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衢江培育特色农业助增收

低保户老聂“摘帽”了

  不久前,低保户聂小芳“摘帽”了。这事很快传遍了衢江区湖南镇的每一个村子,经过8年努力,因为当地助农增收好政策,老聂凭借勤劳的双手,实现劳动致富。

  今年49岁的聂小芳是湖南镇蛟垄村一名菜农,夫妻俩以种植高山蔬菜为生。老聂有两个孩子,女儿参加工作,儿子还在读初中,家里还有73岁的父亲和70岁的母亲。

  2012年,聂小芳的父亲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花完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负担,日子也过得拮据,村里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为他申请了低保资格,帮他们渡过难关。“我们也很想致富,想来想去,种菜这个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不会被淘汰。”山里人朴实,认准要靠劳动改变命运。

  “像我这样自产自销的菜农,在这一带不多,大家都知道我。”沿着山路十八弯,在衢江区南面的紫薇群山中,记者在蛟垄村峡谷间的菜地上,找到了正在菜地里忙碌的聂小芳。湖南镇地处乌溪江库区,好山好水出好菜,还有高海拔的小气候,让高山蔬菜更甘甜可口。

  “我的菜比山下早上市1个月,那时候价格高。”聂小芳的菜地并不算多,他打理的10多亩菜地,每年可以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每天天没亮,聂小芳就开着货车到16公里外的廿里镇卖菜,赶在5时前摆好摊位。每天下午,料理完地里的事,再将第二天要卖的菜准备好。

  “种菜没有秘诀,我要种出原生态的绿色蔬菜,种出好吃的菜。”聂小芳摘下一个嫩南瓜,用硕大的南瓜叶包好,放入竹篮中,聂小芳一连摘了10多个。“我客人多,卖得完的。”聂小芳每天装车的100公斤蔬菜,其中最多的是蛟垄小黄姜。他在不同的季节里共轮种20多种蔬菜,生姜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生姜是蛟垄村的特色农产品。蛟垄岭上,姜窖门洞依山排列,最大的姜窖可以保存10多万公斤生姜。路过的老农向记者感叹:“今年价格好,种姜的都赚了。”生姜种植是湖南镇传统产业。聂小芳的菜地里,也一直种有生姜。2016年,蛟垄小黄姜入选G20杭州峰会晚宴指定用姜,聂小芳种出来的姜也被送上了G20晚宴,信心倍增的他增加了生姜种植面积。

  为了做大生姜产业,衢江区在去年也推出了“衢姜”品牌,并推动生姜产业的标准化、链条化、品牌化发展。2019年,蛟垄村生姜单产量从1000至1500公斤提升至2000至2500公斤,每公斤价格提升至近14元,平均每户农民增收8000元。生姜是个宝,蛟垄村还开发干姜片、红糖姜茶、姜粉、姜糖等一系列衍生产品。

  上午10时,聂小芳的菜全卖完了,他在微信群里回应了一声,告诉老顾客们他提前走了,别跑了个空。

  如今,聂小芳种菜的技术越来越好,用10多亩菜地的收获还了欠款,养活了家人。种菜效益好了,负担轻了,老聂也终于摘掉了低保户的“帽子”。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低保户老聂“摘帽”了 2020-08-13 浙江日报2020-08-1300004 2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