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一首诗一出戏一座城

嵊州: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嵊州四面环山,山挡住了外界直望的视线,却挡不住穿境而过剡溪水的源远流长、泽被万顷,同样也挡不住“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的绵延传承、历久弥新,更挡不住文旅同向发力与产城同步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嵊州,不止于此。承接人民美好生活之望,嵊州构筑起“一首诗一出戏一座城”的文化高地,探索“唐诗之路”“越剧文化”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路径,让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缩影,打造出推动新时代嵊州转型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品位的新引擎。

点睛 “唐诗之路”核心区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江山何处不风流,缘何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钟情于剡中山水呢?剡溪为这条古道的精华地段,由于会稽、天台、四明3座名山在此盘结,山间清流汇聚成溪,风光如画的剡溪在魏晋六朝即成为高士名流隐居遨游的好去处,这也奠定了嵊州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地位。

  光阴这把刻刀,已经在嵊州这片土地上慢雕细琢了2100多年。三界镇,更是“浙东唐诗之路”这条山水文化走廊上的精妙之处。

  凡有城池处,都建有城隍庙。三界旧时属始宁县,城隍庙位于北街村始宁老街北端,建于129年,与始宁县同时建立。这座古老的庙宇历尽沧桑,见证着北街村的兴旺盛衰和世事变迁。出了始宁城隍庙,前面就是始宁古街。脊檐青绿,路面镶苔,盛夏的阳光从斑驳的山墙边漏下来,打在挤挤挨挨的店铺、门面上,行走其间,怀旧的感觉扑面而来。

  质朴沉实的吴语、幽长斑驳的街市、古老宁静的城隍庙,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这里藏着久远的历史人文,标识着嵊州一方水土的文化品质。随着“浙东唐诗之路”的复兴,嵊州重拾曾经荣耀的始宁文化,坚持保护、传承、发展并举,挖掘历史文化,丰富文化内涵,精心设计载体,把沿途名人名家古迹景点连点成线、串珠成链,精心雕琢、推陈出新,高质量打造嵊州文化旅游新名片。

  于细微处见真章,行至三界码头,你只需要坐船顺着水流一路向前,便能路过剡溪口、谢灵运垂钓处、清风庙和艇湖城市公园等地,饱览历史遗迹遗存,深切感受到“浙东唐诗之路”的深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开发,剡溪沿线两岸已经有了不少可看可玩的精品项目,成为嵊州山水景观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集成之地。

  正如嵊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嵊州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担负起重要使命,通过富有特色的嵊州地域文化符号来生动展示唐诗的历史魅力,更好地弘扬唐诗文化,打响唐诗品牌,努力重现唐诗之路的繁华盛景。

品味 越剧小镇慢生活

  “枕边山水近,戏里日月长”,作为越剧诞生地的嵊州,越剧无处不在。越剧艺校、越剧博物馆、越剧名家故居等景点把每个来此寻根的游客心弦弹拨得嘈嘈切切,而坐落于剡溪之畔的越剧小镇,更是开辟出了一个沉浸式体验越剧文化的慢生活空间。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之一。当代社会,作为一种聚居形态,“小镇”将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最佳方式,既可享有城市文明的丰足,也可留存田园乡村的诗意。“梦里桃源,不负江南”,越剧小镇,除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居住梦想之外,也不忘注重文化旅游的“布道”与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小镇的远景规划,是在保持天然山水田园风貌的基础上,打造集戏剧、文化、生活于一体的生态园区,以越剧为核心,以包含戏曲、话剧、舞蹈、曲艺、音乐剧等在内的常态演出为支撑,以三大剧场、戏剧工坊、艺术教育、非遗体验馆、工匠艺术村落等为板块,吸引全球艺术家与观众到此聚集。

  越剧从这里走出,再回来的时候已然通过艺术、休闲、科技和田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中创造小镇的文化形态,在剧场舞台上重现小镇的蕴藉风流、重塑文化形态经典。这已经不单单是特色小镇助推下的乡村振兴,或是一个戏剧天堂文化IP的打造,它更像是一个国际性艺术的共荣之地,是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触角,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一个富有张力和生命力的连接点。

