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不断践行“两山”理念 厚植浙西生态屏障优势

临安:青山绿水依旧在 转型发展绘新篇

  不断践行“两山”理念 厚植浙西生态屏障优势

  临安:青山绿水依旧在 转型发展绘新篇

  王逸群 江 萍 陈生东 叶泰瑜

  15年会发生什么?

  摒弃了曾经的“泥路草房”,铺上柏油路、盖起新房,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这是环境的变化;

  停止了矿山开发的“靠山吃山”,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到“卖生态”,这是产业的变化;

  放下了外出谋生的背包,外出“打工仔”返乡创业逐梦乡村,摇身一变成为“新农人”,这是人的变化。

  杭州临安,地处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源头,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这座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山地小城,曾是古人诗里“深巷小楼听春雨”的江南旧梦。如今,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临安已描绘出一幅新画卷。

  15年,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山乡小城一跃成为浙西生态屏障、长三角后花园?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临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阐释。之于临安,这十个字是科学的论断,更已贯穿在当地一项项实际工作中。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这片青山绿水中,让我们找寻临安的答案。

“壮士断腕” 换回青山底色

  青山湖畔,杭州临安污水处理一厂静静地掩映在200多亩人工湿地的绿色中。这个日处理6万吨污水的低碳处理系统,大幅度增加了城市环境容量。

  “一江清水出临安”。湿地去污只是临安治水的一项特色举措。对绿水萦绕的临安来说,环境问题一度让发展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初期,临安结合当时的县情,鼓励各村发展杉木林基地,本意是让群众自主经营荒山,发展经济林。但这一政策在一些短视的村民那里却成了肆意“卖山头”的通行证。太湖源镇白沙村,森林覆盖率从91%骤降至60.4%。

  树倒了,山秃了,村民却没富起来。连续多年的“毁林不造林”,1988年和1990年的两场山洪,几乎冲毁了白沙村半个村庄。

  1990年,在当时临安县林业局高工王安国的倡议指导下,白沙村在全县率先开展封山育林,并着手非木质林产品开发,经营笋干、山核桃、茶叶。到20世纪90年代末,白沙村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95%,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到4000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要在“山”“水”上做文章,绝不能再走老路子。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临安探索实施“新老三线”战略和打响治污攻坚战,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关停并转污染企业150余家。

  临安“壮士断腕“,淘汰一切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产业,以“城市国际化、产业现代化、全域景区化”为引领,持续推进绿色环境打造,做大做强绿色经济产业,匠心开展绿色城市建设。

  2014年起,临安相继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垃圾分类等工作,开拓创建“无污染镇街”,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村落景区”“八线六景”等建设,全面扮靓城区、集镇、公路、景区、乡村,以“全域景区化”书写“两山”理念临安篇。

  从“卖山头”向“卖山货”的转型开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印刻在每一个临安人的心中。

土房变“金屋” 向生态要红利

  天目山南麓,新月山谷林木葱郁,清幽隐逸;双清溪畔,山里人家傍水而居,宁静安适。这份大自然的偏爱,天目山镇月亮桥村的人没有辜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因地制宜在“两山”之间合理转化?月亮桥村的答案是——民宿经济。2016年,以老房改造的月亮工坊正式开业,古色古香、典雅精致的民宿不仅成了网红,也点燃了月亮桥村旅游发展的“火花”。

  与全国很多发展旅游的乡村一样,临安最早也体验到了发展的阵痛:只有美丽乡村的外壳却不具备造血功能、旅游产品雷同造成“千村一面”、缺乏专业化的管理运营等。

  “仅仅是优美的村庄环境,已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和游客的兴趣。他们渴望优质的服务,拥有或体验更丰富、更具特色的村庄文化。”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统筹村庄发展并突出特色。2017年4月,临安创造性提出以全域景区化建设为目标,打造出30个精品村落景区,其中15个达到3A级以上村落景区标准、10个达到3A级以上旅游景区标准。与此同时,临安还从顶层设计出发,高标准制定《村落景区临安标准》,写就了浙江省第一个村落景区建设的地方标准。

  环境好了,“叶子”也能变成“票子”。“两山”理念让大家意识到,环境、生态也是财富的源泉。

  2016年,娄敏返乡创业,成为了龙门秘境村落景区的运营商,通过民宿带动当地高山蔬菜、野茶、金丝菊等农产品销售,让这些优质美味的山货走出大山,与城里人共享。

  乡村旅游改变的不仅是一产,更“接二连三”向全产业链延伸。近两年来,一座座高端民宿拔地而起,户外拓展基地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户外爱好者。如今,龙门秘境年接待游客达1万多人次,直接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共计30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民宿日益增加,临安以经营村庄的方式落实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行动,开启新篇章。

  十余年久久为功,一个个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故事,从“盆景”成为“风景”。在翠山碧水中,临安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成为浙江“重要窗口”的一抹秀丽风景。

“三生共赢”

新兴产业繁茂成长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数据显示:2005年,临安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35.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近2.6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3亿元,旅游景点接待游客191.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301万元;

  15年过去,2019年,再次翻阅这组数据,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已达572.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6万元,农业总产值66.85亿元,旅游接待游客1928.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8.51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两句科学论断,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效,打破了不少人观念中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的成见。在这种观念中,临安人找到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赢”的人与自然平衡点。

  秉持“生态经济化”的理念,临安致力于调结构转方式,着眼实现经济高品质增长、自然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在这片好山好水之间,临安人重点推进以百丈岭为核心的森林旅游康养景观带、以潜川镇为重点的天目溪流域农业休闲观光景观带和以板桥镇为核心的农事体验创意景观带的“三带”建设,种植了40多万亩山核桃,建设了21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845家,民宿、农家乐床位2万多张。过去一年,临安全区实现旅游人次达到1165.37万人次,旅游总产出192.6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10%。

  在经济生态化方面,临安构建产业平台青山湖科技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里繁茂生长;聚力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着力建设青山湖微纳智造小镇。目前,已招引包括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在内的一批产业链项目,成为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地和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培育地。

  “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改写了临安的产业发展格局,也为临安经济发展赢得了环境效益——一、二、三产比重从2005年的12.8∶56∶31.2优化为目前的8∶44.9∶47.1。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万元GDP能耗却逐年下降。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长远,须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乡村旅游有声有色、“借景生财”成为现实,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格局逐渐呈现。我们期待,“两山”理念让绿色发展为临安持续释放出生态红利。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临安:青山绿水依旧在 转型发展绘新篇 2020-08-11 浙江日报2020-08-1100005;浙江日报2020-08-1100012;浙江日报2020-08-1100010;浙江日报2020-08-1100015;浙江日报2020-08-1100008 2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