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海宁精准订制低收入家庭增收项目

沈魏雅领到“分红”了

  “1500元留给女儿上补习课,1000元作为生活开销,还可以再买些蔬菜苗……”从银行取回3638元后,沈魏雅开始细细盘算。这笔钱是今年第二季度海宁皮革时尚小镇项目的入股投资收益。

  从农民变成“股东”,43岁的海宁市硖石街道南漾村低保户沈魏雅做梦都没想到。2010年,沈魏雅丈夫遭遇交通事故,落下了肢体二级残疾,再无劳动能力。出事后,沈魏雅东拼西凑花去40多万元医药费,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感觉天塌了。”沈魏雅不仅要照料丈夫,还有年迈的父母和一个年幼的女儿需要照顾。几年间,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就是沈魏雅每月打工挣的3000元和800多元低保金。

  仅凭一己之力,沈魏雅很难扭转生活的困境。“像沈魏雅家这样的状况,传统的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都很难使上劲。”海宁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建锋说,全市有近2000户家庭受制于因残无劳动能力、因病增加支出或者无法劳动减少和失去收入等原因,造成“造血”增收乏力。此外,就算有较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这些家庭大多也拿不出启动资金。

  怎么帮?海宁市民政局将目光聚焦到低收入家庭“沉睡的资源”上。低收入家庭基本都具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农房不动产权或公寓房资产条件等,如果能把这些资产抵押贷款,再由政府统筹,把这笔资金投资到国资公司和乡村振兴“飞地抱团”等稳定收益项目中去,岂不是多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这或许是条路子。2019年一开年,海宁市民政局社救科副科长刘宏亮和村干部敲开了沈魏雅家的门。“沈大嫂,这个项目不用你们自己掏一分钱,政府还会帮你们兜底。”“有这样的好事,我家的老房子还能贷多少钱呀?”……

  从项目由来、贷款额度、怎么投资、怎么保障资金安全等,刘宏亮详细解释,沈魏雅也终于把这个扶贫增收项目听了个明白。

  “我们报名。”和家里人一合计,沈魏雅翻出了产权证。2019年3月12日下午,在村委会,沈魏雅家和其余7户低收入家庭,分别与村(社区)、农商银行、市财政局、项目主体签署了低收入家庭扶贫增收项目五方托管协议,成了首批签约家庭。

  “就像家里多了个劳动力。”沈魏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家五口人可以贷款15万元,全部入股海宁皮革时尚小镇项目,除去利息,每年可拿到14000多元入股投资收益。

  更让她开心的是,入股的收益按季度发放。2019年6月20日,她就从村委会领到了第一笔“股东分红”。

  一部分的收益花在女儿的学习上。“上了高中,孩子的课业压力大。”在沈魏雅家的一楼客厅里,两面墙上贴满了女儿“三好学生”“优秀学员”的奖状。虽然女儿成绩不错,但数学和英语还是有些偏科,沈魏雅就和孩子商量,报了补习班。

  经济虽然并不宽裕,但沈魏雅一家有自己的过法。家门口的半亩空地上种了时令蔬菜,后院里养了两只公鸡,准备给孩子补身体。

  现在的日子让沈魏雅多了不少盼头。平时她在离家不远的皮革厂打工,家里的农活两个老人还能帮把手。明年,女儿将升高三,丈夫已经能慢慢拄拐杖行走。“有了这笔收益,我们自己再努把力,日子总会越过越好。”沈魏雅说。

  窗台上,沈魏雅种的几盆花草开得格外旺盛,墙角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子,又是一个丰收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沈魏雅领到“分红”了 2020-07-31 浙江日报2020-07-3100004 2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