  不仅如此,越剧小镇还为有相同或相似艺术文化传承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份可借鉴、可参考、可复制的嵊州样本。以越剧文化为主线、穿插搭配一系列富有剡地独特风韵的地方文化特产和文娱项目,多种非遗文化在越剧小镇这一空间内相互交映,互为衬托,竹编馆、古沉木雕馆、剡藤纸书法馆、煇白茶馆、围棋馆等非遗体验馆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若隐若现,让行走在越剧小镇的游客仿佛穿越悠远绵长的历史时空,徜徉在文化气息浓郁的古代江南小镇之中。

  而这些,对于嵊州而言,既是传统越剧文化的伟力厚续,也是“以点带面、融合发展”的文化荟萃与集成,是串联古今、安放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新载体。

重构 城市发展肌理

  大卫·克里斯蒂安编著的《极简人类史》中写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超越自然选择,成了社会变革的首要驱动力”。当城市的开发进入一个阶段,建筑的修葺与叠加已不再是城市扩容的最终目的,文化与精神才是让一座城市更加雄伟精彩的真正内驱力。

  文化,赋予嵊州在新时代新一维度成长的空间与契机。在“领带之乡”“厨具之乡”“电声零件之都”这类极具辨识度的制造业标签之外,与时俱进的嵊州也在积极寻找文化、旅游、商业等多种社会生活元素的契合点,一个可以全面牵引城市各方面发展的新引擎。

  2020年,蓝图已然绘制。嵊州加快文旅融合布局,积极打造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越剧天天演,新增爱越小站50个;加快越剧小镇文旅二期建设,高质量办好中国越剧艺术节,争取永久落户,创排越剧大戏《傲雪芬芳》《核桃树之恋》;主动接入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以“剡溪影月”为主线,推动崇仁古镇、金庭书礼小镇、温泉养生小镇、百丈飞瀑景区串珠成链,加快根雕、泥塑、紫砂、戏曲服饰道具等越乡文化产业发展,打响“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品牌,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三走进”,基本建成嵊州博物馆。

  与此同时,按照“以点带面、激活全篇”的布局思路,依托“浙东唐诗之路”的建设、越剧文化生态的日臻完美,嵊州将不断累积城市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借助高品质文旅项目的有力牵引,崛起更具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地标,更好地带动区域的文化聚拢和产业升级,锻造独特的城市气质与品位。

  城市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承载,也相应获得了发展的新动能。巧借文旅发展的东风,嵊州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塑造城市新面貌。加快老城区保护性开发,完成嵊州市城隍山(艇湖)游步道建设。深入推进“三城同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努力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对标未来社区,谋划东前街及周边区域传统文化街区改造。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繁荣“夜间经济”,打造嵊州小吃美食示范街区,举办小吃文化旅游节,力争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文化之于城市由内而外的蝶变之力,在嵊州澎湃着无限的可能。也正是人们心里涌动的老底子的文化自信与骄傲,真正成为指引嵊州乘风破浪、解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助力续写“实力嵊州、品质嵊州、魅力嵊州”的时代答卷。

  专家点评

  越乡嵊州,以“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中华书圣归隐处”享誉省内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嵊州对标对表“文化浙江”新坐标,牢牢把握“大花园”建设新机遇,以越剧小镇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独特的越乡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越剧为魂、文创为基、旅游为本”,以“越剧+旅游”的美丽经济链,串起“唐诗剡溪路、越剧甘霖源、山水始宁情”的休闲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嵊州以“四化”工程、“三大”战略为抓手,守正创新、坚守初心,以传统越剧内涵和外延的有机更新,溯源剡溪文化、链接唐诗之路,塑造、培育并弘扬独特而有魅力的城市精神,涵养市民文化,这不仅促进了城市能级和品位的有效提升,而且进一步培育了人文之城,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王崟屾

  (本版图片由嵊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嵊州: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0-07-10 浙江日报2020-07-1000010;浙江日报2020-07-1000015;浙江日报2020-07-1000022;浙江日报2020-07-1000008;浙江日报2020-07-1000023;浙江日报2020-07-1000026;浙江日报2020-07-1000030 2 2020年07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