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使命 从起航地出发—迎接建党百年大型融媒体报道④

在中国革命“转折之城”遵义感受红色精神照亮征程——

赤水河畔,追寻信仰的光芒

  一次会议,拨正中国革命的航向,也让一座城名垂青史。

  8月,遵义,子尹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见证过遵义会议的历史风云,依旧静静矗立。

  85年过去,我们从革命红船起航的浙江出发,一路西行至此,重温遵义会议精神,追寻这片红色热土上信仰的光芒。

  在极端危急的关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遵义也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

  这座黔北的英雄城市,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逗留最久的地方。在这里,四渡赤水出奇兵,红军自此摆脱困境,走向长征的胜利。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永放光芒的遵义会议精神激励我们破难前行。”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自豪地告诉我们,“今年3月,遵义成为贵州省首个整体脱贫、全员脱贫的地级市,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胜利必然是我们的”

一座红楼,永放精神之光

  “正是因为对崇高革命理想的矢志坚守,才有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党史研究员陈松对我们说。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军事指挥,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国民党派重兵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循着历史的足音,我们穿过红楼宽阔的回廊和精致的转角楼梯来到二楼会议室,只见十多把椅子紧凑地摆放在一张长木桌周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

  “胜利必然是我们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这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喊出的坚定口号犹在耳畔。

  在这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先河。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红军四渡赤水突出重围,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穿越时光,以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为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愈发熠熠生辉。

  如今,四渡赤水辗转腾挪的土城、茅台等故地已成为遵义的红色地标,和遵义会议纪念馆一道,讲述着遵义人民爱党爱国爱军的革命传统,成为人们感受革命精神的向往之地。

  我们遇见从重庆来纪念馆参观的中学教师熊其山。在这里,他对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初心。去年,纪念馆接待参观者达400多万人次。

  “红色精神不朽。”陈松来自浙江温州,1985年大学毕业后到遵义工作。他说,从革命红船起航地到伟大转折地,正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

“就算拿命换,也要修通水渠”

黔北深山,拓出振兴之路

  驱车绕过山路十八弯,我们寻访黔北大山深处。

  悬崖峭壁之上,一股潺潺清流,从几重山的那边,沿着穿越绝壁峻岭10公里的水渠,流入高山上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

  人们叫它“大发渠”。

  这条助力团结村人吃饭不愁、走出贫困的“生命渠”,是时代楷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用30余年时间修成的。

  2017年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黄大发和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起被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到前排就坐合影。

  “欢迎你们!”黄大发热情地和我们握手。没想到带领村民修成“天渠”的他,竟是这样的小个子。个子虽小,能量很大。他的手粗糙有力,这是长期劳动留下的痕迹。

  为拔掉缺水的“穷根”,上世纪60年代,草王坝(团结村前身)大队队长黄大发任指挥长,开始第一次修渠。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用黄泥巴做成的渠壁难经风雨,在上世纪70年代被废弃。

  “就算拿命换,我也要修通水渠。”黄大发说。他不懈奔走,上世纪90年代,县里为水渠项目立项并拨来资金,第二次修渠开始了。

  在修险要的擦耳岩段时,已年过五旬的黄大发绑着保险绳带头下绝壁作业。1992年到1995年,他带领200多村民投工投劳,团结奋斗,终于修通水渠。

  此后,黄大发继续全力带领乡亲致富,村里陆续通路、通电、通网。

  如今的团结村,水稻产量已突破80万斤,村民再也不愁吃;梯田种上了黄桃、柚子、中药材;正在修建的遵义至仁怀高速还专门为团结村留下出入口……

  “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我们问。

  85岁的黄大发回答:我们共产党人要有信念、有党性。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一起奔小康,就是我的梦想!

  红色精神代代传,成为推动遵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考察过的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派欣欣向荣。走进村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一栋栋“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随处可见乡村旅馆、特色农家乐、陶艺作坊等。2016年,花茂村整体脱贫;去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

“再难没有红军长征难”

冲出大山,勇闯创新征途

  在远离遵义市区的工业园,我们探访国内线材制品龙头企业——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贵绳”)的新厂房。为转型升级再发展,贵绳正进行整体异地技改搬迁,从城区搬至郊区。

  走进新厂房,贵绳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粗的镀锌钢丝绳——直径264mm的六股钢丝绳引人注目。近年来,贵绳还研究出国内单件最长(1万米)钢丝绳、单件最重(160吨)钢丝绳等,结束了我国完全依赖进口、不能生产高难度钢丝绳的历史。

  舟山西堠门大桥、广东虎门大桥、“神舟”载人飞船……在耳熟能详的重点项目里,都有贵绳的高精尖产品。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钢丝绳产品远销欧美。

  从三线建设时代的“八七厂”发展到上市公司,贵绳产能已从最初的2万吨跃升到45万吨。贵绳秉承“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让创新的钢丝绳冲出大山。

  “我们常说,‘再难没有红军长征难’!面对国内外竞争加剧和疫情等各种困难,依靠自主创新,凭借过硬产品,就能实现发展。”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小刚说。

  “目前,全市5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了‘退城进园’,酝酿新动能。放眼全市,我们在工业方面全力打造能矿工业、生态产业、特色轻工产业带;全域旅游方面以红色旅游为引擎,发展康养和酒文化旅游;农业方面以坝区产业为引领,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遵义市发改委副主任但凤森说。

  今年上半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00.63亿元,同比增长2%,增速排贵州省第一,一二三产业均实现正增长。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市,遵义提出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市转变。

  一路寻访,一路见证:克难攻坚和自主创新精神,引领老区产品转型升级、产业深度融合、好货走出大山。

  习水县富兴牧业有限公司在负责人赵文金带领下,和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开展合作,十多年专注为习水麻羊提纯品种,推动麻羊养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带动当地百姓致富。

  在习水县良村镇,我们在习水麻羊“中央厨房”看到:羊肉经过深加工,变成羊肉粉、肉酱、肉干等数十种产品,通过“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产供销全产业链,跑向全国。“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是4年前刚成立时的10倍。”“中央厨房”生产负责人穆林说。

  在赤水市旺隆镇石斛产业园,我们看见丹霞石上,仿野生种植的金钗石斛长势喜人。当地通过引进公司,自主研发出金钗石斛组培苗,彻底解决了种苗问题。如今金钗石斛在赤水的种植面积达9.2万亩,带动逾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2019年,金钗石斛产业综合产值达10亿元,销往贵州各地,并迈入江浙市场。到‘十四五’末,目标产值50亿元。”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副主任胡生朝说。

  赤水河畔,红色文化浸润的遵义,新的传奇正在书写。


浙江日报 使命 从起航地出发—迎接建党百年大型融媒体报道④ 00003 赤水河畔,追寻信仰的光芒 2020-08-17 浙江日报2020-08-1700006;浙江日报2020-08-1700007;浙江日报2020-08-1700010;21255171 2 2020年08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