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
(2020年4月1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精神,结合浙江实际,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三个地”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全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基础设施强、运输服务强、创新动能强、治理能力强、支撑带动强的高水平交通强省,为我省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紧扣重大战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及“四大建设”等重大战略,发挥交通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方位走在前列。
——彰显浙江特色。充分发挥港通天下、数字浙江、城乡均衡、体制机制等优势,统筹铁路、轨道、公路、港航、航空、管道、邮政、枢纽、绿道等综合交通布局,引领空间格局优化和要素资源集聚,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
——聚焦改革创新。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坚持改革攻坚与创新驱动、做大规模与做强实力、优化存量与拓展增量、设施提升与治理提效并重,全面实现交通高质量发展。
——发展智慧交通。瞄准未来交通,强化“整体智治”理念,推动智慧应用,为群众出行、行业治理、政府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
——服务产业发展。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打通交通网络,促进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高效配置,实现交通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品质交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培育交通文明,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综合立体交通网更趋完善,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世界一流强港、智慧高速公路、高水平“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四港”联动发展等取得可复制推广经验,“1210”交通强省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省,形成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和治理体系,实现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目标(以下各量化指标均为到2035年目标数)。
——人民满意。建成高品质3个“1小时交通圈”和2个“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城乡1小时送达、省内2小时送达、长三角主要城市3小时送达)。基本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平均5分钟换乘、建制村10分钟到公交站、乡镇15分钟上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设区市中心城区30分钟进机场和高铁站。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降至发达国家水平。
——保障有力。衔接国际国内运输网络、连通省内重要经济节点的综合交通大动脉和杭州、宁波—舟山、温州、金华—义乌全国性综合枢纽全面建成。综合交通线网规模达到16.8万公里,高速公路基本覆盖10万人口以上城镇;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和通用机场;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0亿吨、5000万标箱,万吨级以上泊位超420个,实现内河千吨级航道各市全覆盖;机场旅客、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9亿人次、470万吨,建成千万级民用机场4个;建成千万件级快递分拣中心10个以上;油气管网覆盖县级节点;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世界前列。建成世界一流强港、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体系、引领全球的智慧高速公路体系,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南翼,实现“四港”高效联动,成为物流成本最低、交通效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智慧交通、快递物流、美丽交通走廊、综合交通产业、交通综合运行效益走在世界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水平交通强省。基础设施水平、综合运输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世界领先,全方位支撑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打造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协同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四大都市区交通布局,推动一体化发展区域建立更加紧密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能级,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加强综合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环境保护规划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二)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立足港口资源优势,完善港口布局。强化宁波舟山港龙头地位,形成高水平一体化运行体制,货物吞吐量保持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前三位,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位居全球前列,港口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世界领先。建成一批30万吨级以上泊位、千万级集装箱港区和智能化码头集群。打造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和液化天然气(LNG)登陆中心,大宗物资储运能力居世界前列,船舶保税燃油加注量跻身全球前五位。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国际海事、贸易交易等航运高端服务,集聚世界著名航运企业区域总部,打造高能级航运服务平台,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统筹沿海港口资源,联动内河港和义乌陆港。
