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两山”理念引领浙江乡村振兴之路

  “两山”理念引领浙江乡村振兴之路

  李 军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8月的浙江,绿意盎然,风景如画,乡村振兴活力四射。

  15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传出,展开了美丽中国的时代新画卷。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家领导人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如今,呵护绿水青山成为全国共识。15载光阴流转,浙江各地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扎实践行“两山”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超前的意识和果敢的行动,呵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浙江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的磅礴之势,坚决扛起建设“重要窗口”使命担当,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启动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广袤乡村迎来了振兴新气象,广大农民体味到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长1.5%,农民收入增长3.2%,绝对值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推进全域整治——构建“生态美”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海岛风情独树一帜,这是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门前一汪碧水,远眺重重青山,这是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之江大地上,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处处皆景,美丽乡村建设的高分“答卷”,印证着“两山”理念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回溯本世纪初,“脏、乱、散、差”等问题,一度困扰浙江农村的发展。是“先污染,后治理”?还是绝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破题,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壮士断腕,换回绿水青山。从2003年实施“千万工程”,到2010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党的十八大后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五水共治”“拆违治乱”等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并率先发布《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省级标准,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2018年9月,浙江“千万工程”荣获全球环保领域最高奖——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是对浙江多年驰而不息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高度褒奖。

  如今,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整体领先全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经验启示。浙江已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6155个,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48%,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和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等均实现了全覆盖。

  江山云水共泱泱,水碧山青画不如。“浙江不少地方的绿水青山就像天生丽质的姑娘一样,不需要太多的妆扮……”“这里的发展后劲潜力很大,希望再接再厉,乘势而为、乘胜前进。”这是国家领导人在浙江考察期间提出的新期望。如何进一步擦亮美丽乡村“金字招牌”,彰显浙江气质,成为浙江面临的“新课题”。

  “新的殷切期待,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与信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浙江进一步拉高标杆,奋力推动美丽乡村从全域整治向特质发展提升,全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收官战,打造展示中国“乡村之美”的“重要窗口”。到2022年底,浙江全省将力争基本建成富裕、文明、宜居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加快“两山”转化——培育“业态美”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生活富裕是根本。15年来,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机制创新,强化引领服务,加快“两山”转化,着力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作为“两山”理念重要萌发地、实践地、先行示范地,丽水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嘱托,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迈上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去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31元,增幅10.1%,喜获全省“十一连冠”。

  杭州市临安区做足“护山、活山、富山、乐山”的“两山”转化文章,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去年,全区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67.07亿元,接待游客达2072.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57.1%。

  这是浙江广大乡村加快“两山”转化,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实现“两山”有效转化,要有新举措。15年来,浙江把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统一起来,发挥“两进两回”等机制优势,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速培育片区联动发展、新型主体参与、市场化运营的乡村新业态,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新产业“强筋壮骨”。去年,浙江乡村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乡村休闲农业和农家特色小吃总产值分别达442.7亿元、43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842.9亿元。

  ——村集体经济活力迸发。去年,全面完成6920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任务,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年收入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消薄”标准。

  ——低收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全省低收入农户加快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7600元以下现象,乡村全面小康底气更足、成色更亮。

  ……

  从“卖山林”到“卖生态”,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村更富!今年以来,浙江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影响,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复工复产,目前,乡村休闲旅游业全面复苏,2.2万家农家乐全部恢复营业。

涵养乡村韵味——

塑造“治理美”

  村容洁净,乡风淳朴,文化浓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处处透露着“善理善治”的和谐气息。

  “我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省善治示范村。”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说,近年来,该村“两委”以解决群众所盼为第一导向,巧用乡村治理之“针”,穿起乡贤引领、移风易俗、遵法守纪等多条“线”,实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村民零上访”。

  在浙江,像祝温村一样乡村治理成效卓越的案例还有很多。象山县的“村民说事”、诸暨市的“枫桥经验”、仙居县的“三绿”模式等好做法持续涌现,促进了乡村有序和谐发展。

  只有加强乡村治理,“美丽乡村”才会行稳致远。15年来,浙江大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念好乡村“治理经”,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去年,10个县(市、区)列入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6个镇、61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新认定省善治示范村2005个,累计认定4008个。

  如今,浙江以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为方向,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乡村善治品牌,为建设“重要窗口”夯实基层基础,建树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先行区的“浙江范例”。

  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县,今年以来,德清全域推进乡村智治,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赋能乡村治理。基于各村实际需求,平台还叠加了个性化模块:独居老人较多的阜溪街道五四村,设置了“智慧养老”模块……

  不少地方正借力“新基建”机遇,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农村管理领域的应用,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美好乡村生活,美在精神丰盈。15年来,浙江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4341家,500人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超74.5%。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正成为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2018年,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浙江考察后感叹:浙江的模样就是中国未来的模样,甚至世界未来的模样。

  从“生态美”,到“业态美”,再到“治理美”,15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领浙江广大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将引领浙江广大乡村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让“重要窗口”里的“三农”风景更加亮丽,让浙江的广大乡村更加见山见水见乡愁!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两山”理念引领浙江乡村振兴之路 2020-08-11 浙江日报2020-08-1100005;浙江日报2020-08-1100011;浙江日报2020-08-1100007;浙江日报2020-08-1100015;浙江日报2020-08-1100012 2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