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象山制度保障
构建“两山”转化通道推动乡村振兴

  在北纬30度上,万象山海、千年渔乡、百里岸线、十分海鲜和一曲渔光,串起了“嗨象山”的秀美海岸线。作为一个典型的半岛县,生态环境优美、海洋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象山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美誉。

  近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这片依山傍海的热土迸发出蓬勃生命力。象山出台一系列制度,让“两山”理念落地生根,“村民说事”制度夯实基层治理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打通城市资本人才上山下乡通道,乡村振兴不断推进。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象山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中奋力争先创优,必须加快形成15项具有象山特色的重要标志性工作成果,其中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是一项重要内容。目标已经锚定,象山加强顶层设计,全面优化乡村产业发展格局,结出更多“两山”果实。

治理有效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方面、各方位的振兴,涉及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要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战场在广袤农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起源于象山的“村民说事”制度,日益发挥基层组织振兴的优势,规范基层治理,该制度列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象山茅洋乡白岩下村的仙岩风景区,一条玻璃栈道沿山凌空而设,全长160米,俯瞰是怪石嶙峋,远眺是港口风光。这一火爆的乡村旅游项目,就是当地村民通过“村民说事”制度“说成”的。

  “我们村背靠山面向海,自然风景条件优越。最近几年,乡里搞‘全域旅游’,村民想法也比较时髦,就坐下来一起商量怎么搭上这个‘顺风车’,弄一些有新意的旅游项目。”白岩下村党支部书记胡凯介绍说:“修栈道这件事就提到了说事会上,经过一次次协商,最后由250户村民每户出资8000元入股,筹资200万元去修。”玻璃栈道的收益村集体提成10%,其余分配给入股村民,实现了成果共享。

  事关村庄发展的大小事项,比如土地征用、村里财务、村庄建设、乡村旅游、环境卫生、村风民风等,都交给村民一起讨论,请大家出点子,想办法。在实践中,广大村民也在不断地完善“村民说事”这一制度。现在,这一制度主要包含“说、议、办、评”四大环节。“说”,就是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务,由村民充分发表意见;“议”,定期召开村务联席会议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办”,就是民事村办,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评”,就是干得好不好,让群众来评价。这一制度形成了以“说、议、办、评”为核心内容的制度体系,通过“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构筑了村务公开、决策、监督的比较完善的体系。在“村民说事”这一制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可以看到村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围绕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对话,努力形成共识,创建了一种有效的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把有事好商量落实到了实处。

  象山实施“村民说事”制度以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2.5%,先后获评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省首批“无违建县”。

制度周全

打通资源下乡渠道

  在象山,包括“村民说事”在内的系列制度构建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使“两山”理念的转化通道进一步打开。该县实施“三抢双动”工程,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涉农资金“三大改革”,建立农户信用、诚信指数、金融支农产品“三大体系”,促进城乡资源交汇互通,推动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互动互促互利发展。

  茂密橘林掩映,几间石头屋改造的精品民宿浑然天成,清新怡人。旅游旺季,位于象山县鹤浦镇小百丈村的安可民宿,已经成为网红民宿。废弃石头屋成为精品民宿,得益于象山探索实施的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浙江省首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在小百丈村颁发。宅基地(农房)出租方代表王定龙以及民宿开发方安可公司负责人刘小路,分别拿到宅基地资格权人证和使用权人证,加上土地所有权方的小百丈村,“三权分置”清晰明了。

  一纸证书,使破旧石头屋得以变现。70岁的王定龙的两处石头屋面积共242.97平方米,加上834.93平方米的土地,他一次性获得第一笔8.5万元的租金,整个租期可以获得租金34万元。一纸证书,让企业安心获得20年使用经营权。“权属有了保障,我们更有信心在乡村大展拳脚。”刘小路说,他们一次性向村民租借了15处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石头屋和63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租期20年。

  按照规划,这几年,象山将激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及农房1000幢,农民人均住房财产性收入增加50%以上。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打通工商资本下乡通道。如今,象山乡村旅游经济、文化经济、众筹经济等一批新型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全县在建乡村产业项目38个,吸引社会投资超1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发展继续提速,全县民宿床位数占宁波全市三分之二,年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超过1.5亿元。

  全方位制度保障,乡村沉睡资源被唤醒,也吸引人才回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在该县定塘镇定山村,宁波美术馆馆长韩利诚得知村里要成立新乡贤参事会,就回乡担任理事长,全程参与村庄规划设计、项目投资和建设,为定山村八角楼修缮及文化礼堂建设牵线搭桥,并引荐国际雕塑大师蒋铁锋来考察雕塑项目落户定山村的相关事宜。

  与此同时,乡贤泥金彩漆非遗传承人奚余法向村里捐赠“泥金彩漆工艺品”,成立“泥金彩漆展示厅”;乡贤李荣华投资建设灵芝艺术馆、乡贤陈云开设传统糕点工作室;韩高琦、奚国森、陈赛赛等从事文学、美术、非遗工作的乡贤在村设立艺术家工作室。一大批人才回乡,带来新的思路、新的产业,同时进一步开拓“两山”转化通道。

  在周全制度保障下,乡村的“美丽”成为资源。当下的象山,正在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落实可持续发展,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该县探索建立规划设计“一基金四机制”工作体系,设立美丽乡村规划引导基金,创新实行美丽乡村项目设计评审制度、新型校地合作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培训机制和乡村设计人才管用机制。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化和辨识度为重点,协同推进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下乡,强化乡村特色风貌管控引导,统筹建村建居建景。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象山制度保障
构建“两山”转化通道推动乡村振兴
2020-08-06 浙江日报2020-08-0600010;浙江日报2020-08-0600015;浙江日报2020-08-0600016 2 2020年08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