(三)补强客货并重、能力充分的干线铁路网。构建大容量、高效率的客运铁路网,快速铁路里程达到4100公里。强化与国家高铁网、长三角轨道交通网衔接。优化完善沪昆通道,提升京沪(杭)通道能力,畅通沿海高铁通道。推进沪杭磁悬浮系统建设。完善省内主干通道,填补路网空白。实施普速铁路通勤化改造。优化大湾区货运铁路网,打通港口集疏运主通道,推动城市内铁路外移,实现铁路支线或专用线覆盖主要港区和物流园区。
(四)建成层次分明、功能相适的现代公路网。建成外联内畅、通达快捷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7600公里。完善沪甬、沪舟甬、沪宁浙赣等省际通道,扩容义甬舟、沿海等省内大流量通道,加密都市区环线,强化与城市路网的衔接。建成布局均衡、衔接高效的普通国省道网,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陆上每个县域形成2条以上普通国省道,覆盖省级中心镇。建成广泛覆盖、通村达组的高水平“四好农村路”,总里程达到11.7万公里,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等级公路、有条件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
(五)形成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网。聚焦通瓶颈、提等级、强融合,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计划,国家级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到1600公里,实现各市三层集装箱船舶通江达海。打通京杭运河浙江段、杭甬运河、浙北集装箱运输主通道等瓶颈,主干航道达到千吨级以上。主要航运节点建成复线通航设施,实现钱塘江中上游、杭甬运河、京杭运河等沿线船闸联合调度。谋划推进新安江复航、浙赣运河等项目,拓展省际航运通道。促进内河水运转型发展。
(六)建设多级协同、辐射全球的航空服务网。加快民航强省建设,编制“空地一体”航空规划,建成9个运输机场和60个以上A类通用机场。支持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亿人次级国际枢纽机场、嘉兴长三角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建设(均展望至2050年),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成为3000万级区域枢纽,金义机场成为千万级枢纽。提升衢舟台丽机场旅游等服务功能。培育本土和驻浙基地航空公司,发展万亿规模临空经济。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打造通用航空发展先行省。
(七)构建多式融合、通勤高效的轨道交通网。加快建设都市区城际铁路网、大湾区通勤铁路网,推动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延伸,总里程达到1800公里,形成以四大都市区为核心的1小时通勤圈。加密城市轨道交通网,有效衔接各功能组团和枢纽节点,总里程达到1200公里。因地制宜发展多制式轨道交通。加强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协同,推动与干线铁路融合发展,使轨道交通成为公共出行的主要方式。
(八)完善海陆联动、功能齐全的能源管道网。强化原油管道保障能力,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重点打通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南北双线管道,优化甬沪宁等管网设施。提升成品油管道输出能力,总里程达到2600公里,重点完善舟甬绍、绍杭湖等管道。完善省级天然气管网,总里程达到6370公里,基本实现陆域管输天然气供应全覆盖。支持有条件区域布局油气复合管廊。建成千座以上综合供能服务站。
(九)培育普惠城乡、畅达国际的快递邮政网。建设邮政快递强省,形成辐射全球、畅达全国的寄递服务能力,邮政业务总量超1万亿元,快递业务量超600亿件。提升邮政普遍服务质量。实施快递业“进村进厂出海”工程,构建农村快递物流服务网、工业互联快递服务网、国际快递智能骨干网。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快递骨干企业,布局世界级寄递枢纽,加快境外快递分拨和海外仓建设。完善“最后一公里”城市末端服务网络,发展智能快递等新模式。
(十)打造覆盖全省、诗画韵味的城乡绿道网。打造特色多样、功能完备的绿道网,总里程达到3万公里。重点建设环杭州湾、环南太湖、沿钱塘江、沿瓯江及沿海防护林带的骑行绿道。推进交通绿道、滨水绿道、城镇绿道、乡村绿道、森林绿道等建设,实现串联成网。加强慢行绿廊、换乘衔接、休闲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和管护。依托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绿道。
(十一)打造综合枢纽促进交通高效衔接。充分发挥综合枢纽集成作用,构建杭州、宁波—舟山、温州、金华—义乌全国性综合枢纽,打造湖嘉绍衢台丽六大区域性综合枢纽。以高铁、机场为核心,建设100个综合客运枢纽。扩容杭州机场枢纽,统筹配置铁路客运资源,打造组团式枢纽。规划建设宁波、温州、金义等空铁综合枢纽。以多式联运为核心,建设44个综合货运枢纽,重点打造一批空公铁、铁公水、海河、江海等联运枢纽。推动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全面接入。加强枢纽综合开发和统一运营,打造交通综合体。
(十二)以“四港”联动引领现代物流发展。以海港为龙头、陆港为基础、空港为特色、信息港为纽带,打造“四港”联动发展全国标杆。建设信息港联运大脑,统一标准、规则、费率,实现全程“一单制”。做强运营商联盟,培育壮大多式联运主体。深化运输结构调整,畅通水运网络,实施铁路货运倍增行动,提高水水中转、海铁联运比重。推动货车全面厢式化,研发应用多式联运载运装备。
(十三)实施美丽绿色交通发展新模式。紧扣大花园建设,深化交通旅游融合,构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新“美丽交通+”特色经济,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发展邮轮母港、观光专列、内河旅游、低空旅游等服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资源,鼓励建设多式联运站场、客运码头、复合型通道。严格执行污染物控制标准和船舶排放区要求,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装备,推动能源清洁化。强化交通生态保护修复。
