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浙江以主宾省身份亮相上海书展——

好书越来越多 业态越来越活

  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18日闭幕。浙江作为主宾省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2000多种浙版好书集体亮相这场阅读盛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浙江出版的丰硕成果背后,离不开精品化的内容生产、多业态的市场融合,以及多手段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助力。

重内容 出版精品好书

  高站位折射大时代,小故事打动人心。

  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心无百姓莫为官》,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大决策——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入选中宣部第八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的《红船精神问答》,“走出去”力作《之江新语》(英、法、西、德、日文版)……书展现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题出版物受到读者关注和喜爱。

  主题出版彰显时代精神,浙江“三个地”的政治优势为主题出版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15周年。在之江大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深深扎根、开花结果;在浙江出版界,一系列讲述精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故事的精品图书相继问世,如同一扇扇透视浙江生态文明实践的窗户,让我们见证巨变,感受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力量。

  “这本书献给‘千万工程’的实践者、奋斗者们。”由浙江摄影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在后记里这般提到。该书以新闻人的视角,叙述了一个个生态变革的转型事例,全景展现了浙江践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壮阔图景。

  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浙江摄影出版社编辑部主任陈云表示,这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精神。

  红旗出版社出版的《那山,那水》同样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新“富春山居图”。着眼大时代、大主题,聚焦小人物、小故事,细致讲述了安吉余村如何消除经济和环境的对立、变“两难”为“双赢”的生动故事,真实再现改革之艰、转型之痛、变化之巨和百姓之福。

  好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优秀图书的出版并非一时一日之功。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推出标注时代里程碑式的精品图书,是各大出版社工作的重中之重。除此以外,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品牌定位,接好“地气”,也是对出版社能力的考验。

  “主题”与“畅销”两手抓,什么样的书可以成为畅销书?诺贝尔奖、良渚申遗等热词虽然自带流量,但是图书出版周期长,如果出版社不谋划在前,也容易错失良机。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2019年的一件大事,普通人如何“看见5000年”?读良渚,是一种方式。

  2019年7月7日,在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一天之后,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良渚文明丛书”重磅首发。这套书共11册,用当下的流行词来说,就是“绝对硬核”,它出版的意义甚至超过了书籍本身。

  将浩如烟海的资料加以梳理,并非易事。该书主要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良渚考古的中青年学者,围绕近年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集体编纂而成。出版社从2018年10月开始组建编辑团队,为了拉近与考古专业领域的距离,编辑们请一线考古专家推荐参考书,同时收集了作者们以前出版过的相关图书内容。编辑期间,丛书样稿修改、完善了至少三次,就连丛书标识的设计、封面图案的选择,都经过多次修改。

  通过这些努力,一套不同于以往的良渚考古丛书,架起文化遗产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这些书籍与文字,仿佛是闪烁着文明曙光的星星,正穿越时间长河,沁入人们的心灵。

  2019年10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荣获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此前连豆瓣小组都没有的小众作家的作品,瞬间成为“抢手货”。早在2019年初,浙江文艺社抢抓先机,以极为合理的价格,成功购得托卡尔丘克的两本新作《糜骨之壤》和《怪诞故事集》的版权,成为该社以“名著、名家、名人”为理念的“经典印象”译丛品牌的作品之一。

  当时,距离托卡尔丘克获得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不久。现在,托卡尔丘克的版权费几乎是获奖之前的10倍。目前,社里还“囤”有阿根廷塞萨尔·艾拉、德国马丁·瓦尔泽、美国乔治·桑德斯等一批具备诺奖实力的作家作品版权。

多业态 促进和谐共存

  市场的多业态融合是大势所趋。浙江高质量发展征途上,一贯有“突出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作风。其中,亦包括文化领域。

  漫步书展浙江展区就会发现,在全省的统一整合下,新华书店和各个民营书店一同参展。它们都是浙江城市文化品牌的中坚力量。这背后,折射着浙江“国有”“民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案例无处不在。浙江的民营书店,是一张愈发绚丽的文化名片。除了晓风书屋等常客,也有不少“新客”,温州无料书铺就是其中之一。

  和许多书店人一样,无料书铺创始人张潇在“六便士”和“月亮”之间,选择了后者。“书店倒闭的新闻确实时有耳闻。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全国范围内,单向空间、言几又等品牌热度攀升。温州没有这类书店,市场有空白,蕴含巨大的商机。”

  如他所愿,自2017年9月开业,无料书铺已经陆续在全国开出8家门店,3家直营店分布在温州南塘、七都以及成都,与苏宁合作的5家联营店分布在上海、南京、福州、无锡、镇江。

  张潇告诉记者,与传统书店相比,无料有自己的优势,一是灵活,选品、进货、社群运营等都可以自己定;二是个性,打上自定义标签形成品牌效应。“书店与人一样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比如无料举办的主题沙龙,除了常规读书会,还会讨论极限运动、传统婚嫁习俗等各种有意思的话题。”

