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心怀“国之大者” 打造国之美丽底色

  今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考察浙江,要求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决议》,吹响了接续奋斗的号角。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承担起“三个地”的政治责任和“重要窗口”的历史使命。其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是10个方面“重要窗口”之一。要以践行“两山”理念、高水平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用新时代江南“富春山居图”,向世界展示中国最美丽的生态底色。

  在笃学慎思中感悟“两山”理念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指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5月份他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何谓“国之大者”?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乎人民冷暖安危、关乎党的执政方向和执政根基之事,皆为“国之大者”。坚持绿色发展观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当然是“国之大者”。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持续推动生态省建设,对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特色、最具原创性的思想之一。在“两山”理念诞生15周年之际,作为浙江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见证者,追溯“两山”理念在安吉余村提出到在江南大地探索,再到成为举国方略的轨迹和历程,许多情景历历在目,更觉“国之大者”之深意。从我省基层生动实践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两山”理念的真理伟力,真心感悟到在发展和保护的选择上,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扛什么使命”,更能体会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学之愈深、知之愈明、信之愈笃、行之愈坚。

  一是生态就是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一方面,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同资本、土地一样,也是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为人们提供生存条件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绿水青山提供的生态产品,管理标准越高,其生态价值越高,可以通过多元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践行,成功突破了浙江改革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浙江经验。这是“两山”理念的经济内涵。

  二是生态就是民生。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他说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可见,“两山”理念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民生关切,而且展现了生态公平论和环境正义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特殊时期再访安吉、再探杭州,要求“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环境优先和民生至上的“信息量”可谓十分丰富,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为民造福、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大情怀,也向世人昭示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环境一样是为了民生。民生为本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立场。

  三是生态就是文化。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古人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自然界的奥秘以及自然界各种物质之间相生相克关系;道家用“天地人三才论”“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即处理好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关系,与今天所说的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态学观点一致。进入新时代以来,从“两山”理念到绿色发展理念,体现的是生态文化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变化传递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引领着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信与自觉,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契合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前进方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主流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是生态也是政治。“两山”看上去关乎的是山、水,本质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体现的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彰显的是共产党长期执政、永葆江山的执政思想,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伟大事业,是新发展理念的政治命题和政治要求。自然生态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政治生态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保证,它们在目标上一致同向、一脉相承,在要求上一以贯之、一体多面,这是“两山”理念的政治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和使命。

  在笃定前行中推动打造国之美丽底色

  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决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想和行动上要进一步明确几点。

  一是以更高的站位打造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尽管全球化遭受曲折,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趋势不会改变。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再也不是单纯的一国问题,而是要打造大家彼此关心爱护的生命共同体。必须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持续推广好“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系列活动,积极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矿山等“绿色细胞”创建,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遍地开花;要立足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任务,着眼于建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搭建地区性、全球性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互动平台,积极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政策对话和项目实施等领域的国内国际合作,推广输出浙江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力,为共建“美丽长三角”“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方案和浙江智慧。

  二是以更大的格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 “重要窗口”建设的基础底色。要发挥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作用,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坚持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一体推进,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为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集聚起“绿色动力”;进一步统筹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确立为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将区域规划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总结当前省际间、市县间、市县区域内生态补偿的有益经验,分析制约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短板,寻求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以更强的组织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好的发展离不开坚强的组织领导,离不开各方面的凝心聚力。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在基层。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在即将开展的村(社区)换届选举和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工作中,切实做细做实群众工作,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支部班子,把能对人民、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担当型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理论武装、头雁培优、党员先锋的优势,切实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美丽事”融入党的初心使命,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融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计划,融入工作实践,形成集成协同、协同增效的倍增效应;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究”“自然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责任机制,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四是以更大的自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党性要求。基层和群众中蕴含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如“龙游通+全民网格”助力基层智慧治理、仙居东横村“8+1”乡村振兴要点等等,这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基层和群众中蕴藏了得天独厚的“三老”资源。其一是老天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藏;其二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习惯习俗,是人文遗产;其三是老百姓,这是绿色发展的主体、主角,是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三老”体现的是资源、管理和群众的统一。要真正放下架子拜群众为师,放低身段向群众求教,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充分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融入内心、融入生活。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摸清“老天爷”底数,运用好“老祖宗”优势,问需问计于“老百姓”,把新时代群众路线走深、走实、走心、走好。

  五是以更大的力度依靠科技推动创新。今日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出路,这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根本方法。要充分挖掘绿色发展要素保障,灵活运用好“三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系统变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活力。其一是坚定新理念,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二是完善新机制,深入实施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战略,营造透明高效、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策、实施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减少“运动式”考评、“一刀切”作为等情况;其三是运用新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探索建立“生态+”“文化+”“大数据+”“互联网+”等创新模式,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绿色城市治理方式。

  六是以更实的作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全球产业链重塑、全球化趋势走向都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因为疫情冲击,就产生“放一放”“松一松”“慢一慢”的侥幸心理,再次走进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甚至出现环境整治反弹现象。解决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个长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这是一场慢不得的攻坚战,更是一场输不起的持久战。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既要看到环境保护的脆弱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明白生态环境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又要看到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态优势,在中央环保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重点任务上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法治政策,及时修订不适应生态文明改革的法律法规,对当前政策可执行、群众可接受、财政可承担、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要及时立法立规法定化,对改革成果和发展成果予以固化和制度化,不断提升改革措施落地的稳定性、可追责性;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向生态资源要发展潜力、向绿色经济要发展红利,把握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节奏和力度,以更有为的作为、更务实的责任担当,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擦得更亮,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态篇章谱得更美。

  【作者为省政协副主席】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心怀“国之大者” 打造国之美丽底色 2020-07-27 21151766 2 2020年07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