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别有洞天古涵洞
戴明桂
在闽浙赣边界的江山市东南部,有一处独特的古代水利工程——张村古涵洞。这条久未人知的古涵洞完全由人工建造,其历史之悠久、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奇特、功能之实用,令人惊讶、惊奇、惊叹。
张村古涵洞是一条人工地下长河,位于江山市张村乡先锋村,因有5段暗渠、5个缺口,也称五份涵洞。其涵洞一般高2米,宽1.8米,四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洞内,流水潺潺,幽暗阴凉;洞顶,阡陌纵横,房舍井然。
其古涵洞共分5段,每段长短不一。最上一段暗渠在大坞山谷,长50余米,由鹅卵石和山石砌成。北洞口较窄小,南洞口宽大,洞顶是农田。出了南洞口,是一段沿着山势而筑的明渠。这段明渠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有七八个小瀑布和小水潭。明渠两岸,或是山丘石壁,或是农田石磡。明渠南端,有一座清代建造的石拱桥,如一弯残月。石拱桥上建有四角凉亭,配设美人靠,供人们休憩之用,并连接山谷间的道路。
第二段暗渠位于先锋村庄最北端,60余米长。南洞口有一方小瀑布,瀑布下是长方形水潭,供人们取水、洗涤之用。一条120余米长的明渠与村中人行干道平行。明渠两岸用鹅卵石砌磡,苔藓盈壁,自成格局。这条明渠两旁大多为民房和道路,建有4座石拱桥,其中两座为清代所建。
第三段暗渠位于村中偏北,长60余米,稍有弯曲。南北洞口均宽大,人们均可站立轻松进出。暗渠上为道路、菜地、房屋等。
第四段暗渠位于村中心,长60余米,略有曲折。洞顶也为道路、菜地等。除北洞口宽大外,南洞口较窄,出地面需弯腰沿台阶上来。
第五段暗渠位于先锋村西南端,长70余米。最南洞口,设在荷塘溪北岸,也是整个古涵洞的出水口。其涵洞清流汇入荷塘溪后又融入大溪。
古涵洞5个缺口有大有小,若长若短,或宽或窄,一般设在暗渠的转弯处,或流水落差较大的地方。每个缺口都有小水潭,清波潋滟,并砌10多级石阶上下,方便人们或取水,或捣衣,或洗菜,或捉鱼,或乘凉,或戏水。每到酷暑季节,站在洞口,凉风习习;进入洞中,暑热顿消;站驻片刻,沁心怡情;戏水之际,心旷神怡。
涵洞出水口的荷塘溪,也铺有200多米的鹅卵石河床。河床鹅卵石紧密相连,牢固异常,洪水冲不散,杂物难聚集。在鹅卵石缝隙间常生长着一丛丛石菖蒲等水生植物,小鱼小虾常在石缝、水草中游戏和躲藏。正像唐代诗人李群玉在《引水行》一诗中所云:“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仔细观察古涵洞,只见石与石相互紧靠,井然有序。几百年来,仍保持原有形状,未发生坍塌或被洪水冲毁情况,形成了至今仍发挥安澜、洗涤、乘凉等重大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难以想象,铺建这么长的古涵洞,不知需几万吨、几十万吨的鹅卵石。建造期间,其发起人的推出、资金的筹措、班子的建立、图纸的设计、工具的制作、师傅的聘请、民工的安排,以及工艺的确定、工程的验收、费用的结算、完工后的管理保护等等,彰显了组织者、谋划者、指挥者的聪明才智,以及广大村民团结奋斗的精神。
岁月沧桑,往事悠悠。这条古涵洞自大坞山谷下来,携带山林花草的芬芳,汇聚涧壑清泉的甘甜,飞珠溅玉,奔腾而下。我常常思考,这古涵洞,其工匠是谁?资金如何筹集?何时动工、何时完工?为什么史料没有记载?是张村先辈深谋远虑、深藏若虚,不愿公开炫耀,还是故意保密,给人们一种悬念和猜想,或给人们一种惊讶。
这是一个谜,这是一个梦。对此,我一直很迷茫、很遗憾,也很感叹。
唐代香严闲禅师与唐宣宗李忱曾联句诗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张村古涵洞汇聚周围山坑泉水,跌宕奔腾,清流淙淙,紫气腾腾,烟波袅袅。它自明清以来,流淌着历史,流淌着智慧,流淌着文化,流淌着梦想。
令人欣慰的是,江山市张村乡党委、政府和先锋村两委很重视保护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并采取一些措施,做好有关清理、维护、管理工作。我想,随着乡村振兴的开展,能否借鉴新疆吐鲁番坎儿井的经验,从本地实际出发,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张村考察,抓好古涵洞历史资料的挖掘、研究工作,同时建设好、维护好古涵洞周围的道路、栏杆、上下洞口的台阶等,并建立古涵洞的模拟馆、资料室等。
我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张村古涵洞将别有一番天地,令大家心醉陶然,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