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本报记者 余丽 通讯员 陈丹 朱宁溪
雨后,漫步在宁波东北郊的九龙湖公园,登高远眺,层林蔚然,山峦叠翠,近看湖面浩淼,鸟飞鱼嬉,一幅和谐宁静的山水画。
近年来,宁波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优化人居环境,以绿色之路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田更优、海更蓝,宁波通过守护绿水青山,夯实生态本底等工作举措,助力浙江“重要窗口”模范生建设,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 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色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中,宁波探索建立制度体系。宁波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级规划始终以生态为先,做优“三生”空间,引领城乡绿色永续发展。
宁波先后出台《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以及《宁波市生态控制区规划》《宁波城市生态带规划控制研究》《宁波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等系列规划,强调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形成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制度保障。
“绿色指挥棒”下,宁波市60%以上的用地纳入生态结构体系中,市区形成“山海生态圈,绕城生态环,三江生态轴,蓝绿生态网”的生态绿地结构,中心城公园绿地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昔日的“光头山”四明山,成了“浙东绿肺”“宁波水缸”,林区总面积近10万亩。宁波的水库水源涵养林,已经全面覆盖了27座大中型饮用水库水源地,年蓄水近20.33亿立方米。66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880万立方米,覆盖率达48%。宁波全市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76.65万亩。一批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实施,110公里生态岸线整治修复。
放眼如今的甬城,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海美。
矿山修复 “城市伤疤”实现华丽转型
随山势起伏的弯道,红白蓝相间的山坡看台,风驰电掣的国际赛车竞技……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座全球唯一的高山台地赛车场,前身竟然是一片满目狼藉、荒草丛生、地质灾害频发的废弃矿区。
生态保护修复,突出“山”的治理。过去,一座座废弃矿山,如一个个伤疤分布在绿水青山之间,是城市之痛。现在,宁波的废弃矿山成了“宜耕可耕、宜建可建、宜林可林、宜景可景”的后备资源,正逐步实现“地尽其用,青山再生”。
北仑区的干岙茅洋山石矿,是全省最大的凹陷式开采石矿,其独特的“深坑”开采方式也成为矿地综合利用的又一途径。据悉,今后这里将变身成一个库容量667万立方米的水库,有效解决梅山保税港区水资源储备库选址的燃眉之急。
绿色矿山建设不易,守住更难。慈溪创新采用无人机巡查等举措强化在矿山巡查,坚决杜绝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同时开展矿山粉尘防治专项行动,目前慈溪市3座持证矿山全部“入库”,率先在宁波实现“绿色矿山”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已确定治理废弃矿山237家,“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90%以上,矿山粉尘全面实现达标排放。
护水新路 统筹规划呵护“城市之肾”
宁波,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城市,拥江揽湖,雨量充沛,拥有“三江成网、六塘织造”的城市水系格局。
近年来,宁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统筹规划,修复湿地,优化环境,以“自然”涵养水生态,走出了一条护水新路。
三江流域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山体、水域、湿地和岸线,以前快速的城市化与体制的条块分割,导致流域缺乏防洪排涝统筹、水质污染情况严峻、河道淤积情况严重。宁波市以绿色生态为目标,通过治理水环境,建设三江及与之相关的都市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带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
北濒杭州湾,南抵三门湾,宁波众多的河流、湖泊、水库、港湾和岛屿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湿地资源,8公顷以上湿地总面积有23.17万公顷,相当于全市区域总面积的23.60%,位居全省11个设区市的首位。
杭州湾湿地,是中国八大咸水湿地之一,它不仅维持整个杭州湾生态平衡,尤其在涵养水分、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杭州湾湿地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滨海湿地修复,有效改善养殖水和周边湿地水体,优化周边生态环境。现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蓝天、绿洲、红莲,共同绘就五彩的湿地美景,候鸟齐飞点缀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盘活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中,宁波利用好自然湿地,呵护“城市之肾”,真正实现了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