  与此同时,张潇也坦言书店今天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大山”的帮衬。

  无料书铺是新华书店“小连锁”的受惠者之一。“小连锁”从2004年开始试点,2009年全省推广,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通过统一标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采购、配送、退货、结算等业务模式,牵手社会力量开办“小连锁”。书店负责货源保障、技术支持和品牌管理,“小连锁”负责场地、人员和日常经营,各司其职,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

  如果说,一个城市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国有新华书店,那就如同一个城市只有高楼大厦一般单调乏味。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往往合作与竞争共存。

  疫情令许多书店遭遇“寒冬”,但书店从业者们并没有放弃,仍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守护着城市中的精神之光。为了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支持力度,今年4月中旬,浙江省制定《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向实体书店购买阅读服务工作的方案》,对所有申报的书店开展了1个多月的考察调研;筹集600万元精准补助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有特色、有品牌、经营困难的实体书店。

  政府对扶持书店的定位、规模、经营等方面都有相应要求。比如,书店合法经营满3年,且3年内无任何违法违规记录;以人文、社科类出版物销售和阅读服务为主营业务,出版物销售业绩较好;积极参与阅读推广,2019年有效组织开展主题阅读、捐书送书、专家讲座等各种阅读推广相关活动不少于10场次,覆盖人群不少于1000人次……

  符合条件的温州无料书铺被选中,成为“幸运儿”,获得了10万元补助,缓解了经营压力。在共建书香浙江的使命面前,大家携手前进。

  书店,无论“国有”还是“私有”,都共同面临“转型”。今年是杭州晓风书屋参加上海书展的第九年,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前围满了读者,尤其是丰子恺系列文创产品很受欢迎。

  像晓风书屋这样的“书店+文创”新业态屡见不鲜。各式各样富含文化底蕴且兼具情怀的文创产品,已成为书店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各家书店纷纷在文创产品中融入自身理念,并寻求突破。

多手段 营造阅读氛围

  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理念前沿,技术先进,浙江多种手段形成合力,营造起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

  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空间。《2019年浙江省全民阅读报告》显示,去年,全省各地市公共图书馆数量(不包含浙江图书馆及其总分馆体系),涵盖了中心馆、总馆、乡镇分馆等,数量合计3361所。其中杭州数量最多,有1930所。

  如何衡量一座城市开展全民阅读的情况?图书馆的借阅量可以视为其中的一个风向标。2019年,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图书外借总量为6672.4万册次,年度人均外借图书1.15册。成年居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增加。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面临挑战。在复工复产复学过程中,浙江图书馆重新开馆,网上预约的进馆资格申请通道每天一经开放,总是立刻被一抢而空。如此“受热捧”,鲜明地折射出浙江的全民阅读风尚。

  如今,从各级公共图书馆衍生开来的城市书房,在各地落地生根,用一方小小的空间,方便周边社区居民读书,不仅传播知识,更让一座城市充满了人文关怀,变得更有温度。

  公共文化空间的做大做强,少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浙江各地书店凭借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定位,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

  书展现场,“晓书馆”等特色书店人气颇高。杭州晓书馆地处良渚,是由音乐人、导演、作家高晓松发起并担任馆长的公益图书馆。高晓松的名人效应与良渚的世界遗产IP强强联合,晓书馆的走红在情理之中。“我们的初衷是打造一个纯公共开放的文化空间,让书店回归应有的、最纯粹的功能——阅读。”晓书馆相关负责人希望通过看书、讲座、音乐会以及沙龙等让年轻人爱上阅读、产生交流。

  在“全民阅读”氛围的打造上,图书馆是实体空间,数字化则打破了空间,甚至是时间的藩篱。

  本届上海书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搭建线上平台,全新亮相的“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为读者提供参与上海书展的多维体验,云首发、云看展、活动直播、全媒体传播等模式不断满足读者多元需求。众多新媒体和网络文化平台共同组成“线上朋友圈”,线上线下同步、圈内圈外共享的“未来书展模式”初步成型。

  无独有偶,在不久前举行的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上,中国移动云VR携手咪咕中信书店打造的云上VR书店将线下书店“搬到”线上,读者在云上VR书店内可以选购纸质书、电子书;此外,读者还能在线上观看大咖直播“带货”、听名家在线朗读、云选购IP衍生品、云体验最新5G科技等——“实体+云上”的书店发展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在上海书展现场,电子书、有声书、“5G+AR阅读”等数字化元素也受到热捧。《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88.8亿元,增长率为13.5%,总体用户规模则达到4.7亿,用户为电子书付费的意愿也有大幅提升。

  “随着行业数字化的升级改造,各类阅读平台呈井喷式发展,内容及阅读形式的多元化选择也造就了市场新一轮的需求扩张。”咪咕阅读相关负责人说,未来传统纸书也许会借助数字化技术,融入数字阅读功能,如扫码听书、AR阅读等,以此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好书越来越多 业态越来越活 2020-08-19 21240474 2 2020年08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