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落实首位战略 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嘉兴 跑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度

  长三角,得改革风气之先,拥开放地利之便。嘉兴,处江河湖海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

  一年前的7月23日,嘉兴市委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确立为嘉兴发展的首位战略,明确了“12410”的总体思路。落实首位战略关键在执行,嘉兴专门建立了1组、1办、3张清单、5项制度的“1135”工作推进体系。

  一年过去,嘉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按照“五个新作为”“三个聚焦”的要求,坚持发挥嘉兴特色优势,坚持全市域、全方位推进,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努力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发展中担当更重角色、展现更大作为,争当一体化发展先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关键词:创新

筑巢引凤花开蝶来

  7月14日下午,嘉兴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长三角智慧绿洲、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新时代人才培养共同体、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示范地。

  这是科创资源涌入嘉兴的缩影,小到一张科技券。去年11月,嘉兴南湖区与上海杨浦区、江苏常州武进区、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长三角区域先行先试双创券通用通兑。今年1~6月,嘉兴全市创新券使用额5526万元,居全省第2位,其中上海创新券使用额193万元。

  大到一场全球路演活动。去年4月,在嘉兴举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项目路演活动吸引全球目光——首届长三角全球科创项目集中路演暨“2019中国·嘉兴航空航天百人会”活动,一天半时间内,1175个项目集中路演。

  嘉兴的科创已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力打造国家级科创走廊示范段,出台全省首个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出台“科技新政2.0版”——“双百双千计划”,加大要素资源整合和市场一体化;成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南湖基金”,全力网罗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联合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实施创新嘉兴“深根计划”,共建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嘉兴分院……

  创新的关键还在人。7月18日,在第二届“学子回嘉”大学生就业创业推介会暨夏季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嘉兴面向全球发布“千名硕博人才全球招聘公告”,重磅推出1726个硕博人才岗位。在薪酬待遇方面,年薪100万元以上岗位231个,年薪30万元以上岗位占四分之三。

  招引人才,嘉兴不遗余力。自2008年以来,连年举办的“星耀南湖·精英峰会”是嘉兴人才工作的一张“金名片”,也是海内外人才心目中的人才盛会。去年9月,携手“三省一市”20个城市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今年又启用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开辟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重大人才工程直接纳入“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上海等地在嘉工作人才无需社保证明即可享受购房补贴等政策支持。同时,还开通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网通办”吴越专线,实现跨省域人才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核”。

  数据分外耀眼。截至2019年,嘉兴累计引进一流人才106名,引育国家级高端人才375名、省级高端人才264名,跻身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全国35强、全省第三。

  培育科创和人才的土壤也很肥沃。去年10月,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正式启用,这是嘉善首个在上海的“人才飞地”项目。如今,“创意研发在上海,孵化转化在嘉兴”的协作体系已然形成,南湖区在上海虹桥世界中心购买3000多平方米楼宇建设域外孵化基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装修,嘉兴正力争上海科创飞地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不仅如此,嘉兴还积极与中电科、航天科技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开展合作,吸引越来越多创新载体、人才集聚嘉兴。

  关键词:共赢

通力合作遂成大器

  长三角经济中心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雄踞一方,它一直是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头兵。在上海西南方向100多公里,驱车一小时可到的浙江海宁,同一块金字招牌光彩闪耀。

  成立11年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是沪浙两地首个跨区域合作园区项目。截至目前,海宁分区已引进了法国宝捷机电、日本JFE、日本铁三角、德国索璞、德国艾森曼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科技企业。

  在嘉兴,还有不少这样的“飞地”共建典范。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地跨浙沪两地,由张江平湖园和张江金山园合建而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半导体、机器人为主导产业方向。平湖园区已完成总体规划方案,目前共招引内外资项目26个,其中数字经济招商引资实到资金11.63亿元。

  深化合作,共赢发展。下一步,平湖和金山还将共建平湖—金山产城融合发展区。以枫泾镇—新埭镇、金山卫镇—独山港镇、廊下镇—广陈镇、吕巷镇—新仓镇等毗邻区域为切入点,推动交通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平安建设等领域合作。

  跨区域板块的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打开。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如火如荼。京杭运河二通道世纪大道桥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杭海城际铁路项目已经进入建成通车倒计时一周年,中国宝武浙江总部、浙大网新“杭海数字新城”等重大项目成功落地……

  杭嘉两地围绕产业经济合作、科技创新交流、基础设施共建、民生服务共享、生态治理共绘,加快建立五大合作机制,推进一批一体化重大平台、重点事项与重点项目建设,并形成两地推进毗邻区域一体化重点合作内容。目前,《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正在编制中。

