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前沿阵地 做好末端防线
南太湖新区:高标准建设水利发展新高地
杨斌英 金琪华
守好前沿阵地 做好末端防线
南太湖新区:高标准建设水利发展新高地
杨斌英 金琪华
“每一道防线都需要做到质量最好!围堰填实后将第一时间来查验。”“为了确保安全性,我们今晚就再对姚家坝闸站围堰进行压实和加高处理”……前些天遭遇强降雨,湖州南太湖新区党员干部奋战不停歇,该区重点水利项目推进群里滚动播报着防范、加固、巡查等各项工作。
作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四大新区”之一,南太湖新区自成立以来,高标准建设水利发展新高地,实现了绿水青山和美丽城乡的有机融合,成为“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的示范区。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如今,南太湖新区正全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建设——
筑牢防线 加固环湖大堤
夏日时节,伫立在南太湖岸渔人码头,地标性建筑月亮酒店宏伟壮观。放眼远眺,太湖水面烟波浩渺,天水一色。若一路沿太湖边骑行,环湖的绿化带上可以饱览太湖壮美景色,这里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美食文化、动感娱乐体验为一体,已经成为了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地之一。
“山从天目成群来,水傍太湖分港流。”如今的太湖边生生不息的景象,正是源于一系列重大骨干水利工程的实施。“南太湖新区是湖州市防御太湖洪水的第一线,新区紧邻城市建设区,受太湖洪水影响最直接、最明显。”南太湖管理委员会社会发展局局长沙勇介绍,浙江65公里太湖岸线,其中13公里在湖州南太湖新区。
1991年,“一轮治太”实施了环湖大堤工程,在太湖南岸建起了50年一遇的防洪堤防,结束了湖州沿湖有岸无堤的历史。2008年结合滨湖大道的建设,将原环湖大堤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整体建设于2010年完工,进一步保障湖州防洪安全。
同时,通过开展渔民居住上岸、岸线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污染源整治、基础配套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并结合环湖大堤打造了渔人码头、月亮广场、黄金湖岸等景观节点,太湖岸线的生态环境和功能效益进一步显现。
加快整治 补齐防洪短板
连日来,在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弁南大桥以东的东矿河闸站工程现场,施工紧张有序。“项目将于今年完成主体结构,明年汛期前投入使用,可以提升该河段防汛能力,保护东矿河沿岸村庄及企业。”湖州经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张仲超介绍。
东矿河闸站项目是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后续工程(湖州开发区段)项目的组成部分。该工程包括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加固工程、闸站工程、高铁新城排涝工程四部分,任务以行洪、排涝为主,兼顾水环境改善、航运等综合利用。
“南太湖新区不仅濒临太湖,还是东西苕溪汇流的最末端,两大流域的洪水最终主要在南太湖新区白雀塘桥处汇流聚集,然后通过小梅港、长兜港排入太湖,汇流区域行洪任务重、防汛压力大。”南太湖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后续工程,是补齐南太湖新区防洪排涝短板,减少洪涝灾害、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据悉,该清水入湖后续项目共加固堤防23.42公里,新建护岸48.93公里,拓浚河道31.12公里、疏浚180万立方米,并新建黄山头、杨家庄、东矿河排涝闸站3座。项目于2018年6月由省发改委批复启动实施,总投资9.1亿元,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总投资的70%,计划明年全部建成。
综合规划 打造现代水网
把西边长兜港、东边大钱港堤防提升整治到百年一遇,做到“特大洪水不受灾”;开挖金山湖,拓浚“四漾十河”,既做大水环境容量,又调蓄内部雨水;根据长东片区的发展布局灵活调整水系,形成“丰”字型河网,配套建设亲水景观设施……今年以来,南太湖新区全面发力,全力构建“可防可排、可蓄可调、可净可换、可亲可赏”的现代水网。
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合力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在南太湖新区集聚。2019年底,浙江省水利厅与湖州市政府签订的共建新区《战略合作备忘录》,为南太湖新区未来水利发展规划了高标准蓝图——
重点围绕谋划“五个新”打造“五个地”:探索河网水乡的节水用水新思路,着力打造丰水地区节水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谋划区域发展和水生态空间合理新布局,着力打造江南水乡亲水宜居生态示范地;谋划新区形态和防洪保障有机统一新方式,着力打造滨湖城市新区解决防洪问题的示范地;谋划以水定需、因水制宜新举措,着力打造发展新区全域高质量优水优用示范地;谋划河湖水域有效管控和岸线科学合理利用的新手段,着力打造水文化传承和涉水监管样板地。
根据规划,南太湖新区先行区(苕溪尾闾区域)防洪排涝工程总投资约17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外围防洪排涝达标、内部湖漾开挖整治和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工程、智慧水利建设、水文化建设等内容。
接下来,南太湖新区将紧扣省厅和湖州市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五个新”“五个地”,按照“全省标杆、国内领先”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把南太湖新区先行区建设成“全国水利发展样板区”,成为全方位展示我省水利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