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润书香 阅读要破圈
记者 郑文 见习记者 李娇俨
相聚有时,书香无涯。
为期一周的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成为今年首个举办的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实体书展。虽受“限流”影响,书展主会场入场读者数量仅为去年的三分之一,但从销售数据看,入场读者人均消费同比增长了约23%。
一场阅读嘉年华落下帷幕,一段与书相伴的时光还在延续。有梦想的上海书展,正在满城书香中,创造着城市与阅读的无限想象。
转型力度
前所未有
来上海书展前,记者抱有一个疑问:这些年实体书店的变化这么大,书展怎么改变?很多人买书不去实体书店了,为什么还要办一个书展?
这些问题,也是近些年上海书展面临的“灵魂拷问”,今年疫情的倒逼,使得本届书展在转型升级上跨出前所未有的一大步。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说,今年的上海书展并不是在书展传统的框架下容纳新内容,而是把新的内容和书展融合,塑造出一个新的上海书展。
“扫一下二维码,可以在线上逛展。”书展第一天,记者进入展馆后,在志愿者的提醒下扫码登录“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只见观展导航、活动日历、活动直播、云首发等功能一应俱全,看起来完全就是实体书展的线上镜像。
上海书展主办方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8月17日,书展线上活动观看量破610万次,“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访问量达到55.58万次。
漫步书展,一间间透明的玻璃屋显得别具一格。屋内,主播和嘉宾介绍新书好书热火朝天,屋外,许多读者好奇拍照打卡。
今年,直播间成为新书首发的重要阵地。云首发是线上平台重点打造的栏目,百余场新书首发以各种形式搬到“云”上,近百位作者、名家、社长总编等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形式为读者推荐新书。
阅读推广要“破圈”,需要跳出阅读爱好者的小圈子,抖音、拼多多、小红书、一条、趣头条等平台组成的上海书展“线上朋友圈”,是使书展触及并惠及更大人群的一次尝试。
线上逛展内容丰富,身临其境,线下逛展的体验也与往年有了明显不同,因疫情防控需要,人流量减少,空间更宽敞,阅读舒适感明显提升。
从上海展览中心8号门走入,映入眼帘的是由一栋栋白色小房子组成的“街区”,这是本届书展全新规划的实景版“实体书店品牌馆”。上海三联书店、朵云书院、钟书阁、大众书局、博库书城、杭州晓风书屋、读者书店等全国品牌实体书店汇聚在这里,一个富有特色的沉浸式“书香主题街区”,呈现出“书店+”的融合多元业态。
走进杭州晓风书屋,参展图书及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中国丝绸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丰子恺等相关文创产品吸引读者驻足。西泠印泥传承人、杭秀传承人等还在现场进行分享互动,带读者走进非遗的世界。
“这个‘街区’不光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参展面积,还能激发团队以更吸睛的方式亮出独家特色。”上海三联书店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为阅读创造更多场景”的主题,展区内有与“树蛙部落”一起打造的乡野阅读体验区,也有与“亚朵生活”共同推出的睡眠图书馆。
跨界、出圈,是今年书展的热词。
美味的食物,令人心情愉悦;美妙的文字,令人心潮澎湃。当7位风格迥异的作家遇见7张独具特色的餐桌,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今年,上海书展首次推出的“作家餐桌计划”为读者端出了一道道充满烟火气的思想盛宴。
孙甘露、徐则臣、祝勇、毛尖、马伯庸、陈楸帆、那多等7位当代中国知名作家,走进上海7家品质特色餐厅,与跨界学者们畅谈文学与美食、城市与生活。
言几又华东区域相关负责人说,阅读写作与品尝美食的融合,让书店看到了跨出原有界限、与其他业态融合的新机遇。
可以说,“作家餐桌计划”是今年书展走融合破圈之路的典范,是倡导由阅读通达高品质生活的示范案例,也是文旅结合润泽人民城市的有益探索。
透过上海书展,一个线上线下同步、圈内圈外共享的“未来书展模式”,已初步成形。
畅想未来 乘风破浪
未来的阅读是什么样的?“未来阅读馆”特色展区给了我们一种启发。
沉浸式阅读、机器人写作、互动小说、VR体验新闻现场……在书展上,可以触摸到数字出版领域的最新变革。
站在蘑菇形状的有声屋下,就能听到故事,这是“喜马拉雅”为孩子们打造的一座“声音城堡”。走进“城堡”,背景墙陈列着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收听的节目,戴上悬挂在空中的耳机,就能开启属于自己的奇妙故事之旅。“城堡”内还有AI图书馆互动体验专区,拿起纸书,通过一扫即听的功能,感受智能阅读体验。
首次参加上海书展的“樊登读书”展区内,时间胶囊的交通工具、彩虹桥般的道路、睡眠舱体般的卧室等互动装置,构建起在路上、在车上、在家中等日常生活中的三种阅读场景,沉浸式视听的交互,让读者畅想“未来自习室”的模样。
不少读者体验完展区内的视听装置后,为未来“随时随地”的数字化阅读场景点赞。
未来阅读,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科技感,在内容的升级上也充满想象空间。
