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

48天,618毫米!接近历史最高纪录

超长梅雨季 背后知多少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时至7月中旬,2020年的梅雨季,仍在浙江超长待机。

  7月15日凌晨,距离梅汛期第八轮强降水结束已一周多,之江大地正翘首盼望着出梅。5时27分,随着嘉善县气象台发出暴雨橙色预警,梅雨再度浩荡而来,第九轮强降水按下“启动键”。一天后,长兴、嘉善、桐乡、海盐、平湖等地气象部门纷纷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暴雨再度席卷浙北。

  强降雨一轮接一轮,到底何时才能出梅?本年度浙江梅雨的诸多异常,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神秘力量”?梅雨季过后,浙江天气又将何去何从?省气象部门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多地雨量破纪录

梅雨为何来势汹汹

  截至7月15日,今年浙江梅雨季已经长达48天,浙中北梅雨量为618毫米,接近历史最高位。浙江有气象历史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雨量最多的梅雨季出现在1954年,57天、623毫米。

  “出梅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7月15日上午,在浙江省气象台值班室,首席预报员娄小芬查阅了各类实时天气数据后告诉记者,最新一轮强降水持续时间不长,主要集中在浙北地区。其间,湖州、嘉兴、舟山一带将出现中到大雨,部分暴雨局部有大暴雨。从16日夜间起,随着雨带北抬,本轮降雨将趋于减弱。

  这是不是今年浙江梅雨季的最后一轮强降水?“目前来看,19日浙西北地区还将出现阵雨、雷雨天气,部分中到大雨。”娄小芬表示,近期副热带高压仍未稳定,雨带南南北北来回摇摆。具体何时能够出梅,还得看后期副高强度的变化情况。

  站在梅雨季的“尾巴”回看,今年这位“顽强待机”的“梅姑娘”,着实不是一个“寻常女子”。

  第一处不寻常,在于她是个“早产儿”。今年我省入梅的日子是5月29日,比常年早了整整12天,跻身历史第七。而这位“早产儿”的“父母”,便是夏季风与副热带高压。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解释,一方面,今年夏季风爆发偏早,借着它的“东风”,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气团,便开始源源不断向我国陆地输送降水的所需的重要原料——水汽。而彼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也提前北抬至北纬18度至22度之间,达到入梅标准。二者共同导致今年浙江入梅偏早。

  第二便是这位“梅姑娘”的脾气很暴躁,时不时便发作一下。省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入梅以来,浙江强降水频繁,总梅雨量明显偏多。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梅姑娘”的坏脾气愈演愈烈,劲还爱往一处使。在浙江入梅以来经历的9轮强降水过程中,以6月18日为界,前期以持续时间1至2天的过程性降雨为主,后期则以持续时间更长的连续性降雨为主,且强度动辄“暴雨”“大暴雨”级别。

  其中,浙西和浙北成为“梅姑娘”的“撒气桶”。截至7月15日20时,已有萧山、桐庐、淳安、嘉兴等11站的累计降水量破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那么,究竟是谁给了“梅姑娘”这般任性撒泼的“勇气”?毛燕军告诉记者:是副热带高压与冷空气。原来,相比往年同期,今年浙江入梅以后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强,在它的外围,西南气流和夏季风将水汽不断地向浙江输送;与此同时,东北冷涡也相对活跃,冷空气频繁南下与暖湿气流持续交汇,便形成了偏强的梅雨锋。6月中旬后期起,副高南落,其脊线南北摆动幅度小,梅雨带也随之长期稳定在浙北和浙中西部小幅摆动,使得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上述地区,重叠度高。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幕后推手是谁

  事实上,近期感受到降雨之“爆裂”的,不只是浙江。

  7月15日,中国气象局召开2020年汛期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总结:6月以来(截至7月14日)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复杂,总体偏涝。在南方地区,64%的县(市)出现了暴雨天气,且强降雨带从6月2日开始一直持续,中央气象台连续41天发布暴雨预警,共出现7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洞庭湖、太湖水位超警,汉口、九江水位告急,鄱阳湖亮起洪水红色预警……南方地区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流域洪水等状况,防汛形势严峻升级。

