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要窗口”添最靓风景
——鄞州奋力推进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纪事
本报记者 王水明 刘乐平 郑亚丽 王凯艺 浙报融媒共享联盟鄞州站 杨磊
上半年GDP1018.2亿元!对于2020年的鄞州经济而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宁波市鄞州区,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创下自开展季度GDP核算以来新低。奋力拼搏之下,二季度迅速反弹,GDP同比增长3.3%,实际利用外资、民间投资增速均居宁波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
浙江区域经济格局中,鄞州是一个公认的“三好学生”。看总分排名,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前三位;看各科成绩,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并驾齐驱,农业现代化基础扎实;看“遵规守纪”,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作为全省发展的排头兵和优等生,在2020年区两会上,鄞州正式提出,着眼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中当标兵、攀新高。
在当前外部挑战增多、不确定性加剧的趋势下,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舞台上,鄞州这头“大象”正奋力快跑。
工厂上楼
有限空间,无限的潜能
补齐要素制约的短板,打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探访宁波芯速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车行一路,路旁多旧厂房。车停在一幢老厂房前:墙面发黄、设施陈旧……推开门,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身穿防尘衣的工作人员正用精密仪器打磨芯片。这家企业的高科技气质,透过玻璃窗散发出来。
老厂房所在的姜山是工业强镇,高科技企业“借壳”生产,是无奈之举。由于历史原因,镇上工业布局散乱,用地极为紧张。
这也是鄞州面临的难题。翻开鄞州的工业地图,工业分布碎片化、低散乱现象明显。改革开放之初,鄞州乡镇企业一哄而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为工业化积累了“第一桶金”,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
全区61个镇(村)级工业园散乱分布在15个镇(街道),体量规模偏小,很多工业园面积小于100亩,用地布局“散乱小”,且周边与农田连片。亩均产值、亩均税收、空间利用率等指标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鄞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土地空间限制已成为外部硬约束。在发展思路上转向优化已有的空间利用,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鄞州区经信局局长严岩平坦陈,眼下本地优质企业需要扩产,已难以获得新增用地。
这个现实难题怎么破?鄞州下决心探索一条新路: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率先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治理。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眼下,镇级工业土地全域治理试点工作已经陆续展开。工业强镇姜山,正是首批启动的区域之一。镇政府北边一片200多亩的区域,已逐渐发展为镇中心区,但产业分布层次较低,工厂老旧,不少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
去年以来,姜山对这一区域实施整体联合开发,腾退一批传统企业,计划在此打造姜山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引进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密集型加工产业、服务型制造企业。
工厂上楼,正成为鄞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利器,在全区铺开。作为鄞州都市工业核心区,潘火街道已培育引进了涉及固体燃料电池、硅基材料柔性印刷、可降解骨钉、裸眼3D等一大批高端前沿产业、极具增长潜力的科创企业。“这些企业符合我们发展都市工业的导向,无污染或者污染少,附加值高,是可以上楼的工业。”潘火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全域土地治理,是鄞州推动产业调整升级的探索,是鄞州发展城市和工业的互促互融的尝试。”鄞州区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鄞州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比较明显,缓解产城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发展都市型工业。
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是鄞州发展都市工业的一次成功尝试。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是一栋集聚了60多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的大楼。当地正加速引培一批驱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打造集成电路产业设计与装备的高地。预计两年后,园区的产值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工业上楼,有限空间释放出无限潜能,鄞州正在经历产业布局由散变聚、产业层次由低到高的蝶变。
铁路重生
城乡融合,消失的边界
破除“不城不乡”的尴尬,在统筹发展中着力提升全域治理水平
置身李家洋村,时空感会因眼前的景象而恍惚:地铁穿村而过,转个身看到的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斑驳民居。这种感觉在村里一条废弃的铁轨上延续。这条高出地面两米左右的铁路,两侧钢轨有的已经被拆除,枕木散落在沙石上。
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条经历60余载沧桑的铁路,是为开发北仑港而建,见证了宁波改革开放的历史。自从去年萧甬铁路北仑支线平改立之后,铁路也随之废弃。站在废弃的轨道上看下去,一侧是老旧的村居,一侧是地铁高架桥。而坐上地铁几站之后,又是另一副模样:水清岸绿的城市公园、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绵延的新住宅小区……
这个景象,浓缩了鄞州当下发展的一个侧面:“不城不乡”。经过工业化以后,一些地方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特别是区划调整之后,随着城乡结构变化,鄞州“半城半乡”的特色更加明显,新与旧、城与乡、人与物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随之凸显,给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体系带来全新挑战。
以五乡镇为例,几年前宁波地铁一号线通车之后,五乡镇已在城市的包围圈内,“到市政府,乘地铁只要5站”。可当地人不觉得这是城。当地干部说了一件小事:市区公园的日常养护,各部门各司其职,人员配备齐全。“村里也有公园,坏了个灯,却不知道谁来管。”
没有“归属”的路灯背后,是城乡一体、全域治理的大课题。今年上半年,一个大胆的创意在当地被提了出来:能不能保留这段原计划拆除的旧铁路,进行综合开发?
