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高能级平台引领 新产业项目发力

海曙:绿色制造促产业结构升级

  高能级平台引领 新产业项目发力

  海曙:绿色制造促产业结构升级

  尤 畅 续大治 孙 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不仅是青山巍巍、绿水潺潺,更是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导向,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建设现代化美丽海曙,为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践行“两山”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海曙区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该区以持续开展“转型升级提质年”活动为主抓手,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引导发展数字经济等低能耗高产出产业。

  去年,海曙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能耗却连续8年下降,升降之间,勾勒出了海曙区高质量发展的优美画卷。

发力新旧动能转换 “低能耗”成企业新标尺

  一根根纱线进入流水线,没过多久,一件件个性化定制羊绒衫“火热出炉”。这神奇的场景时刻在旦可韵服饰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上演。

  “原材料选的是‘绿色’纱线,依靠自建研发的流水线和定制系统降低能耗,提升效率,避免产能过剩,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绿色智造。”旦可韵负责人表示,借力绿色智造,生产效率相比传统织机提高50%,单件羊绒衫生产周期从原来的平均8天缩短至8小时。

  旦可韵发力“绿色智造”的背后,折射出海曙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海曙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能耗却连续8年下降。

  自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一跃成为工业大区。面对全区万余工业主体、65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环保、节能减排等压力空前巨大。

  绿色制造,技改先行。通过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今年上半年,海曙规上企业研发费用超过8亿元,同比增长12%。“我们采用全球领先的组装技术和媲美特斯拉工厂的焊接工艺,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3倍以上。”利维能储能是车用锂电池生产企业,公司投入4000万元的U形生产线,产品综合能耗只有行业水平的84.5%,因此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宁波神钻工具历时2年、投入近800万元研发的“冷打机”,将产品光洁度提升了20%,年节省钢铁原材料超过300吨。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激发绿色发展持续动力。自2017年以来,海曙没有一个高耗能项目落地,同时大力引进科创平台、孵化科创企业,引导发展数字经济等低能耗高产出产业。

  去年,蓝卓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工业操作系统”2.0版本。

  成功孵化这家企业的平台,是在海曙落地的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该研究院还先后孵化了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和芯然科技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在机器人、传感器、信息技术、5G通信等新兴领域搭建起完整的核心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吸引超4亿元风投资金。

  依托科研平台高效提升区域创新力,赋能本地传统制造业,使“低能耗”成了企业新标尺。

  近年来,海曙引进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两院一园”(宁波智能技术学院、宁波清水湾智能技术研究院和清水湾(宁波)智能产业园)、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四大高能级平台。

  以“智研院”为例,其组建的智能成型技术创新中心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一年来,该院为雅戈尔、帅特龙等宁波20家传统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顶层设计与规划,通过“绿色智造”进一步释放潜力。

  随着“四大平台”的快速成长,海曙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卷轴”次第打开。今年上半年,该区实现技术交易额8.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近6亿元,同比增长75.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2家,拥有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73家。

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量身定制月湖“美颜”方案

  走进位于海曙区中心的月湖,处处绿意盎然,极目远望,辽阔的湖面与大片碧绿的草坪连成一体,诗意十足,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一汪清水泛着粼粼波光,岸上游人用手机定格碧水蓝天。但这些游客所不知的是,月湖在几年前也遭遇过水质危机——夏天湖水泛黑,常弥漫臭气。

  为了让千年月湖续写风雅,海曙打了场高科技的治水综合战——抽干整湖水全面清淤,然后在湖底铺上一层生态除磷剂,这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一种生态钝化技术,能吸附固化浮泥中的磷元素,让水体磷含量大幅下降,有效抑制藻类生长,水体富营养化就能显著减轻。

  清淤后,还在湖底种植了沉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打造阶梯式的水下森林,并有针对性地向湖中投放了螺类及花鲢、白鲢等鱼苗。通过生物的合理调配,让月湖水生态得到恢复。

  但湖泊光靠生物净化还不够。为了让湖水“活”起来,施工方在月湖中建立了一个内循环系统,像给月湖做“透析”一样,将杂质分离出去。系统净化流量达到每天1.6万立方米,20多天就能将月湖净化一遍,让水质稳定维持在Ⅳ类标准。

  除了治理月湖水体外,对于陆上部分,海曙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新设计排水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把景区打造成一个“海绵体”。

  “水质好了,鱼儿欢了,月湖经历重生,成为人文精神厚重的天一阁·月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月湖的变化,市民杨继唐很自豪:“智能帆船的国际赛事都选在月湖办,真了不得!”

美丽乡村“画”出美好

从“面子”美到“里子”

  一村一落皆美景,美丽乡村入画来。

  走进集士港镇山下庄村,小院错落有致,围墙绿植环绕,鹅卵石小道蜿蜒曲折,垃圾分类站点整洁有序。村内河道、沟渠、水塘清澈见底。道路、照明、给水、通讯、文化礼堂、休闲游憩健身场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自2018年起,山下庄村全面启动村庄梳理式改造,打造“美丽庭院”,涌现出“酒瓶巧妙构思搭围墙”“自让家宅一尺作宣传”“柿子熟而不采供观赏”等经典案例。

  如今的山下庄村,一砖一瓦、步步皆景,一花一草、处处生机,特有的乡土气息和岁月印记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绿水青山持续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美丽乡村资源转换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2018年当年,山下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就破千万元,年经营性收入超600万元。当下,该村正以美丽城镇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创3A级景区村庄。

  美丽乡村,要从“面子”美到“里子”。长期以来,海曙区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深化创新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方面,涌现出许多亮招实招。

  高桥镇民乐村的“村民理事会”,治出村庄十余年发展路;集士港镇岳童村通过“村账交给群众看、村务交给代表定、功过交给村民评”的方法,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一道道治村理事良方,规范有效;一例例富民强村实践,生动鲜活;一个个乡村善治有机体,和谐有序……吸引了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激活了海曙乡村振兴新动能。

  (本版图片由海曙区全媒体中心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海曙:绿色制造促产业结构升级 2020-08-11 浙江日报2020-08-1100007;浙江日报2020-08-1100008;浙江日报2020-08-1100010;浙江日报2020-08-1100011;浙江日报2020-08-1100009;浙江日报2020-08-1100016;浙江日报2020-08-1100021 2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