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深读

医师节之际,记者走近青年医生、医学生群体,看他们如何

走好从医这条路

  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能否肩负起救死扶伤的厚重使命?在今年抗疫期间,这个问题有了最好的答案——在争分夺秒的“战场”上,他们与前辈医务工作者一起勇敢逆行、坚守担当,成为人们眼中伟大的“白衣战士”。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一场战“疫”,如何推动这些年轻医生成长?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如何激励他们前行?作为新一代医生,他们又有哪些新的职业理想?医师节前夕,记者深入我省青年医生、医学生群体展开调查。

战“疫”

推动快速成长

  一场疫情,让全社会再一次见证了医生的伟大,在紧急时刻奔赴抗疫前线的青年医生们,也从中获得了成长、坚定了信念。

  “去武汉前,我从事的是日常临床工作,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很直观的感受。但一抵达武汉,紧张、害怕的情绪就溢了出来……”从武汉前线回到杭州后,不少人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90后医生叶炳珏谈一谈战“疫”感受,他也从不避讳自己初到隔离病房时的心情。

  然而,叶炳珏所有的心理压力,都被队友们争分夺秒救人、齐心协力攻关的精神化解了。“没有工夫再多想什么,我时刻提醒自己心无旁骛,因为每一个操作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安危。”

  4月2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冠肺炎救治青年突击队荣获中国青年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这支突击队共有队员798名,90后队员占比超过四成。

  “拿到荣誉的那一刻,我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叶炳珏告诉记者,武汉之行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

  在80后医生群体中,成长也是回顾战“疫”经历时绕不开的关键词。

  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长亮而言,在湖北荆门战“疫”的日子,让他对医患关系和这份职业都有了新的理解。

  刚到荆门时,当地救治任务重、风险大。“面对患者和患者家属,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在与时间赛跑的那些日子里,王长亮要求自己在面对患者时,耐心与他们沟通病情、交流心声。“我越来越意识到,医生看的不仅仅是病,而是人。医学不是无所不能的,但医生能帮助病患更豁达更坚强地生活。”

  医学院校的青年学子们,也在这场战“疫”中汲取了成长的力量。

  1996年出生的张智超,是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五的学生。疫情之后,他更加迫不及待地希望早日为医疗事业作贡献。“人们常常给90后贴上‘娇生惯养’‘不肯吃苦’之类的标签,但是年轻医务工作者在疫情中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作为医学生,我们已经做好了‘接力’的准备。”

  疫情期间的一次线上主题班会,令杭州医学院专任教师、主治医师袁雯霞深受感动。班会上,她向两个大三班的学生发问:“如果接到出征一线的指令,你们会义无反顾地出发吗?”两个班级的学生不断回复:“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我就去!”

  袁雯霞认为,青年学子从这次疫情中读懂了专业与担当。“只有坚持专业性,才能更好抗疫、做好防护并且识别谣言;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让医生行业真正发光发热。”

  战“疫”以来,不仅年轻医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在提高,很多青年人也受到激励,愿意从事医生这份职业。8月11日,温州医科大学“三位一体”招考数据显示,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明显增多。

榜样

给予前行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前辈精神”“前辈教诲”是青年医生们提到的高频词,在十分重视传承与经验的医学领域,榜样有着强大的引领力量。这些榜样也许是名医院士、也有可能是平凡村医,或者身边的家人。

  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杭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陆逊接受了一次难忘的主题教育。“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令我万分钦佩。他们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始终不放弃学习和科研的精神,让我看到了未来前行的方向。”

  常常有人问陆逊,医生工作压力大、培养周期长,你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份职业?“因为医生是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的行业,光荣而伟大。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将压力转换为动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陆逊期待着尽早进入工作岗位,也相信自己能够直面挑战。

  对青年医生而言,身边的平凡人也是榜样。2019年春节前夕,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73岁的村医吴光潮“火了”。经数家媒体报道后,他坚守村卫生室50多年、为村民看病只收一元钱的故事成为美谈。