  在浙江所处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平均降水量高达49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4.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7月7日,华东地区最大水库——新安江水库开闸泄洪。次日上午9时,根据库区雨情水情发展,新安江水库从7孔增开至9孔,迎来其61年历史中首次9孔全开。据中央气象台预测,7月20日后,长江中下游的强降雨才会结束。

  梅汛期南方暴雨已成为极端天气气候现象。据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6月以来南方地区持续强降雨的直接原因,是受西南季风影响,低空急流活跃,南方地区水汽条件充沛;加之低涡、切变线等降水天气系统活跃,导致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过程频繁出现。

  然而,这一切都绕不开“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据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的《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2015年至2019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这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导致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频率更密、时间更长的特点。

  浙江也在变暖。据浙江省气候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年1月1日至7月15日,浙江上半年的平均温度为16.9℃,比常年同期偏高了1.7℃,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第一。其中,浙江67个气象常规站中有55个站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降水频繁、高温天数多、台风影响大等,都是浙江天气的显著特点,浙江各地各部门应强化气象灾害的风险防范措施,把增强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工作内容。”毛燕军表示。

梅雨过后

台风和高温哪一个先到

  浙江的夏天,从来都很热闹。去年浙江出梅当日,跨过35℃线的高温便无缝衔接,当时第五号台风“丹娜丝”也已生成并踏上了北上的路。

  今年出梅后,台风和高温,也会如期而至吗?显然,高温会。因为即便在降雨“霸屏”的梅雨季,高温也已见缝插针展露出“野心”。

  “今年梅雨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梅中有伏,高温范围广。”毛燕军指出,事实上,在梅雨季前半段,浙江便已出现过大范围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达35℃及以上)。主要集中在6月12日至18日。其中,17日全省59%的陆域面积都被高温天气“笼罩”,极端高温出现在6月17日的温州文成,达39.2℃。

  梅雨季后期,高温也依然高调。这边暴力梅在浙北“肆虐”,那边高温已开始占领浙中、浙南。7月14日,全省各地气温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强烈反差:在浙西南,云和县当日最高温度已达37.4℃,文成、遂昌等地也超过或达到37℃;同一时间,地处浙北的德清县、长兴县当日最高气温仅为23.6℃和23.9℃。南北最大温差接近14℃。

  7月16日,“三伏”拉开了序幕。“伏”,顾名思义就是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三伏天也被认为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一段时间。今年的三伏将持续40天。据省气候中心预测,7月下旬起我省将出现阶段性高温,局部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9℃至40℃。在迎接出梅的同时,大家还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准备迎战高温。

  然而,相比高温“蠢蠢欲动”等着上位,台风则显得十分低调。

  常年来看,7月至9月是台风影响的集中期。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仅7月份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就有45个,其中有11个登陆我省。然而今年以来,台风“出场”机会少之又少:截至目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仅两个,分别是5月的1号台风“黄蜂”和6月的2号台风“鹦鹉”。7月以来,台风更是“销声匿迹”,据中央气象台14日发布的中期预报,未来10天南海及西北太平洋无台风生成。

  是什么让今年台风的“出生率”如此之低?海温与副高。毛燕军解释说,在孕育台风的温床——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海域,海温需要达到28℃以上,才有利于台风生成,然而前期的海温偏低了。此外,今年副热带高压系统相对偏强,也抑制了台风的生成。“副高是高压系统,以下沉气流为主;而台风是低压系统,以上升气流为主;副高强就意味着下沉气流的控制力更强,压制了台风生成所需要的强上升运动等旺盛的对流条件。”

  然而,今年的台风只是迟到,并不是不来了。据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透露,预计今年下半年台风生成的个数为21至23个,数量接近常年;其中会有6至7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常年同期的6.4个略偏多;而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则将是受台风影响的主要区域。

  “出梅后,随着副高位置的变化,热带系统或台风将逐渐活跃。”毛燕军表示,从以往情况看,每年影响浙江的台风数量为3.3个,今年预计将接近常年或偏多;后续夏末和秋季台风生成将出现相对集中期,“预计8月、9月台风偏多的可能性较大,各地各部门需预先做好准备。”毛燕军说。


浙江日报 深读 00010 超长梅雨季 背后知多少 2020-07-17 浙江日报2020-07-1700006;21124555;浙江日报2020-07-1700008;浙江日报2020-07-1700047 2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