以闯关互动方式解锁小说内容的“互动小说”,已经在网络文学领域有过尝试,当故事发展到某个关键情节时,读者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剧情,使故事呈现出多线程发展,千人千面。未来,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小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感,还能让读者有机会参与到内容创作中。
未来阅读的学习场景,也显得越来越立体化。许多教辅与学习类书籍,在出版的同时就录制了课程。通过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可以直接关联到线上课程。
“希望未来阅读馆能够成为上海书展的一个常设馆,在这里不仅是集中展示,还能不断有新的代表未来图书出版和阅读形态的技术、产品进来。”徐炯表示。
诞生在数字化阅读土壤中的网络文学,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始终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在上海书展的舞台上,高人气的网络文学作家自带流量。一批网络文学“后浪”们,推动了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沉淀。
《2019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19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新生力量不断涌现,进一步壮大了创作队伍。
“我们的文学创作该如何反映时代?”两岸青年网络文学大赛获奖者猎户座悬臂在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时,发出了这样的叩问。他的回答是:“好的文学作品要把握时代脉搏,答案也许就藏在不同的声音彼此碰撞的激流当中。”
“我心中不灭的火焰就是创作。”来自台湾的纳兰采桑在视频中与读者“隔空”谈及自己的创作初衷时说道。
网络文学风头盛,乘风破浪正当时。“后浪”们用初心和精品为数字阅读时代注入活力,引领未来阅读的潮流。
初心不变 无可替代
人,是上海书展最美的风景。夏日炎炎,挡不住爱书人的脚步。
今年进入书展的第一位读者,是个面容稚嫩的大男孩,他是去年书展最后一个离场的16岁少年高林泽,进馆没多久,他就在对外出版馆选购了几部英文版小说;七天后,最后离开今年书展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受邀成为明年书展的首名入场读者。
“不管怎样变化,上海书展关注阅读本身、从阅读中汲取力量的初心不变。”徐炯说,上海书展让读者更加便捷地与阅读相遇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
书,是出版最核心的内容,而围绕书展开的大出版产业成为整个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母本。
与往年相比,今年参展的书籍呈现出一些特点,比如,一批与战疫、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相关书籍在书展上被重点展出。
“网红”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书展行程,似乎显得有点忙,他出席了多场新书签售活动。《张文宏说传染》等书都放在展台显眼位置。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书的内容同样与时俱进。各大出版社紧跟时代热点,顺势而为。
“小朋友们,你知道什么是公筷吗?你知道公筷的历史吗?”在上海书展少儿馆活动区,新奇有趣的故事让现场的小读者们听得入了迷。讲故事的人正是全国首套公筷主题绘本《公小筷和公小勺》的创作者阿基米姐姐。
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公小筷和公小勺》绘本,用亲子阅读的方式,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书中两位小主角——公小筷和公小勺,围绕公筷的用处和好处、分餐制和公筷的历史、宋高宗用公筷的故事等内容,倡导大家养成健康卫生的餐桌新“食尚”。这套绘本不仅可以扫码听音频故事,还附赠一双精美儿童公筷。“我要回家告诉爷爷奶奶,把公筷用起来!”现场一位小读者说。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2019年的一件大事,以良渚为主题的图书与活动也受到热捧。
浙江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良良的古城世界》图书分享活动,讲述了孩子们听得懂的良渚故事,为小读者们带来了一场特别的“考古之旅”;浙报集团钱江晚报文化记者马黎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为读者奉献了一场良渚对话,干货满满……
七天的约会,在华灯璀璨中落幕,徜徉在书香里的美好时光,却不会消散。
回顾这一次盛会,人与人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有趣的阅读活动、现场热情的氛围,这些似乎都是线下书展不可替代的地方。与此同时,此次上海书展排除万难,在科学防疫的基础上顺利举办,展现出勇气和担当,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逛书展?书展的意义,也许不止于买书,更在于邂逅更辽阔的生活,探索更深刻的世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