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跨越万里的海誓山盟

——浙江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十周年纪事

  4600公里距离很远,横跨中国地理版图东西;又很近,见证着浙阿两地的“亲情互动”。

  2010年,按照中央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部署,浙江牵手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至今,浙江4000多名干部人才奔赴西北边陲,150余亿元援疆资金注入戈壁绿洲,也把产业和市场活力带到天山南麓。

  变化,悄然发生。敞亮的安居房次第建起,富民增收的“卫星工厂”在乡村涌现,产业园区活力奔涌……如今的阿克苏,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建设水平均跃居新疆前列,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在维吾尔语中,“阿克苏”意为“清澈奔腾的水”。浙江10年援疆,就像奔流的塔里木河,为千里戈壁注入不绝的活力。

  “表里如一”的民生之计

  这个夏天,46岁的古丽·木克热姆充满期待,她所在的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喀塔玉吉买村,76栋新房就要结顶了。

  这是村里的最后一期安居富民房工程。它的完工,意味着674户村民都将告别“住房破旧、人畜混居”的历史。村委会副主任乌普尔·图尔贡说:“感谢浙江干部,不仅每户有一万元补助,还派专人指导建房。”

  10年援疆,浙江投入60多亿元,帮助近38万户农牧民新建安居房,新改扩建100多所学校、医院,城乡居民的生活、就学和就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改善民生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工程要做得好,更要让百姓得实惠。只有做到表里如一,群众才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朱林森说。

  村里一间叫小馕城的作坊里,3名师傅和6名帮工忙个不停,每天产出800多只馕,送往市区著名的大馕城销售,可给村民带来5000多元收入。

  这样的作坊,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卫星工厂”,也成为浙江对口援疆的创新之举。

  从2017年开始,一场“百村千厂”行动拉开序幕。各市援疆指挥部筛选一批劳动力充足、就业愿望迫切的镇村,配套援疆资金,新改建标准化厂房,同时积极对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服装业、袜业、果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加工“触角”伸向天山南麓。

  至今,在阿克苏的100多个镇村,已涌现600多家“卫星工厂”,创造就业岗位两万余个,当地农民有了稳定增收之路。

  在阿克苏人心目中,柯坪和乌什这两个县去年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更具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年,浙江干部接力开展精准扶贫,协助当地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

  “211行动”计划每年80%以上援疆资金用于扶贫;浙江社会团体、商会结对帮扶174个村;“万亩千亿”工程3年发放2000余万个黑木耳菌棒,助力5000多户家庭脱贫增收……

  浙江援疆干部把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今年首要任务,4月率先在各援疆省市中举行项目开工式,统筹16亿元用于改善民生。

  “内外兼修”的兴业之举

  阿克苏市东南10公里,一座绵延30平方公里的纺织工业城引人注目,成片的现代化厂房望不到尽头,数万台纺纱设备高频转动,4万名工人穿梭其间……

  10年前,这样的场景在当地难以想象。

  以盛产优质棉花著称的阿克苏,当时只有零星的几家低效纺纱企业,缺乏深加工能力,造成遍地“白金”无法变现。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我们早就想办一座工业城,拉动当地的纺织产业,但苦于缺少资金和技术,而浙江正好有这两个优势,双方一拍即合。”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李少奇说,当年浙江就专项安排3亿元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到现在还在引进浙商企业。

  如今,纺织工业城总产值已超百亿元,共有12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浙江企业占六成。阿克苏形成了颇具竞争力的纺织产业链。

  这10年,援疆干部外引内联,共引进产业项目622个、到位资金385亿元,全地区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近230亿元。省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产业援疆关键在于内外兼修,不仅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更要精心培育本土产业、构建产业链,激发内生动力。”

  浙江的市场优势,也成为助力阿克苏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的独特资源。色泽光亮的“冰糖心”苹果、质细多汁的小白杏、肉香味美的核桃……曾经不出去的农产品,涌入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从3年前开始,浙阿两地力推“十城百店”工程,形成“疆果东送、浙产西进”的市场流通网络。到目前,已累计销售阿克苏农产品40万吨,销售额超过45亿元,带动当地标准化种植面积11.52万亩。

  走进杭州市全额援建的阿克苏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这里集聚了180余家电商企业,商务、物流、仓储、孵化、培训等功能一应俱全,让人有一种置身“电商之都”杭州的错觉。

  多年来,这里的创业者享受免费入驻、培训和运费、仓储补贴。从2014年电商产业园运营以来,当地年轻人的创业热情高涨,带动物流、软件广告、仓储等配套产业日益兴起。目前,阿克苏市电商年零售额超10亿元,成为全国4个农村电商示范县之一。

  “远近皆宜”的发展之策

  一师阿拉尔市变了。

  俯瞰阿拉尔,城市功能分区合理,时尚建筑依次铺展,绿地公园随处可见,俨然一座现代化的江南城市。

  谁能想到,1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荒凉的小城,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城市建设较为落后,当地百姓自嘲“一座城、一条街”。

  该市发改委副主任牛智说:“援疆干部的到来,改变了阿拉尔的面貌。”他们请来浙江规划设计专家,帮助当地重新设计、调整规划,系统重塑城市格局,同时落实援疆项目资金,帮助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之城。目前,阿拉尔正在打造南疆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理念,改变一座城。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王忠民说:“对口支援既要谋当下,更要谋长远,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为当地发展打好基础。”

  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曾因技术较弱,老百姓就医满意率不高。10年来,13家浙江省级医院“以院包科”,100多名浙江医疗专家先后来到这里支援。到目前,该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79项,其中63项填补南疆空白;逾89%的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比沿海地区逊色。

  通过智力援疆,为阿克苏留下一批“不走的人才”,正是帮助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而文化润疆,更通过一座座文化礼堂、一场场文体活动,润物细无声地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条光纤连接万里,丽水与新和县学校的师生同步上课,帮助本地教师成长;“万亩亿元”工程技术中心,来自浙江的农技专家每年培训300多次,近万农民受益;库车市齐满镇渭干村文化礼堂,投入援疆资金打造的家园展馆、农家书屋、绿色网吧等,丰富乡村生活,也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从10年前的一片荒地,到今天的区域农业发展“中枢”,温宿县国家农业科技园的问世,就是产业发展谋长远的见证……

  10年来,浙江累计派出2436名援疆教师、644名援疆医生,开展“组团式”帮扶,助力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等20余万人次,“传帮带”本地人才7000余名。

  这股能量充分释放,转化为阿克苏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跨越万里的海誓山盟 2020-07-26 浙江日报2020-07-2600006 2 2020年07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