2018年,他带领团队发起了一次“7天减塑挑战”打卡行动,邀请市民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据我了解,至今仍有人在打卡。这就意味着,从那天起每天都有塑料袋、塑料瓶等使用在减少。”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有位年轻渔民看到净滩行动后,说“捡垃圾太辛苦了,再也不往海里扔垃圾了”;为了采集舟山各个海滩的沙子作为分析对象,有人主动跑了多个海岛,还发动小伙伴一起参与……

  不久前,何力获得了2020年生态环境部“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一路上的伙伴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感受到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何力说,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人行动起来,是对志愿者工作最好的肯定。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跟着志愿者去净滩 2020-08-31 浙江日报2020-08-3100006;浙江日报2020-08-3100010;浙江日报2020-08-3100014;浙江日报2020-08-3100018 2 2020年08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