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红绿融合浙西南 秀山丽水军民情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代诗人秦观这样描述“浙江绿谷”丽水,醇美的绿晕染着美之底色。

  青山埋忠骨,碧血照丹青。1935年的春天,刘英、粟裕领导的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处州大地掀起了革命浪潮,自此,浓郁的红色情怀,奔流进一代代丽水人的精神深处。

  如今,作为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丽水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升华,“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成为丽水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的核心驱动力。

  这片红色底蕴深厚的土地,泼墨书写着红绿融合的双拥新篇章。丽水,正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为契机,成长为浙江双拥模范“窗口”城市。

有序传承的红色基因

  峥嵘岁月如歌,红旗漫卷如画。

  翻开气势恢弘的丽水城市发展史,红色革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八百里瓯江,见证着红军战斗的壮怀激烈;巍巍黄茅尖,记录着红军浴血奋战的艰苦卓绝。

  1935年初,在遂昌县王村口,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开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国民党腹心地区竖起不倒的红旗,有效吸引并长期牵制国民党大量兵力,直接减轻了长征中红军主力的军事压力;在庆元县百山祖镇斋郎村,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打赢了入浙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斋郎战斗,被粟裕将军誉为红军挺进师挺进浙闽边境的“关键性一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龙泉溪头村的红军抗日先遣队随军银行旧址、松阳安岱后村的烈士墓……在丽水,大量红色遗存散落在绿水青山之间,无不证明着:这是一片革命先辈用鲜血染透的红土地。

  斗转星移,时序更新。那些战争年代洗涤过的记忆,最终构筑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沧海横流,不改红色初心。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有着极其浓厚的双拥情怀。丽水将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与双拥工作紧密结合,传承发扬军民“鱼水情深”的优良传统,以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擦亮双拥工作“金字招牌”,将两种要素深度融入高质量发展的谋篇布局之中,汇聚成新时代“丽水之干”的磅礴伟力。

  在美丽的南明湖畔,以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依托,丽水市国防教育双拥主题公园向市民开放,投资8000余万元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公园正在谋划。

  大到处州公园、丽水高铁站、双拥一条街等大型公共空间,小到公交车亭、公交车厢拉手,一抹抹灵动的双拥文化元素,成为丽水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

  在山野之间,红色要素早已渗透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各个角落。借力红色旅游,以遂昌王村口镇、龙泉住龙镇等为代表的革命老区迎来全面复苏,乡村产业振兴和“两山”价值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2016年,丽水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并每年以10%的幅度递增。

  今年3月,在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四部门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中,丽水成为我省4个入围地级市之一。如今,丽水正以“一核心、一组团、一片区”的空间格局,聚力打造“1+4+N”平台体系,谋划革命遗存保护等五大工程重点项目,并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软硬件配套双重发力,双拥载体将更加丰富,带动崇军拥军氛围再升华。

温暖人心的全民拥军

  “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秉承这种认知,270多万丽水人急驻丽官兵之所需,体恤官兵之冷暖,全社会形成了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浓郁氛围。

  丽水市委、市政府把双拥工作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深入部队基层,走访慰问现场办公,察军情、问军暖、解军忧,机关事业单位与驻丽部队结对共建办实事成为常态,4年来,100多家共建单位共投入700多万元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一枝一叶总关情,“部队所需,就是拥军所向”的拥军实践屡见不鲜。

  驻丽某部地处偏远,官兵出行和通讯不畅。驻地所在的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专门开通了一条公交专线,并给营房安装上电话。解放军某部驻扎在海拔千米的高山顶,为保障官兵出行方便,丽水市及莲都区的公路部门将公路修到了军营门前。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来袭,受疫情防控影响,部分地处偏远的驻丽部队面临物资保障紧缺的困境。关键时刻,丽水党政军上下协调、现场办公,从丽水各地调来各种蔬菜、肉蛋、日用品等生活和防疫物资,保障了驻丽部队生活物资充分供应。

  为高标准推进新时代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丽水持续强化现代拥军体制机制建设。相继出台完善系列拥军优属政策,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双拥志愿者队伍遍及城乡,全面覆盖的双拥工作网络。

  一系列走在全省前列的拥军成果,印证着丽水致力于成长为双拥模范“窗口”城市的风采。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未设军供站市应急应战军供饮食保障社会化协作基地,累计建立退役军人服务机构2205家,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和“五有”目标;全力做好抚恤优待和烈士褒扬,退役安置实现军转干部进公务员队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安置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军人子女进优质学校。

  点滴拥军热流,终成大爱江河。

  2019年5月8日,以军属荣誉为线索,全程在丽水拍摄的拥军电视连续剧《麦香》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迅速在全市掀起一股全民崇军热潮;

  疫情防控期间,20多万中小学生通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线上主题班会,学习国防知识,并向抗疫一线的军民表达崇高敬意。

  丽水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自觉,拥军行动诚意满满,新时代的“鱼水情”暖意正浓。

薪火相传的爱民情怀

  “召必回,战必胜!”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到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人民子弟兵总是冲在前面,护佑丽水群众平安,践行着党旗下立下的铮铮誓言。

  2015年11月13日,莲都里东村突发山体滑坡,近20栋房屋被埋。10支救援部队、18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紧急赶赴灾区,连续奋战6个昼夜,搜寻出所有失联人员,创造了中国同类搜救奇迹!搜救部队撤离时,附近村民一大早便带着各种山货,夹道含泪送别人民子弟兵。

  2016年9月28日,遂昌苏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12位将军亲赴前线,12支部队、27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星夜驰骋,经过19个昼夜奋战,军地勠力同心搜寻到失联人员26人,取得了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苏村人修建了一条“将军路”,以铭记这段刻骨铭心的英雄壮举。

  疫情防控期间,约4.7万名民兵和退役军人冲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美丽的“迷彩绿”点缀在处州大地的各街道、乡镇、村庄,为百姓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你主动请缨奔赴前线,我们在这守卫南海,练兵备战、坚守岗位与你一同战斗。”丽水缙云籍海军“武汉舰”副航空长麻利进得知新婚妻子陶丽圆即将出征武汉时,为妻子写下了上面的话。“我们经过部队的锻炼,接受党的教育,握拳党旗下,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时刻准备着。”庆元县军蚁应急救援队队长吴昌明说,这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成为社区一线防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离开军营回归社会,退役军人们在新战场上“拼杀”,实现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与“麦香”式优秀军烈属一起,为绿意盎然的丽水大地书写新时代的红色“英雄谱”。

  度过了4年军旅生活,丁泽林回到家乡缙云,凭借敢闯敢拼的斗志,致力于创业创新,其创办的浙江晨龙锯床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行业领导者,丁泽林也完成了从退伍军人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34年来,他惦记着和他一样的老兵,先后扶持退役军人创办企业10多家,提供创业资金5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梅小平退伍回乡后,创办了云和县首个民办微生物研究所,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成为首批“云和师傅”。他还组建“山农”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培训大学生学员近百名、种植户500多人。当选村支书后,带领村民发展多元产业,这个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退伍军人,俨然是翱翔于乡村振兴时代的“领头雁”。

  不负韶华,丹心不渝。以他们为代表的老兵,在不同阶段,始终以赤子之心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不断为浙西南革命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片红色的沃土,总是充盈着感动和温暖,不断上演着转型和蜕变的动人故事。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红绿融合浙西南 秀山丽水军民情 2020-07-14 浙江日报2020-07-1400010;浙江日报2020-07-1400013;浙江日报2020-07-1400020;浙江日报2020-07-1400008 2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