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红梅指数”:探路基层治理 建设和美乡村
蒋守洋
8月14日,又是陇头朱村“红梅超市”每周五的开放日,不时地有村民们结伴前来兑换洗衣液、毛巾、电水壶等生活日用品,而他们用来兑换物品的则是一枚枚红色花瓣形的“红梅币”。一包洗衣粉3枚“红梅币”、一瓶洗发水4枚“红梅币”、一支牙刷1枚“红梅币”……村民们日常的正能量行动都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义乌市义亭镇的陇头朱“红梅指数”已经实行了一年,正成为广大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新尝试、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基层的有效举措。
义亭镇陇头朱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因先祖酷爱梅花,村内外遍植红梅,又称梅陇里。“红梅指数”便是一套源于传统文化,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融合的过程中,通过把村规民约具体化、数字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创新实践体系。“红梅指数”包括了乡村发展美、环境保护美、睦邻和家美、自治守法美、公益奉献美等“五美共美”全方位评价内容。评价结果还与村民的切身利益、党员考核紧密挂钩,运用到7大项场景内容上。村民们兑换日用品的“红梅道德银行”就是结果运用场景之一,村民可按每月评价结果,获得不同数量的红梅币,以此兑换各类生活用品。另外还有“红梅奖学金”、金融免担保优惠授信、推优入党、集体分红等各方面的评价结果运用。
“‘红梅指数’实施一年以来,我们村里已经发出了5万余枚红梅币。”村党总支书记朱根喜告诉笔者,“党群互动,其乐融融。这些红梅币都是由每位党员每个月送到联系农户的手中,不仅让村民看到‘红梅指数’的实体化,也让党员更加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红梅指数”实施一年,陇头朱村的“红梅超市”已经向村民兑换出超过10万元价值的物品。
通过“红梅指数”,陇头朱村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得以深化,村庄面貌、村民素养、村集体产业都得到有效提升。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中,近3000居民的陇头朱村分类正确率从“红梅指数”实施前的50%,提升到了如今的98%以上。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精巧别致的庭院花园,让村民的生活环境有了质的提升。在每个月的全镇垃圾分类暗访中,陇头朱村每次都名列前茅。党员朱国兵说:“现在大家都把‘红梅指数’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重要准则,做好基本的事,积极做加分的事,不做扣分的事。”
村民们主动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群体也快速壮大,目前已有21位党员、43位村民每周固定参加志愿服务,数百位村民不定期参加义务劳动。“红梅超市”的工作人员是志愿者、村民调解员是志愿者、垃圾分类监督员是志愿者、路口文明劝导员是志愿者、公共区域除草员是志愿者……大家纷纷以力所能及的行动共同为广大村民服务,不仅让村民走出家门有了更多互动交流,还为村集体每月减少了三四千元的经费支出。
村庄的变化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外出经商的村民也在“红梅指数”的感召下渐渐把目光投向家乡。不久前,由陇头朱村的几位村民发起,新成立了一个民俗文化促进会,计划运用各自资源,为村里发展牵线搭桥,陇头朱的古玩展示中心、众筹饭店、种鱼场等项目都在加紧筹备中。
“红梅指数”还实现了与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建行义乌分行就将“红梅指数”纳入金融信用体系管理,对红梅指数系统给予15万元以内的免抵押授信权限,村民综合免抵押贷款最高可达30万元并享受利率优惠。目前,已有7户村民通过红梅指数系统,成功获贷200余万元。
红梅开后满园春。义亭镇党委书记万里城表示,陇头朱的“红梅指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检验,对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可以进行复制推广。今年,义亭镇在陇头朱红梅指数创新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体系、以点带面,印发了《义亭镇村(居)“和美指数”创建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因地制宜地在全镇面上铺开美丽乡村“和美指数”的全域创建。早溪塘村“青枣指数”、车路村“金谷指数”等纷纷落地推行,一步一步奏响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建设的干净、美丽、文明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