  嘉湖一体化发展也来到了突破之年。“真是太方便了,不用回户籍地就把宝宝的出生户口登记办理好了,省去不少时间。”近日,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便民服务中心嘉湖一体化通办专窗,桐乡市民王军婷办理完业务开心地说。今年以来,桐乡市与南浔区建立通办合作机制,分别设立政务服务通办专窗,推出首批80个涉及人社、医保、公安等部门的“嘉湖一体化”政务服务通办事项。

  嘉湖两地建立了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启动编制《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嘉湖生态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苏台高速南浔至桐乡段及桐乡至德清联络线工程、嘉湖城际铁路……双方将围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嘉湖同城化、协同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3个方面,加快推进34个2020年嘉湖一体化重点项目。

  筑平台引项目,产业崛起浪打浪。今年以来,全市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4个,总投资(增资)超亿美元产业项目21个,新签约百亿级产业项目12个。

  关键词:治理

改革破难敢为人先

  近日,嘉善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率先开出了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加拿大籍研发人才TaoZuo是首位成功申请领证的外国人。原来,过去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证、居留许可办理,至少要“跑两地、跑两次”,两部门串联审批,也需要30个工作日才能办结,现在只需“跑一地、跑一次”,办理时限也压缩到了5个工作日即可办结拿证。

  体制机制正在破旧立新。嘉兴制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无差别”破难清单,涉及制度体系、要素市场、合作机制等多个方面共57个事项,以破难清单为牵引聚焦接轨现代化治理。

  刀刃向内,向服务型政府转变。37条税费优惠政策给企业“真金白银”支持;市场监管部门“不见面、网上办”,帮助企业按期开复工;市交通运输局“车辆专用通行证制度”保畅通;各项金融举措为企业“输血”……在今年的特殊时期,嘉兴市政府出台“暖心扶企21条”意见,“减免、暂缓、补贴、让利、便利”等成为关键词。

  成绩有目共睹。今年5月,在“第二届(2020)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专题论坛”上,国脉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届(2020)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揭晓了136个地区评估评选结果。在长三角27个城市营商环境大比拼中,嘉兴总分排名第7,同时入围2019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十佳政务机构。

  眼光向外。在浙江和上海的交界处,一座古石桥静立了近200年。走过这座20多米的桥,就从浙江来到了上海。一座桥连接着两个同名的村庄——山塘村,见证着沪浙两岸祖祖辈辈村民的血缘相亲、地缘相邻。

  如今的长三角一体化更是扩大并加速了这种往来。合伙办“乡村马拉松”、合伙建4A级景区、合伙发展农业项目……两个山塘村的深度合作,正是嘉兴与长三角兄弟城市美美与共的写照。

  今年疫情暴发后,有一个暖心的故事,发生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下坊村和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泖河村之间。

  “喂,项燕姐,我们村采购了一批口罩和消毒水,村班子讨论后决定给你们村送一些过来……”来电者是“老邻居”泖河村党委组织委员张俊,接电话的是下坊村村“两委”委员项燕。听说毗邻村将送来防护物资,以解燃眉之急,项燕内心倍感温暖:“因为‘双委员制’,我和张俊都在彼此的村里挂职过,算得上是‘战友’。”

  “双委员制”,是沪浙毗邻地区干部交叉任职的探索突破,也是“毗邻党建”、干部共育的全新举措。“毗邻党建”体现跨界治理力量。去年,金山区、嘉兴市“毗邻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的重点合作项目有20项,内容涵盖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人才建设等方面。

  毗邻区域联防联治,一直在行动。疫情防控期间,示范区率先探索通行凭证跨省互认机制,平湖与金山、秀洲与吴江等推出“两书一表一证”人员车辆互认通行机制,桐乡市与余杭区和南浔区、德清县通过办理“四地互通”通行证,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要素流动和政府监管数据互认互享的一体化机制。

  关键词:福祉

合力放大民生“幸福圈”

  “滴——”的一声,来自上海的程丽芳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实现了上海医保卡实时结算。事实上,嘉兴人用嘉兴医保卡也可以在上海医院实现实时结算。

  医疗服务,沪嘉在同行。去年以来,嘉兴与海军军医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60多家长三角知名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参保地全覆盖。今年以来,嘉兴长三角地区专家门急诊达32703人次,会诊3914人次,开展高难度手术2464台。

  教育也在同步。嘉兴正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并引进惠灵顿公学等多所国际化学校,挂牌成立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平湖经开实验中学等学校,2019年以来,新增合作办学项目50个。

  出行也不必烦心。拿着嘉兴市民卡,就可以在上海地铁、公交、轮渡上“直接刷”。同时,嘉兴加入了住建部和交通部规范互联互通体系,与全国300多个城市实现一卡乘坐公共交通。

  一卡在手,也能畅游长三角。去年12月,长三角PASS(沪嘉旅游版)——沪嘉旅游休闲年卡正式上线发布,汇集嘉兴6个核心景区,28个上海高价值景点,门票总价1737元的旅游年卡只需199元。