经过3个月的论证、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已经展现在五乡人面前。最快今年底,这段长987米的废弃轨道连同桥下空间,将被规划成一个集跑道、城市书吧、休闲娱乐等设施于一体的高线公园。“高线公园项目带来的不仅是环境面貌的改变,更是思想观念的冲击、改变。”五乡镇镇长虞曙峰说,这个项目与其说是个公园,不如说是村民同城化生活的载体。
废弃铁轨变身高线公园,这不仅关系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更关系到城市文明的长度和温度。当下的鄞州面临城乡管理、统筹融合等问题相互交织,这也倒逼着政府必须以全域治理的理念,创新社会治理。
城乡矛盾凸显,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滞后于现实要求,怎么办?
不久前成立的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是鄞州全域治理创新的综合体,也是全市首家线上线下一体化解矛盾纠纷的大平台。下一步,该平台将加快功能集成,继续推动综治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等平台线上线下整合融合。
城乡面貌迥异,离群众“城乡一样美丽”的期盼有差距,怎么办?
鄞州正大力推进以十条美丽乡村风景线、百个特色示范村、千里游步道、万亩特色产业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万工程”。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鄞州的城乡间铺展:东吴镇加快“禅意天童”建设、塘溪镇持续打造名人文化品牌、云龙镇传承弘扬龙舟文化……
让城有城之风貌,乡有乡之味道。这便是鄞州人追求的“城乡一体化”。
鄞商回家
内外联动,蓄势的极核
融入“一体化”发展大局,打造都市核心区
在鄞州东部新城,设计高度409米的宁波中心大厦正拔地而起。这一目前在建的浙江“第一高楼”,由杉杉集团与上海建工、绿城共同投资打造。“我的根在宁波、在鄞州。”杉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说。
在宁波从事服装制造业起家,后涉足锂电池行业,从鄞州到上海,现在又反哺投资家乡,郑永刚一步步将杉杉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产品供应奔驰、宝马等全球高端客户。
从宁波到上海,再回到宁波,杉杉的故事堪称开放的鄞州在与世界互动中成长的一个绝佳注脚。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扁平化的大势下,站在全省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跳出鄞州看鄞州,鄞州怎么走?
宁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极核!这是鄞州的新定位。“实施一体化极核打造行动,正是站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度,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将目光更长远地投射到鄞州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加快融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鄞州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紧盯上海这个长三角“龙头”,鄞州拿出自己的“长板”,与上海产业发展融合日益紧密。作为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重要成员之一,近年来鄞州加强与上海在汽车配套等重点产业对接,优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的协同布局,促沪鄞两地在各领域的合作“多点开花”。
由国内芯片巨头中芯国际参与共建的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已发展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重要设计基地。为深化产业协作融合,促资源集聚共享,当前鄞州又瞄准了“飞地”模式,加强空间载体的对接。
放眼省内,抢抓杭绍甬一体化、甬舟一体化发展机遇,鄞州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发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着眼于融入长三角战略性交通网络建设,鄞州抢抓沪嘉甬铁路、甬舟铁路、沪甬跨海通道、云龙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超级交通项目谋建的大机遇,力争早日跻身“甬舟半小时交通圈”“沪甬1小时交通圈”,打造长三角战略交通网络的重要支点。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一体化,更高格局的开放也是应有之义。依托宁波舟山港、航交所等,鄞州正联动建设航运服务资源数据中心、“海上丝路指数”体系,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数字大港……一体化极核,为鄞州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