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厚植人才成长的土壤

——优化人才生态系列谈④

  在浙江,最近有4位农民广为人知——深耕瓜菜育种近30年的薄永明,从事茶产业40余年的马亚平,培育出国家级长毛兔新品种的麻剑雄,选育出全国早春甘蓝主栽品种的娄建英。何故?这4人凭借出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一举成为浙江历史上首次获得农业正高职称的农民。

  就像作物生长离不开农民精心培育,人才的峥嵘茂盛也离不开人才生态的培育。人才是建设“重要窗口”最鲜明、最突出的标识和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特别提出,要坚持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导向,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

  健康的人才生态,创造了系统性的整体优势。4位获正高职称的农民,在农业领域作出了重大创新,对他们的认可,既能鼓励他们继续创新,也将激励更多“田秀才”潜心深耕农业,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而当人们看到农民也可以获得正高职称,其激励是超出农业这一特定范畴的。这对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莫大鼓舞。其实,对这一幕我们并不陌生——浙江一贯重视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育选拔。比如,喷漆人才杨金龙,20来岁已经享受教授级高工待遇。“杨金龙效应”激励了大批一线蓝领人才,他们在工厂车间里主导着工艺创新,并将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那么,良好的人才生态如何培育?

  改变人才观,营造一种人人能成才的氛围。列宁说过:“有才能的人在人民中间是无穷无尽的。”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专业主义追求对行业的引领突破作用愈发凸显,打破行业、学历的限制,让佼佼者获得人才光环,应该成为一种主流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语不仅寄托了一种指引个人奋斗的理想主义,更指明了一条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路径:整个社会人人可以成才,看得到人才身份、地位跃升之路,便有动力去创新改变、去改造现实。

  出新政、抓落实,持续优化人才“土壤”。最近,浙江在人才工作上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首次”映入眼帘:杭州首次将快递小哥认定为D类高层次人才;余杭区发布电商新政,首次提出签约顶级头部主播的MCN机构可获得500万元奖励;浙江今年正式启动实施顶尖人才“鲲鹏计划”,首次提出不唯帽子、不唯资历……有力的人才政策,将大大提高人才“土壤”的营养含量。高水平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建好人才“蓄水池”的同时,更要造好人才“育秧田”。

  打败尼康的不是佳能,而是智能手机,什么样的人才会改变未来走向,没有人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把握好人才这个关键,就把握了创新的第一要素。不拘一格选才、育才、用才,为人才成长环境“松松土”“施施肥”,培育最优的人才生态,不管“大苗”“小苗”,只要种在浙江这片土壤,都有机会长成好苗、结出硕果。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厚植人才成长的土壤 2020-07-23 21153682 2 2020年07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