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保障民生
重大工程织密“窗口”安全底线

  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长期以来村庄临水而建、产业依水而兴。但,浙江又是一个水资源较为紧缺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易受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是浙江面临的重要命题。

  15年来,浙江水利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用最严格制度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筑牢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屏障;系统开展河道水系综合整治,以实现全域美丽河湖为目标,全面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实施“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将优质河湖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展现了建设“重要窗口”排头兵的责任担当。

  如今在广袤的之江大地上,水清岸绿、人水相亲,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展现了一幅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

保障民生

重大工程织密“窗口”安全底线

  水利工程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打造“幸福河”的基本保障。面对多发的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15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先后实施了“千库保安”“强塘工程”“五水共治”“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目前,共有4295座水库、近2万公里堤防(含海塘)、近5万座规模以上泵站、1.12万余处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不断提升防汛防台能力,守住“重要窗口”的安全底线。

  就在前不久,浙江迎来了一场空前考验:梅雨期长达50天,前后遭受了9轮强降雨,特别是7月8日,新安江水库实施建库以来首次9孔全开泄洪!

  “大考”当前,形势严峻。但是,得益于15年来持续投入的水利工程建设,新安江水库泄洪期间,除局部低洼地段外,水库下游建德、桐庐等地基本安全。同时通过精准调度,减少下游受淹面积123.8平方公里,减少受灾人口45万人,实现了水利工程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梅雨洪水影响最小化。

  确保数量庞大的水利工程安全可靠运行,相当于为人民生命财产加了一道“安全线”。随着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推进,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有1万余处水利工程初步实现了定标准、明责任、促长效的“小目标”。在此基础上,今年,浙江又提出全面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三化”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能力。

  但是,“安全底线”仅仅是“合格线”。作为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汛情频发的另一面是用水紧缺,水资源空间、季节性分布不均,使缺水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百姓正常生活的“瓶颈”。

  眼下,全省4295座水库的总库容达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盛水的盆”。如何嫁接一座桥梁,让困扰浙江发展的“水”转变为江南水乡最有力的资源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城乡发展的金山银山?浙江的答案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引调水工程,改变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浙江历史上投资最大、跨域最广的引水工程——浙东引水工程,就是这么一项“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

  2005年,浙东引水代表性工程——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2013年,浙东引水萧山枢纽至引曹北线(曹娥江至慈溪)工程全线贯通正式通水;同年夏季,浙东地区出现持续38℃的高温热浪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80%以上,浙东引水工程启动的应急调水,保证了浙东地区工农业生产及环境用水,减少了旱情造成的损失。2013年2月至2020年7月,浙东引水工程累计引水32亿立方米,惠及人口约1200万人。

  一滴水里见民生。浙江不断探索取水与用水之道,让“清水”真正淌进百姓生活。2018年,浙江全面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城乡同质”为目标,解决全省803万农村人口“喝好水”问题。绿水青山间,一座座美丽水厂(站),将汩汩清水送入千村万户。截至7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791.3万人农饮水达标提标建设任务。

  从防洪水到保供水,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浙江人与水的精彩“旅程”还在延续……

秀水惠民 美丽河湖打开价值转化新通道

  对浙江人来说,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从“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到“五水共治”再到“美丽河湖”,浙江总体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湖治理,也越来越突出生态、人文和产业特色。

  在浦江县,一条以母亲河浦阳江为核心的狭长绿廊,一路悠然铺陈延展,串起湿地、树林、湖泊和农田,红色的骑行道、黄色的步行道、镶嵌在半山腰的钢木结构栈道,让人自由地漫步于江畔、丛林和田间。15年来,浙江省水利部门共建设这样的美丽廊道有4.7万公里、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滨水公园2000余处。亲水景观、亲水廊道的建设,已经成为众多美丽河湖的标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全流畅、生态健康、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吸引了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各种新业态“拥河”发展,河湖资源切实转化为城乡发展、惠民富民的经济优势,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快速通道。

  每年盛夏时,大量上海、杭州的客人都会选择在桐庐县芦茨村清澈的溪中游泳避暑,芦茨溪沿线的3个村庄也因“水”迎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在芦茨村,大大小小的民宿有170余家,普通民宿年收入都有30几万元,几个高端民宿能达到100万元以上。多年来对芦茨溪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河流治理的投入,如今这里的居民和村集体正享受着数十倍的红利。

  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绿色小水电的创建,为“美丽河湖”增添了生态底色。“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推进水电站下游河流生态修复,新建生态堰坝56个,新增生态机组15台,累计修复河流减脱水段239公里,100座水电站获水利部“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称号,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浙江深入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美丽乡村”、水源地保护有机结合,全省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至2019年底,减少至7908.1平方公里。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浙江以全域创建美丽河湖为抓手,充分发挥河道线性特点和廊道优势,将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城镇串珠成链,让百江千河万溪成为浇灌大花园的“幸福河”。

强化监管 浙江水利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新路径。

  如何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浙江水利提供了回答。今年6月,《浙江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新鲜出炉,把节水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通过节水可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向集约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转变,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6月,全国首家“双零”燃煤电厂花落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所谓“双零”,就是该公司生产全过程实现了“地表水零取用”和 “废水零排放”系统,每年可节水1600万吨,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也达到了减排的目的。“我们的目标是,既不向‘绿水青山’取一滴清水,也不向‘绿水青山’排一滴废水。”浙能长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节水就是减排,节水促进增效,节水惠及民生。2019年,浙江全省用水总量165.79亿立方米,连续五年实现零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26.6立方米和17.9立方米,走在全国前列。

  在永嘉,通过制定出台《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费征收实施办法》,共1700余家企业已纳入非居民用水计划管理,企业浪费水现象得到改善;德清率先制订《德清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从改革农业水价入手,建立节水减排新模式;在全省范围,浙江还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的水资源强监管体系,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监管,确保为全省提供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

  生态如水,发展似舟,保护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浙江水利人始终坚持新时代治水思路,以实干担负起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的使命责任,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让浙江更美丽,让人民更幸福。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水利厅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保障民生
重大工程织密“窗口”安全底线
2020-08-19 浙江日报2020-08-1900008;浙江日报2020-08-1900013;浙江日报2020-08-1900011;浙江日报2020-08-1900014;浙江日报2020-08-1900023 2 2020年08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