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玉环以“村集体+村民众筹”模式引进农旅项目助农增收

“股东”姜岸柳的幸福生活

  关键一招

  近年来,玉环根据各个乡村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乡村,以“村集体+村民众筹”模式,因地制宜引进农旅项目,促进村民增收。

  2018年开始,干江镇上栈头村以干江滨海国际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设为契机,采取村集体出资51%和村民集资49%的合资方式,投入700多万元引进玻璃吊桥项目,全村980位村民成了“股东”。不到半年,村民就享受到了玻璃吊桥项目带来的分红。今年以来,周边炮台、垟坑等村也采用这一合资方式,引项目,共致富。

玉环以“村集体+村民众筹”模式引进农旅项目助农增收

“股东”姜岸柳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徐子渊 叶剑锋 市委报道组 曹思思 通讯员 潘玲惠

  仲夏时节,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老树绿意葱茏,石屋错落有致,还有一座小型摩天轮点缀其中,好一派美丽乡村风光。

  “从我家到那儿走路只要5分钟,我每天8时上班,一天上班8小时,工作方便又稳定。”指着摩天轮的位置,村民姜岸柳讲述的自家奔小康故事,也是上栈头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外出打工的烦恼

  6年前,原籍安徽的姜岸柳嫁到了上栈头村,虽然成了家,但她和丈夫还是选择外出工作。“那时候村里没有年轻人,大家认为,外出才有出路。”姜岸柳说,那时他们逢年过节才会回家,住几天就走,村干部和邻居不熟悉,甚至亲戚都很少走动。

  上栈头村交通不畅,地形以山地为主,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虽然近几年,该村通过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庭院革命,搞好了村容村貌,但发展“短板”还有不少。

  “要是村子发展得好,谁不想回家。家里有老有小,我们外出工作,一有事情什么忙都帮不上。”姜岸柳还记得女儿一两岁时,夜里发了高烧,婆婆打来电话,她和丈夫只能拿着手机安慰老人和孩子,什么忙也帮不上。 (下转第四版)

  (紧接第一版)“这时候才是最无力的。赶不回来、着急上火,却也无计可施。”那时候,姜岸柳就起了回家的心,却没有机会。

  回家当上了“股东”

  2018年的一个点子,让村民们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希望,也给了姜岸柳和丈夫回家的机会。

  “因为一通电话,我们做了一个决定。”2018年四五月的时候,姜岸柳接到了村干部的电话,“说是村里要造个玻璃桥,让大伙儿入股当股东,先投钱,赚了钱再分红。”

  2018年,上栈头村两委班子以干江滨海国际生态旅游区项目为契机,决定引进玻璃吊桥项目,采取村集体出资51%、村民集资49%的合资方式,投入700多万元。据了解,这是玉环首个由村党支部牵头、利用村民众筹发展旅游的项目,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村里的家家户户享受发展红利。

  了解了前因后果后,姜岸柳家当即决定入股:一人认购一股,一股2500元。随即,姜岸柳和丈夫决定辞去现有工作,回乡发展。

  靠着新项目这股东风,姜岸柳成了村里旅游项目的售票员,过上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日子。丈夫也在干江镇找到了工作。

  全村人都换了新活法

  2018年12月23日,玻璃吊桥开始试运营,短短两个月就为村子带来近300万元收入,周末更是吸引了上千人次的游客。

  从不为人知到人人竞相打卡的网红地,上栈头村成了“别人家的村子”。

  “来买票的游客羡慕得不行,都说你们村干部怎么那么好,想出了好点子,让整个村子都好了起来。”姜岸柳告诉记者,村民们看着村里人越来越多,有钱赚,就觉得很满足。

  原本,村党支部书记黄松土预计2019年底能给村民带来分红,没想到2019年4月,村里的980位“股东”就已经拿到了项目带来的分红。

  “原来玻璃吊桥的门票是50元一张,现在整个游乐项目的套票是180元一张。”姜岸柳介绍,如今的上栈头村,除了玻璃吊桥外,时光隧道、丛林飞跃、星球飞碟等游乐项目也相继投入使用,还打造了紫藤长廊、风车长廊等景观设施。

  “现在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了,村子发展好了,我们也跟着沾光。”姜岸柳抱着女儿,甜甜地笑了。

  “能照顾孩子和老人,还能在家门口赚钱,真的太幸福了。”姜岸柳感慨,村子的发展给他们一家子带来了太多变化。如今,他们为了孩子读书方便,买了套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就等交房装修后入住。

  姜岸柳一家的变化,是上栈头村变化的一个缩影。靠着一个个项目,上栈头村迎来了大发展,村民们高兴地说:“生产、生活、生态都变了,大伙儿换了个新活法。”

  截至目前,上栈头村仅门票年收入就有1000多万元,实现了全村980位村民一个不落致富奔小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股东”姜岸柳的幸福生活 2020-07-17 浙江日报2020-07-1700006 2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