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守护生态根脉 提升美丽气质 喜获“大禹银鼎”

建德: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添彩

  8月15日,建德第四次捧回了沉甸甸的“大禹鼎”,把象征着全省治水的最高荣誉揽入怀中。自此,建德市此前获得的“大禹鼎”升格为“大禹银鼎”,这也是杭州区、县(市)中的第一座“大禹银鼎”。

  水,是建德素来引以为傲的资本,护住这汪碧水,就护住了建德发展的根脉。从2014年起治水六载,建德始终走在浙江省、杭州市前列,去年,更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提升和“美丽河湖”建设为载体,全面实施“碧水行动”计划,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全年完成治水项目总投资12.4亿元,涉及8个方面、38个具体项目。

  璀璨银鼎的背后,是建德市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守护一方生态取得的成果。这座位于新安江畔的中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再度向世人展现了“水清、风凉、雾奇”的美丽气质,唱响了“绿色变奏曲”。

从“黑臭”到清流

全面治水快人一步

  建德市下涯村,清澈见底的大洲溪流水潺潺,林荫下时不时响起一阵蝉鸣,让溪畔一家名为“龙家小院”的农家乐愈显清幽。老板唐德龙摇着蒲扇,气定神闲:“一年能挣个20来万,比之前养鸡要轻松多了。”

  要治水,第一步就是治污。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建德市在合理缩减养殖规模的同时,规范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对河道垃圾进行清理,确保沿溪各村“一村一河长”。“仅花了一年半时间,2015年8月后,建德市包括大溪洲在内的主要河道,就已达到Ⅲ类水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副局长王金郎说。

  这也意味着,建德在治水起步阶段,就早早地走在前头,当部分省市还在专注于河道整治时,建德已把目光投向了小微水体整治,小沟、小渠、小池塘都是治水重点,要把农村生活污水管起来。

  在建德市下涯镇施家村,一个日处理污水量达25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出水口透明的井盖,可以真切地看到污水变清流。

  “这是去年提升改造的项目。”下涯镇农旅办副主任张孙毅告诉笔者,该处理终端创新采用无动力模式,依据地势让污水经过厌氧池和滤床,最终形成达标排放水。

  碧水清流绕城乡。同样的创新尝试,在建德各地展开。自2014年以来,建德市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池880座,实现16个乡镇(街道)226个行政村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建德市对处理终端进行提升改造,仅去年就提升改造281处,处理体量加大了,还变堵为疏,让农村“废水”成为了村民致富的“肥水”。

  在钦堂乡葛塘村,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终端池加装了农业滴灌系统,村民酿酒所产生的废水经过终端池处理后,其中所富含的氮、磷等元素恰好是桃树生长所需,只要打开滴灌系统,就能够自动为桃园施肥。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生态科科长邵笑燕介绍,通过这样的改良,使农村污水有了自然的消纳环境,几乎不再外排,对当地的水体保护起到关键作用。

从地下到地上 盘活“死水”理清“污水”

  六年“治水”、四夺大禹鼎,建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还巧妙借力,开创巧思,加速迈向全域清流。

  去年,与美丽城镇建设配套,总投资4.4亿元的梅城古镇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项目以“两湖一带”为核心,恢复玉带河,提升东、西湖排涝泵站,古城增添了水的灵动,也因古水系的恢复,梅城镇提高了抗内涝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因玉带河的重见天日,古城内的东西两湖也将一改以往的死水一潭。“我们计划通过泵房,将新安江水引入东湖,经由玉带河流至西湖,再通过泵房将水重新排入新安江,整个水系就盘活了。”梅城镇水利员沈罡介绍。

  从地下到地上的,不仅仅是古水系,还有突破传统理念的工业园区排污系统。走进建德市高铁新区,一根根黑色的管道特别显眼,这里面藏着的,是工业园区19家化工企业所排放的工业污水,直通五马洲区块的污水处理厂。

  将排污管道“下改上”,如此巧思,源于之前工业排污痛点。“以前排污管道埋在地下,有漏点较难发现。”建德市高铁新区相关负责人说,“现在采用地面架空形式设计,既便于发现污水‘跑冒滴漏’,也避免了地质变动对管网的影响,同时,原有的地下管道也将作为应急备用管路。”