  幸福感,还来自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在老城,嘉兴正在推进“百年百项”、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十大专项行动,累计安排项目187个,总投资2428.2亿元,加快实现中心城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中山路启动建筑立面改造,打造中央文化大街,让嘉兴这条曾经的“浙北第一路”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老火车站区域加快改造提升,再现“重走一大路”的景象;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江南水乡古镇群建设,加强运河沿线14个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发挥红船启航地优势,推动与上海一大会址等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串点成线……到处都将迎来喜人的新貌。

  一手抓老城改造,一手抓新城开发,在嘉兴南站周边50平方公里区域内,是一幅更为瑰玮的画卷。这里正谋划建设一个对标国际、对接上海、对话虹桥的高铁新城,邀请承担雄安新区规划的段进教授团队“操刀”。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建工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将参与后续建设。今后这里将集聚一大批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商务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

  行走在嘉兴街头,火车站枢纽、沪嘉城际铁路先行工程、市区快速路等一个个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快马加鞭,到处是火热的开工建设场面。

  挥洒的汗水背后,是一个宏大的蓝图。作为沪杭地理中心的嘉兴,要做长三角地区真正的交通枢纽。对外,随着通苏嘉甬等一条条谋划建设中的高铁稳步推进,未来在嘉兴南站交汇,重塑着嘉兴区位新优势。嘉兴积极构筑连接长三角各中心城市的快速网络,推动形成从嘉兴到长三角几大重要城市的“半小时高铁圈、一小时通勤圈”,全面打开联接海陆空、融入长三角、走向国内外的各个通道。

  对内,嘉兴大力优化市域交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市区快速路,水上巴士等新颖的交通方式也正在积极谋划推进,一个面向未来、内接外联、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隐然浮现。

  融入长三角,不断放大的是民生“幸福圈”。

  关键词:示范

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先试

  去年10月2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组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随后,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姚庄,这5个“两区一县”交界处的水乡名镇又成为了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

  嘉兴也把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发展机遇。在市级层面,嘉兴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嘉善县设立县委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及县委长三角办,市县两级联动,实施“四联四考”统筹推进。同时,健全完善工作例会、双月通报、督查督办、考核激励等“四项制度”。

  政策有保障。聚焦“人、钱、地、权”等核心要素,嘉兴出台深化改革、资源要素、开放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5方面20条全市支持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的政策。同时,明确嘉善片区建设目标,明确在生态绿色、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制度创新、治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等10个方面当好示范,拟定30条市县共推工作举措。

  聚焦一体化。去年7月,嘉善歌斐颂食品有限公司拿到了首张经营场所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企业经营证照。今年4月,嘉善会同示范区执委会、青浦、吴江联合签署了“一网通办”改革备忘录、知识产权合作备忘录,出台“金融16条”。目前,嘉善还在全力推进25项年度区域一体化改革任务。

  生态绿色成了底色。如嘉善县与上海市金山区签订“交界水域一体化保洁工作备忘录”,正式建立毗邻地区界河保洁合作机制;又如金山、平湖、嘉善成立了长三角地区首个“水事议事堂”,定期联合巡航;再如嘉善与青浦互通有无,将县域内60多个水质监测点视频信息画面与青浦实时共享……

  科技创新也大踏步向前。在嘉善县西塘镇域东北有一个3400亩面积的湖荡,那是世界级科创绿谷——祥符荡创新中心的诞生地。更宏远的发展规划浮出水面:对标杭州未来科技城,以祥符荡为中心,融合西塘古镇,联动汾湖、沉香荡、马斜湖,打造祥符荡科创绿谷。目前,祥符荡创新中心正在推进示范区规划展示馆建设,与浙江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上海大学等高校和创新载体接洽,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见实效。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初步方案,建立百项千亿“双示范建设项目库”,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引进百亿项目2个……今年一季度,嘉善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4亿元,增长0.5%,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市6.1个和4.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青浦、吴江6.9个和12.7个百分点。

  盛夏时节,嘉兴大地萦绕磅礴生机。2020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全面落实年”,嘉兴将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坚决扛起历史使命,集中力量开展“枢纽嘉兴”“创新嘉兴”“品质嘉兴”“开放嘉兴”四大会战,争当“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

  (本版图片由嘉兴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嘉兴 跑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度 2020-07-23 浙江日报2020-07-2300009;浙江日报2020-07-2300012;浙江日报2020-07-2300013;浙江日报2020-07-2300018;浙江日报2020-07-2300021;浙江日报2020-07-2300019;浙江日报2020-07-2300020;浙江日报2020-07-2300008;浙江日报2020-07-2300010;浙江日报2020-07-2300023;浙江日报2020-07-2300024;浙江日报2020-07-2300030;浙江日报2020-07-2300033 2 2020年07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