(十四)构筑引领开放发展大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构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提高交通网络全球连接能力,海运集装箱国际航线、航空国际航线、国际铁路班列分别超220条、190条和20条,做强义新欧中欧班列品牌。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合作,做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使宁波舟山港成为货物进出主通道。协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和轨道上的长三角。
(十五)促进交通智慧化。构建覆盖主要交通设施和装载工具的泛在信息网,推动工程云建设,提升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全过程数字化水平。完善综合交通智慧云平台,开发大数据集成应用,打造交通大脑。建立智慧高速公路标准体系,构建引领全球的智慧路网体系。统筹推进智慧铁路、智慧港航、智慧机场、智慧物流等建设。发展无人驾驶,完善公共测试设施,加快打造应用场景。
(十六)提高交通出行服务品质。全面推广出行即服务模式,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实现电子客票、无感支付等智慧服务全覆盖。实施路网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行效率。优化航空服务,航班准点率力争达到90%。推广客运枢纽无感安检、智能引导等服务,实现便捷换乘。推广应用城市大脑,提升治堵效能,提高公共交通准点率。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完善慢行和无障碍设施。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
(十七)做精做优万亿级综合交通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发展交通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运输业和关联服务业。打造综合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园。构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培育整车制造平台和集成供应“零部件超市”。推动大型飞机关键零部件制造向集成总装方向发展,布局中低轨卫星等航天研发制造,发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壮大通用航空产业。培育世界一流总承包服务商,鼓励交通建筑工业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交通产业交流合作平台。
(十八)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高标准建设未来交通科创中心,推动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综合交通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强交通领域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北斗系统等新基建设施的布局和应用。面向未来交通,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协同推进高速磁悬浮、真空管道、地下交通等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依托重大交通工程加快科研成果应用。建设国内一流交通高校,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培养交通紧缺人才,打造工匠型劳动者大军。
(十九)增强交通应急能力。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优化交通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安全等级标准,消灭次差路。加强港口危险化学品、“两客一危”、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安全管控,实施全程数字化监管。打造国际先进的航空救援体系。深化军民融合,提高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优化应急基地布局和队伍建设,提升精准智控能力。
(二十)推进交通治理现代化。深化交通行业政府数字化转型,完善“一件事”全周期服务机制,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健全综合交通法规制度体系,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四基四化”建设,实现非现场执法全覆盖,改善基层执法条件。建设清廉交通,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设立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加强统筹谋划和综合协调。省交通运输厅要牵头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相关部门要创新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建立省重大交通项目储备库,按规定保障用地指标,政府债券给予支持。科学布局交通廊道和线位,加大向空中、地下要空间力度。优化省市县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强省级对快速、干线网的统筹,强化市县对基础网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定支持省属国有交通平台充分发挥作用的相关政策。发挥民营资本优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设施建设运营。创新交通建设投融资政策,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资源综合开发、建设运营一体化、存量资产盘活等方式,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设立交通强省发展基金。
(三)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综合交通各要素统筹,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探索铁路、民航等单位由中央和地方联动管理机制,完善都市区交通协调机制。推动轨道交通全省统一运营。整合高速公路资源,探索政府还债高速公路统借统还模式。健全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