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深读

它们将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

解码首批浙江省实验室

  正在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浙江,日前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浙江省实验室”。

  之江、良渚、西湖、湖畔——备受瞩目的首批4家浙江省实验室,被冠以极富浙江人文地理特色的名字,其中似乎寄托了这样的寓意:创新动能正如江湖之水,在浙江大地奔涌不息。

  浙江正着力推动“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全力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其中,加快建设实验室和重大科研平台体系是一项重要举措,首批浙江省实验室应运而生。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实验室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为目标,将整合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集聚和培养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团队,加快取得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省实验室建设将进一步重塑我省实验室体系,推动我省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浙江打造三大科创高地提供坚实保障。

瞄准科创高地布局

  首批4家浙江省实验室布局十分明晰:之江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聚焦“互联网+”科创高地建设,良渚实验室和西湖实验室聚焦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

  之江实验室牵头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迈进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大数据将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源,计算能力会成为非常核心的能力。浙江锁定智能科技这个重要的核心方向建设省实验室,创新成果将为未来的智能化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阿里巴巴达摩院牵头建设湖畔实验室。湖畔实验室主任张建锋说,将着力解决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共通性、瓶颈性技术问题,加强对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化对接融通的源头支撑,推动浙江成为世界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

  浙江大学牵头建设良渚实验室。“实验室面向未来医学,针对未来的疾病,研发未来的药物和医学技术,创造适合未来的医学模式。”良渚实验室主任刘志红院士说,实验室将研究目标首先聚焦在3个领域,即重大精神疾病、疑难未诊断疾病和血液与免疫疾病,并将重点建设3个相应的疾病诊治研究中心。

  西湖大学牵头建设西湖实验室。西湖实验室主任于洪涛说,代谢与衰老疾病和肿瘤机制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最具普适性和最富挑战性的两大重点领域,实验室将通过多领域交流合作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推动转化应用研究和应急医学研究。

  可以说,首批省实验室的布局鲜明地展现出浙江以超常规力度建设世界级科创高地的决心和魄力。

  记者还注意到,这4家省实验室全都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条创新大动脉上。省实验室建设将持续带来平台集聚、人才集聚、政策集聚、要素集聚,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起点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提供了丰沛的能量。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建设省实验室,是浙江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一环,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一次生动实践。”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新型举国体制催生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实验室作为我省有代表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其内涵十分丰富:组织模式新,体制机制新,科研导向新,成果转化方式新……

  从4家省实验室的牵头建设单位来看:之江实验室由省政府、浙大和阿里巴巴共同举办,是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良渚实验室由公办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浙江大学举办;西湖实验室由西湖大学这样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牵头建设;湖畔实验室的举办单位阿里巴巴集团则是一家民营企业。这正诠释了新型举国体制之“新”:在市场化环境下,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将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有机结合,实现政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共振。

  攻关核心技术,之江实验室创造性提出了“高原造峰”的协同攻关机制。实验室正在大力推进的“先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平台”项目,由邬江兴和孙优贤两位院士牵头,联合了国内10家优势科研单位的力量,较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内生安全文件存储系统、内生安全云管平台等多款核心装备。在项目实施上实验室采取“大兵团作战”,突破学科界限,按需组织顶尖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目前集聚了近100名全职科研人员,根据项目需要,灵活组合形成了多个科研项目团队,开展深海机器人、双足机器人、智能低空载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云控平台等研究。

  湖畔实验室则提出,将与相关优势力量共建学术合作、人才培养两大核心支撑基地,打造面向未来的数据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长期集聚的大量创新要素如何迎来“化学反应”?良渚实验室在努力探索答案。走进位于杭州市文一西路与绿汀路交叉口的园区,东边矗立着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的三排大楼,西侧几幢砖红色的“立方体”便是良渚实验室。仅从空间布局就能看出,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在这里被结合到“一个屋檐下”。

  “良渚实验室开展的医学研究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问题从哪里来?就是从‘隔壁’的临床实践中、从医疗的未来需求中来,研究成果最终也将服务于临床。在这里,基础与临床围绕重大医学问题并肩作战。”刘志红说。

  除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良渚实验室还推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超算、云技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复杂系统开拓新的视角。”刘志红说,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我们可以通过系统解析把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同层面的信息数据全都整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和疾病。

  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是省实验室的使命之一,为此需要探索高效的成果转化模式。西湖大学科学家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红细胞治疗技术日前完成近亿元融资,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相比制药行业新药研发动辄需要“10年10个亿”的投入,西湖大学这一成果用很短的时间就迈出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这得益于西湖大学内部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从专利申请、法律咨询到投资人谈判,专业的成果转化团队全程参与,不但让科研人员能专注于科研,还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的速度。显然,西湖实验室未来的创新成果也将直接受益于这种“深度孵化”模式,加快产业化进程。

  4家省实验室在引才聚才上也纷纷提出多种灵活机制。之江实验室探索多元化用人机制,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专职与兼聘相结合,长短周期结合。良渚实验室表示要探索混合人事管理制度,把实验室打造成“人才特区”。西湖大学成立以来则面向全球选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或学术潜力的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通过多次学术人才招聘的层层遴选,目前已成功签约129位来自海内外的优秀学术人才。西湖实验室提出到2022年,要组建4到6支国际顶尖团队,引进培育60名高端学术人才,从而打造一支高层次研究团队。

提供丰沛创新动能

  支撑浙江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实验室在未来发挥的作用不可限量。每家省实验室平均5年100亿元左右的总投资,换来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在信息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链路很短,之江实验室不少研究项目可以直接赋能产业发展。”朱世强说,之江实验室已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数字政府、智慧社区和智慧金融等六大领域布局相关项目。如车联网、车路协同云控平台等项目成果将服务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数字孪生平台、分布式智能视觉平台将服务智能社会治理应用;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将全面服务于“人工智能+”的各行各业。

  从遥感、医疗到城市大脑等多个应用场景,机器智能高效运作的基础来自于大规模算力的不断完善。据悉,阿里拥有丰富的异构计算平台和自研的超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引擎,综合性能上领先现有开源引擎30%,整体成本降低20%。湖畔实验室依托单位阿里巴巴达摩院在数据计算研究领域下设计算技术、智能计算、数据库与存储三个实验室,旨在重构融合、开放、安全、敏捷、生态化的信息基础设施,解决计算性能、计算效率、计算能耗等问题。

  立足未来医学需求,良渚实验室和西湖实验室力求在若干重大疾病诊治领域占据战略制高点,推动更多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医学高峰。

  良渚实验室致力于以精准诊疗技术揭开疑难未诊断疾病的秘密,突破细胞治疗技术以迎战血液和免疫疾病,探索仍有诸多未解之谜的精神疾病——这些无不与全民健康息息相关。目前,全链条研发共性支撑设施、未来医学创新基金、分块分阶段探索公司化运作、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等已被列入良渚实验室发展计划。

  “今年4月刚刚建立的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正是聚焦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将助力西湖实验室在传染病方向的研究和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于洪涛说,西湖大学生物医学新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等校级科研公共平台,也将为西湖实验室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提供一流的支撑。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将加大实验室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实验室梯级培养体系,解决我省在科技创新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提升科技创新原始动能,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9 解码首批浙江省实验室 2020-07-17 浙江日报2020-07-1700006;浙江日报2020-07-1700007;浙江日报2020-07-1700012;21126490 2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