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打赢高质量发展“攻坚战”
西湖区:绿水青山非等闲
叶怡霖 高静玮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打赢高质量发展“攻坚战”
西湖区:绿水青山非等闲
叶怡霖 高静玮
襟带钱塘江,坐拥西子湖,背倚西部群山,怀抱西溪湿地。杭州市西湖区,拥有这座城市的绝美风景。
但在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西湖区也一度存在水体污染、生态破坏、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环境品质出现短板等情况,与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格格不入。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西湖区吹响“美丽建设”号角,做好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腾笼换鸟,全力打赢产业“攻坚战”,全面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只有啃下“硬骨头”,才能看到切实的变化。
西湖区将“五水共治”、拆违控违、大气治理、土地整治、生态保护这5个方面作为主要切入口,集中力量、克难攻坚,逐步实现区域环境华丽蝶变。所见之处,皆是绿水青山;所到之处,无不欣欣向荣。
环境怎样一天天变好,日子如何越过越红火?这里的山、水、人最有发言权。我们将目光对准这片美丽的大地,和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听听“绿水青山”背后不一样的故事。
守好底色——全域统筹提升环境品质
500亩的碧绿水田上,一幅“鱼戏莲叶图”跃然大地。双浦镇板桥村种粮大户周武群喜滋滋地翻着“朋友圈”。这几天,他种的3D彩稻田成了“网红”,吸引了一大批航拍摄影爱好者和周边村民来打卡。
“以前,这里都是脏乱差的甲鱼塘。”周武群说:“一眼望去全是围墙,后来市场饱和,经济效益下降,还有很多堆场,建筑材料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同样,在曾经的三墩镇绕城、华联两个村,散落着上千家“低散乱”企业。作坊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附近的水全部发黑发臭。
土地被占用,环境变差,不仅一点一点蚕食着西湖区原本的环境优势,更极大地限制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深入贯彻全省关于城乡统筹与“大花园”建设的战略部署,2005年以来,西湖区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环境综合整治,并全域统筹,整体提升区域的环境品质。
从“硬骨头”入手,开展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双浦与三墩,西湖区全面清理非法占用耕地的各类堆场706处、堆积物136万吨,拆除甲鱼塘1万亩,关停“低散乱”企业810家,3.1万亩农用土地恢复自然属性。
影响环境的“疮疤”应除尽除。西湖区集中开展拆违控违和“无违建创建”攻坚行动,累计拆除违建352万平方米,实现“新增为零、存量为零”,拆后土地利用率达80%以上。
治水剿劣不断升级。西湖区将全区111条河道全部纳入整治范围,打通27条断头河,一举剿灭37条劣Ⅴ类河道。截至目前,西湖区全区河道断面水质年平均达到Ⅲ类以上。全面完成小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化改造、老旧车辆淘汰任务,让西湖区的天更蓝。
有集中治理,更需要持续不断的生态保护。西湖区坚持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已达17年。这里将89%的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数千天如一日,持续深化落实清淤疏浚、科学配水、生物治理等措施,西溪湿地的总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湖区的环境“底色”不断被擦亮。近年来,西湖区先后获得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浙江治水工作“大禹鼎”等荣誉,并成功创建省基本无违建区。近3年,西湖区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31.8%,大气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率等指标保持杭州主城区领先。
“过去,村里的年轻人想出去;如今,村外的年轻人一个个回来了。”周武群说,环境变化,增加了家乡的吸引力,“乡里乡外,来一趟,就舍不得离开。”
转型发展——
全力打赢产业“攻坚战”
“每个到这里来的人都会赞叹,茶山真美。”龙坞茶镇上城埭村村民杜天顺,在这片茶山上跑着长大。龙坞是西湖龙井茶最大产区,素有“千年茶镇、万担茶乡”之称。在这里,茶山就是宝藏。
“以前村里的环境不是很好,家家户户都建围墙搭房子,导致道路变窄,车子开不进来,抬头一看,电线就像蜘蛛网一样……”杜天顺清晰地记得,2015年起,龙坞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环境整治,完成截污纳管、强电弱电“上改下”、燃气进村入户、农居立面整治等工作,茶镇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提升了,空间清朗了,更需要注入产业的支撑力量。西湖区对龙坞实施综合规划,邀请中国美院等专业设计院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整治方案。从零散村落到特色小镇,从茶产业的星星点点到一体化的“茶街”——龙坞茶镇·九街。如今,龙坞茶镇相继推出艺术和民俗、茶和民宿、水和氧吧等多条旅游线路。每到周末,上城埭村的道路两旁都停满了来自江浙沪各地的车辆,民宿更是要“抢着订”。
龙坞的“升级”,是西湖区优化空间、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湖区围绕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做地出地、产业集聚、项目推进等重点,加速推进“三城一谷六小镇”平台迭代升级,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今年6月,紫金港科技城2.0版实施意见出炉。这个曾经的“城乡接合部”,将深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三大产业,加快打造“全区产业发展新高地、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国新型一流科学城”,将成为城西科创大走廊至关重要的“一极”。
钱塘江边的之江未来城,将高标准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之江发展核、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核心区”,加速构建以数字经济、旅游、文创为主导的“3+N”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面向未来、产城一体、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级滨水新城”。
还有全力打造“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的西湖大学城;以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为目标的西溪谷……
“以环境破题,以产业立题。”西湖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正逐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驱动,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推动航天航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城市大脑等产业发展。
此外,西湖区还将继续大力发展“高校经济”,加速科研成果属地转化;加快推进“老商圈、老楼宇”提升改造,实现楼宇经济、商圈经济再腾飞;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镇街(平台)网格化组团式服务,构建“热带雨林”式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真正将“绿水青山”带来的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
服务延伸——
生活在这里更幸福
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西溪村村民曹国华和其他4000多户村民一起,搬离了这片土地。此后,西溪湿地成了国家公园,曹国华则成了湿地公园内的一名船工。带着游客领略西溪美景,再露几手捕鱼的绝活,曹国华感到幸福且安定。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施期间,西湖区对11.5平方公里区域实施拆迁,将原住民就近安置,不少村民成了公园里的船工、观光车驾驶员等。如今,西溪湿地的导游、观光车驾驶员、摇橹船船工等工作人员中,70%以上是原住民,总人数达到300人左右。
以环境的保护为契机,尽最大努力,以最快速度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近年来,西湖区进一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全面纵深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截至目前,西湖区实现32个美丽乡村、4个小城镇、73个城中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完成了59个老旧小区美丽家园提升改造。生活在西湖区,变了样。
“从村变成了城市,我们住上了楼房,自己有了稳定的工作。”让蒋村人蒋晨杰最高兴的,是新的西湖区行政服务中心搬来了。智能导服系统、自助填单机、可信身份认证等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间,“最多跑一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在留下,实施高标准改造后的西溪路,成了有“颜值”又充满“能量”的进出要道;在转塘,铜鉴湖大道等骨干交通路网工程正在进行,进出转塘“难上加难”即将成为历史;还有紫金港科技城“三纵五横”、之江未来城“四纵五横”等,将为西湖区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大大改善杭州城西的通行质量。
在三墩“兰里水乡”,长约12公里的滨水绿道,成为市民亲水乐水的好去处;浙大一院、省立同德医院、学军、求是、闻裕顺等名院、名校,一路向村镇地区延伸,进一步完善西湖区公共便民服务体系;新开工建设之江未来社区等新型社区,也将全面展现服务、健康、邻里等九大应用场景,在西湖区打造就近便利、开放共享、多元活力的未来生活。
绿水青山非等闲。十余年来,西湖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红利。未来,西湖区也将进一步厚植环境优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点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