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战时袍,描绘最美的你
应金飞 口述
策划20来天,现场绘画一个多小时,一支笔、一张纸,百名美院师生描绘疫情中最美的面容。6月8日,由浙江美术馆与浙江省妇女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共同策划举办的“看见·她们的面容”艺术绘像活动在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举行。近百位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为40位邵逸夫医院女性医务工作者现场画像,并把绘像作品赠送给白衣天使们。活动全程进行了线上直播,话题阅读量达1600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疫情之下,艺术家们能做什么?美术馆能做什么?这场活动是一次成功试水。艺术家们用画笔记录特殊的历史时刻,为抗疫归来的英雄们送上一份纪念品,彰显了责任担当和社会价值。
艺术的魅力在于独到思考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在湖北疫情最严峻、医护资源严重匮乏的形势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迅速组织援鄂医疗队,先后派出五批次共184名医护人员和大量医疗物资驰援湖北武汉、荆门两地。在医护人员与病人密切接触中,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鼓励病人、保护自己、认真治疗、乐观坚强,医护人员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强度,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对医疗事业的理想与使命,不负众望、凯旋而归,成为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最可爱可敬的人。
疫情之下,全民都是英雄。除了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待在家中的每位普通百姓都为这场特殊的战役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一直心系前线,也为抗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和骄傲。
宅家的日子里,我创作了两幅水彩画作品——《呼吸》和《隔离》,聚焦人的生死,寄托了不同的情感和思考。作品《呼吸》的主体是一个被捆绑了身躯的病人和一只扇动着翅膀的鹰鸟,鹰鸟扇动翅膀,一上一下,如同人的呼吸一样。呼吸是生命的象征,于人而言非常重要。画面上的生命被捆绑,悬浮于画面背景的阴阳昼夜之间,象征着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痛和感受。
人与人,人与世界,都彼此相连。作品《隔离》反映了防疫期间,我们为了早日战胜疫情而隔离。特殊时期的隔离,人们守望相助,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国文艺界充分发挥文艺优势,掀起“艺”起抗“疫”的热潮。各地美术界凝聚力量,助力抗疫。在我看来,艺术作品要打动人,就要对事物、对社会现象有独到的思考和别致的创作角度。
史无前例的直播写生活动
举办如此大型的写生活动并同步进行直播,在浙江美术馆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还在网上引发热议,活动如此成功出乎我们预料。
活动是由我发起和策划的。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在抗疫一线的战场上,女专家、女医生、女护士,白衣战袍赴汤蹈火,倾一腔热血,守一方安宁。我观察到多数作为致敬抗疫英雄的成果大多为戴护目镜、着防护服的医护工作者形象,而随后一次去邵逸夫医院的抗疫慰问创作中,我的灵感忽然闪现,为什么不让着白衣铠甲的战士们脱下戎装、摘下口罩,邀请艺术家们来到浙江美术馆为她们现场写生,突出她们鲜活的面容,向她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把群体化、概念化、跟我们有距离感的援鄂女医护人员们,转变成个体化、鲜活的、非概念化的形象,用艺术绘画的形式进行一对一对话,表现出她们的坚毅美和生活美——这是我策划的初衷。
活动当天上午,美术馆变成了画馆,我也成为了一名画者。陌生的光影空间、最简单的绘画工具、最基本的画法、最自然的光线,加上全程直播,大家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是一场特别的写生活动,不同于画室,难度系数也提高了。画者中,有不少是成果丰硕的艺术家,这一刻也摘下光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接受这次别样的“考试”。
我用色粉给邵逸夫医院沈丽华护士长画了张像。画完后,沈丽华很激动,拿起手机与自己的画像合影留念。她说,画像太珍贵了,要将它好好珍藏起来。援鄂的经历让她体味到生命易逝,也让她更加懂得珍惜。这也是我首次为战疫一线的巾帼英雄画像。我在画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对创作对象进行了较为理想化的表达。在纸上,她是鲜活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正如通红的宣传横幅所印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绘像活动用这样的方式凸显出女性医务工作者“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
公众参与和艺术教育的价值
艺术和医疗对于生命的敬畏、护卫和礼赞,是如此息息相通。正如邵逸夫医院护理副院长庄一渝在致辞中提到的:“(艺术和医疗)是如此相通,我们有同样的专注和执着,我们有同样的匠心精神。春雨夏荷,秋风冬雪,海有洪流,山有潜伏,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而艺术者从于灵性,医护者从于仁心,专业的最高境界是艺术,而专业外最高追求就是那种永恒的美。在一定的高度,我们展现的都是人性的美丽。”我的策划理念就是为了传递和表达这种“共通性”——用一种别样的写生创作方式来展现。
艺术,不该只是圈内人的自珍自赏。如何让更多的人前来关注和参与,并在其中接受审美的教育和熏陶?我想,这次活动成功地做到了。1000多万观众观看,让我非常欣喜,对大众的美术教育而言也是一次有力的促进。这是艺术的力量,也是美术馆的价值体现。
通过这次直播,艺术家从幕后走到观众面前;艺术家的创作从神秘走向直观和具象;艺术家成为大家眼前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件作品从无到有,每一笔每一划,观众都可以看到。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一个人的成长始末,告诉大家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久而久之,就将内化至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行为举止。
画像活动不仅将人的容颜记录下来,还可以把此刻的美一直传递下去。画像活动虽然结束,但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错过直播的观众,还可以通过展览欣赏到这些独一无二的画作,看到这些值得为历史铭记的面庞。前不久,“看见·她们的面容——疫·情绘画主题展”在浙江美术馆内展出。除了展出这批绘像作品外,还有一批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在疫情期间创作的百余件艺术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等种类。这些作品中既有对居家隔离生活场景的记录,也有对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志愿者的刻画,还有对抗疫一线情景的描摹。
(俞吉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