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青山碧水待客来
张亦盈 郑国崟
文成:青山碧水待客来
张亦盈 郑国崟
抬头见山,低头看水,用这话来描述文成恰如其分。在山围水绕中,一座山城紧凑而又不失从容地展现开来。自古以来,人们皆说文成是“世外桃源”。如今,在一届又一届文成党委政府、一代又一代文成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青山绿水正以全新的面貌待客来。
青山叠翠,绿水长流。近年来,文成高举生态立县旗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美丽经济、美丽家园、美好生活”三美愿景,以经济赶超、环境再造、民生幸福、铁军锻造“四大工程”建设为抓手,高质量建设山水理想家园。
从“壮士断腕”砸掉污染严重的浙南生猪养殖基地的金字招牌大刀阔斧地治环境,到将“亿万级”工业项目拒之门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再到闭门提升重整民宿业创建高端民宿品牌“侨家乐”……刘基“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的生态哲学,经过600多年的沉淀,正成为这座浙南小城无可替代的发展优势。
一道众人推倒的围栏
围栏,曾是文成县黄坦镇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块浙南闽北仔猪养殖基地的金招牌。
赵汉达,曾经镇子里2200多名“猪倌”中的一员。产业兴旺时期,他养了200多头母猪,还办起了饲料厂。在当时的黄坦镇,养猪产业综合生产总值达3亿多元。然而,围栏能拦住20多万头猪,却拦不住这些猪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大量的排泄物未经处理,顺着镇里的小河直接流入珊溪水库。2012年的黄坦坑,河面上随处可见各种垃圾,浑浊的污水发酵后冒着气泡,成为当时文成县唯一一条黑臭河,而珊溪水库的部分水域也出现蓝藻暴发的危机。
富民产业的背后,是生态的失衡。一边是致富产业,一边是700多万人的水源,如何抉择?文成选择了“割肉”。2013年3月,小镇开启了一段拆围栏的新历程,全镇5头以上的养猪栏舍全部拆除,一道道围栏轰然倒塌。
破与立之间,文成打开了新思路:宁可牺牲暂时的经济发展,也绝不污染生态环境。2017年以来,文成累计否决不符合生态功能要求的项目200多个,累计拒绝100多家企业入驻。除此之外,该县每年还拿出几乎一半的财政收入用于水源和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生态建设也被列为乡镇和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成为评价干部实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制度保障、干部带头、全民动员。2019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4%,PM2.5全年平均浓度26微克每立方米,全年出境水质稳定保持I类,飞云江水系水质多年位居全省八大水系之首,相继摘得国际慢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五水共治”大禹鼎、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浙江省首批清新空气示范区、中国长寿之乡等荣誉称号。
一颗畅销海外的杨梅
随着围栏的倒下,赵汉达的产业也随之土崩瓦解。但靠着原先的积累,他在原来养殖场所处的山头流转了1200多亩地,不仅在原址办起了生态农庄,还在山坡上开辟了开心农场、采摘游、体验种养等不同区块,收入颇丰。与赵汉达类似,许多养殖户都吃起了生态饭,有人种糯米山药、有人种杨梅、有人办起了花卉基地……
青山绿水,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文成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聚焦发展生态型精品农业,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稳步发展,被列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试点,获得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县称号。
杨梅种植业是该县第一大水果产业,位居全县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首。截至2019年底,全县杨梅栽培面积6.06万亩,产量2.1万吨,全县从事杨梅生产经营的果农3万多人。“不愁卖”是文成县红枫林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作荣对于刚刚落幕的杨梅季的总结。
不久前,文成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丰富的华侨资源另辟蹊径,打造杨梅出口基地,制定《出口杨梅病虫害综合防控规范》《出口杨梅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出口杨梅包装贮运技术实施规范》等团体标准,推进文成杨梅产业转型升级。“出口标准对基地的选址建设、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包装、贮运技术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文成县科技局科技创新与合作中心主任邓昌斌说,目前,全县已有12家合作社被认定为县级出口杨梅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3690亩。
周作荣的合作社便是此次县级出口杨梅示范基地之一。他告诉笔者,受到疫情影响,今年杨梅出口难度大,合作社便“反弹琵琶”将基地生产的杨梅从外销转内供,1斤杨梅售价在50元左右,比市面上普通杨梅售价高出了3倍,销量却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有了出口标准,意味着我们的杨梅经受了严格的检疫检验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考验,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周作荣说。
为了助力杨梅等特色农产品拓销路助增收,文成打造“文成原农”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文成茶叶、杨梅、高山蔬菜、糯米山药、蜂蜜、素面、粉丝等农产品提档升级。目前,全县已培育生态农业产业基地275个,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逐年稳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2019年农业总产值13.17亿元,同比增长8.6%;农业增加值9.44亿元,同比增长3.3%;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增长8%。
一间转型升级的民宿
位于文成县南田镇的“水云见·源”,最近成了文成的热门民宿之一,一房难求。几个月前,民宿主王盛还在为受疫情影响的空房而烦恼。
在之前的民宿“低潮期”,文成紧抓机遇,筛选10家高端民宿,通过政府补助和企业自筹全面转型升级,特别是结合当地侨乡特色,整体打出“侨家乐”品牌,通过整合营销传播,迅速激活民宿市场。6月份,“侨家乐”品牌民宿平均订房率达85%以上,较这些民宿去年同期订房率上涨20%。
“侨家乐”品牌民宿的打造,让文成生态旅游引来了新增长点。通过一间民宿解决一个村的农产品销售,相当于一个民宿主起到了一个农业经纪人的作用。文成县旅游文化局局长王孟森说,在乡村振兴中,选好领头雁是关键。一间精品民宿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农产品销售,还可以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增收,这也是文成打造“侨家乐”品牌的意义所在。
闭门自我提升,笃定生态旅游,这是王盛的选择,也是文成的选择。近年来,文成立足丰富的本地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伯温历史文化,以5A引领旅游开发,实现了后发崛起的错位发展道路,提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2019年,全年景区接待游客327.7万人次,较2017年增长131.1%,实现旅游总收入44.3亿元,较2017年增长39.2%,对全县GDP的直接贡献率达到47%,直接或间接地带动8.19万农户摆脱了低收入,带动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16.05亿元,较上年增长67.1%,旅游经济已成为文成县的“一号产业”和“一号富民”工程。
伴随着生态旅游的井喷,更多文成人捧上“绿色饭碗”。该县围绕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中心,结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基庙、中华第一高瀑——百丈漈、千年古刹——安福寺三大核心片区,整合1个5A级景区、10个4A级景区、100个热门旅游景点,升级为综合开放的“全域大花园”,形成“多点开花、众星拱月”的品质旅游景区集群。天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森林氧吧特色小镇、“东方慢城”飞云湖小镇、自游巷空中花园小镇……坚定“生态立县、绿色崛起”让文成走出来一条“美景+美食+民宿”促进农户持续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