  据了解,2019年,包括高铁新区,建德市完成洋溪街道等8个镇街和主城区蓝天雅苑等20个生活小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确保全域Ⅲ类水质稳中向好。

从治水到“智水” “云”上巡河显高效

  伴随着治水的深入,建德还在探索智慧治水建设。“单凭人员巡查治水,力量是有限的。”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副局长王金郎说,“要实现治水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借助科技手段。”

  “云”上巡河,正在建德逐步实现。

  去年,建德市胥溪、大洲溪两条河道成为智慧河道试点建设项目,通过水站、河道AI智能识别监控、流量检测点等设施设备,将河道的实时情况、水位、水质等信息,采集到建德市河道综合管控平台。

  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笔者看到这个管控平台。工作人员点点鼠标,就能看到监管水体水质、水位水速、水面漂浮物、泵站闸站运行情况。依据这些数据,平台会给出分析报表,可辅助开展治水决策,在水质整治、生态修复、调水配水等方面提出建议。

  “在监管过程中,如果发生异常,比方说水位超限,或是有人偷采砂石,平台就会实时报警,报警信息在后台管理平台上自动弹出现场画面及报警地点。”王金郎介绍,“报警信息还会推送给相关负责人,可以第一时间核实并查处。”

  创新无处不在。同样也在去年,建德在全市开发运用了手机App“农污管控系统”“运维巡检”小程序,每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都有了自己的二维码“身份牌”,市、镇、村三级工作人员以及市民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均可实现不同权限的操作,实时查看、反馈农村生活污水终端处理情况。

  部门、镇街、群众形成合力,各展所能,助力全域智慧治水。在三都镇,二维码“身份牌”被安装在了集镇270个窨井、134个排口盖上,可采集查看窨井平面图、归属、基础参数、流向等信息,运维人员可就此上传照片、文字等巡检信息,市民也能就窨井破损、水患等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从景美到城美 擦亮宜居建德金名片

  一滴水,不仅日渐清澈,还能从中窥见大民生。

  近日,建德市入户通水、水质达标和水费收缴等“必考项目”全部满足验收标准,符合销号验收要求,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建设任务,成为杭州市首个完成整县销号验收的区、县(市)。

  “以前我们村里喝的都是山上的泉水,从村民集资修建的水池里接管子到每家每户,没有什么净化设施。平时的水倒是清的,但一到下雨,水就黄了,而且时间久了,水壶里都是白色的水渍。”建德市李家镇石鼓村村民严丽杭告诉笔者,“现在供水站建好了,我们喝到的水经过了仔细的消毒和沉淀,放心了很多。”

  通过建德市农村饮用水“三年行动计划”,像严丽杭一样作为达标提标受益人的共有26.14万人,全市投资4.41亿元(含单村改造),共实施城市管网延伸24处,乡镇水厂管网延伸12处,新建单村供水站7处,改造提升单村供水站116处。

  水色之美,从山林城乡之间,流淌至当地村民百姓的舌尖心头。这已不仅仅是风景,更是让村民的生活与生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宜业、宜居、宜游有了更生动的注解。

  在下涯镇大洲溪两岸,大洲溪沿线亲水区串起了焕然一新的沿河村落,同时,它还滋养了蓝莓、葡萄、草莓等果蔬基地,“我们将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诗画下涯游’四季旅游线路渐趋成熟。”下涯镇副镇长刘正中说。

  璀璨银鼎不是终点,以江为轴,以水为魂,建德加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人文城市。“擦亮‘宜居建德’金名片,我们始终在路上。” 王金郎说,“接下去我们要持续走‘提标增质’道路,持续推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让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迈进。”

  (本版图片由建德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建德: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添彩 2020-08-19 浙江日报2020-08-1900012;浙江日报2020-08-1900017;浙江日报2020-08-1900009;浙江日报2020-08-1900015;浙江日报2020-08-1900019;浙江日报2020-08-1900022 2 2020年08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