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遵义
本报记者 陆乐
赴遵义采访前,我收到贵州友人的提醒:遵义的火热一定出乎你的意料。来到这座革命圣地,我感受到的火热,不止是气温。
遵义的热,热在当地群众对党对国对人民军队火热的感情。当年,红军长征在这里停留了93天,4000多遵义父老加入队伍踏上了长征路。85年后,遵义会议纪念馆中,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留下的宣传标语仍然历历在目;红军山上,牺牲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被当作“红军菩萨”四时祭拜。
遵义的热,热在对革命精神红红火火的继承和发扬。“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结束村子长期缺水的历史,“时代楷模”黄大发历时30余年,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近10公里的水渠;为帮助村民增收,已年近六旬的赵文金十多年专注于麻羊品种的提纯,只希望乡亲们的养殖物有所值。
遵义的热,热在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当年红军生活战斗的旧址,已成为红色旅游和培训的基地;白酒、茶叶、石斛等生产加工基地,成为带动人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今年3月,遵义在贵州省内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全员脱贫,800余万老区人民从此告别了贫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85年前的遵义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85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这里,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革命前辈为此矢志不渝,我辈也当以此为使命接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