  在与吴光潮多次打交道的过程中,1994年出生的乾潭镇中心卫生院全科医生方慧更加坚定了自己扎根基层的信念。“吴光潮坚守学医的初心,在小山村一待就是50年。作为年轻人,我没有理由抱怨基层的苦与累。”

  在有着116名员工的乾潭镇中心卫生院,80后、90后占了半数。他们中的每个人,无不被吴光潮的故事所激励,在这个走出过榜样的地方工作,他们感到无比骄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50周年建院开幕式上,出生于1987年的神经外科医生谷驰和同事们动情地唱着院歌。在他的心里,这首歌献给了在场的每一位白衣天使,也献给了自己的外公和母亲。

  谷驰出生于医学世家,他从医42年的外公和从医30多年的母亲都是浙大二院的前辈。和他们比起来,从医8年的谷驰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从医这条路道阻且长,我的家人就是我最好的榜样,他们鼓舞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谷驰说,在自己儿时的记忆中,家人时常为了救治病人废寝忘食。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感动着他,也鼓励着他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生胡婵婵出生于1985年,5年前,她在是否加入重症监护室的选择前有些犹豫。那个时候,副主任叶盛“推”了她一把,一番促膝长谈给了她勇气和信心,也成就了她的职业荣誉感:“虽然重症监护室工作压力大,整日与时间赛跑,但是看到患者重获生命,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是一份充满希望的职业。”叶盛感慨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医生的队伍,医学事业正迎来新的春天。

使命

激发职业追求

  80后、90后“接棒”的这些年,医疗行业也迎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城市,人们追求更高效更便捷的就医模式;在乡村,百姓的健康意识、健康诉求也在提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外部因素的改变,促使青年医生确立了职业规划。

  每周,方慧都会抽出时间研读内科知识,领会临床治疗诊断的新理念。常常有人问她,作为一名基层卫生院的医生,到底在“拼”什么?

  “即便在基层,也有一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方慧告诉记者,在乾潭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的5年间,她逐渐勾勒出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学医之初,方慧并没有远大的抱负和情怀。2015年,在杭州医学院结束定向委培后的她回到家乡建德市乾潭镇,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和前辈们年复一年下村随访、量血压、测血糖。久而久之她发现,在这些琐碎的工作中,那些原本不看好她的村民们,逐渐开始信任并依赖她。“所以,我要继续精进业务,为村民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与方慧一样,诸暨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90后医生马佳忠也在不断充实自己。“虽然是在基层医院,但是我们依然渴望学习,渴望进步。只有基层医疗发展了,分级诊疗制度才能得到完善。”

  青年一代医生除了加强业务等“硬实力”外,还格外注重“软实力”的提升。

  长期以来,儿科一直存在工作难度高、工作量大、岗位编制少、薪酬待遇低等问题。但即便如此,不少80后、90后依然义无反顾选择了儿科专业,并从中寻找机遇。从2016年开始,温医大重新开设儿科本科专业,每年都有百余名医学生来到这里。

  1997年出生的大三学生毛倪萍为提前体验未来的工作,时常跟着专家看诊、查房。“我发现,儿科医生的沟通能力十分重要,他们不仅要安抚哭闹的孩子,还要照顾家长们焦虑的情绪。”毛倪萍说,除了深入专业学习之外,自己将强化沟通的“内功”,从而更好地胜任儿科医生这个职业。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当这些年轻人穿上白大褂、走到临床一线,那种争分夺秒、救死扶伤的氛围,会让他们深受感染。”曾经做过6年儿科医生的袁雯霞做过一个有趣的观察,很多来校报到的大一新生对从医没有概念,大部分人只是在填报志愿时顺从父母的意愿。但这种迷茫的状态,往往会在大三、大四时得到改变。

  “目前,在温州的各级医疗机构中,80后、90后医生逐渐成为坚实的力量。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温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世泽认为,青年一代热衷于从医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职业荣誉感的提升,职业本身赋予的社会价值也不可忽视。

  使命在肩,信仰弥坚。青年一代,正在“接力”。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8 走好从医这条路 2020-08-20 浙江日报2020-08-2000008;浙江日报2020-08-2000012;浙江日报2020-08-2000013;21277328 2 2020年08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