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主导到进出口并重,外贸大省走在转型路上——
与世界建立一个全新连接
本报记者 翁杰 通讯员 管黎
试水浙江市场仅半年,销售额便突破800万元,这让澳大利亚乳制品品牌“AUCOKO尤可可”中国地区负责人Marcia喜出望外。第二届进博会上,“尤可可”才正式进入国内,如今就已经成功在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超上架,更进驻了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
中国市场不断成长,吸引国际卖家纷纷来此掘金。外贸大省浙江也走上了从出口主导到进出口并重的转型路。进口的不断扩大,不仅满足新消费需求,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国内经济“体内循环”;同时,它又带动全球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从而为出口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让进口和出口良性互动,加速经济的“体外循环”。
而对正加速迈向中高端的浙江制造而言,进口的意义更在于: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交融,浙江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触摸产业变革的最新脉动,学习顶尖水平的全球化运营,领悟先进制造业的深厚底蕴。
“新买卖”
“老外贸”感受内需魅力
刚刚进入7月,数个整柜的进口牛肉、猪肉就从海外陆续运抵杭州,进了浙江土畜产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冷库。“近两个月,我们进口了1000万美元的肉产品!”公司董事长张斌介绍,这个月他们仍将保持同样的进口量。
“土畜产”是浙江外贸的一块闪亮的牌子,几十年来他们将数以百亿元的浙江制造产品出口海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事了几十年出口生意的“老外贸”,却开始了一个“新买卖”——进口。张斌告诉记者:“虽说我们公司名字里就带着‘进出口’三字,可过去的主业一直是出口。直到近两年,公司才逐渐将更多精力放到进口上。”
从出口主导到进口、出口并重,“土畜产”的故事是许多浙江外贸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一样,正逐渐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外贸大省浙江更是如此,进口随之成了许多浙江“老外贸”发力的方向!去年进博会上,“土畜产”签下了4120万美元的采购大单,其中肉产品占了绝对大头。浙江企业与外商在这届进博会上达成意向采购金额超百亿美元。
国内疫情有效控制后,浙江市场正逐渐恢复。“相较三四月份,现在每个月的进口量增长超过一倍。”但让张斌担心的是,国外疫情仍在持续,下半年国内需求不断恢复,而部分国外供货商可能因疫情遇到麻烦。“所幸,我们的供应商遍布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局部地区的疫情反复对我们的供给保障影响不大。”
曾经眼睛向外的浙江外贸企业,正努力补齐内销短板。他们与那些急于开拓中国市场的外商一拍即合,共享资源、共同开拓市场,用优质进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
去年进博会上,Marcia第一次到中国参展,目的特别明确:诚招省级区域代理。“作为刚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品牌,我们只有借力国内企业的渠道资源,才能更快打开市场。” Marcia说,他们很快就确定了在浙江的代理商,并借助代理商等资源进入中国市场。
全球采购、省内布点、全国销售,浙江外贸企业更辐射全国。6月28日,义乌进口企业“酷优客”负责人带着进口化妆品、日用品等前往西安,参加了“义乌进口商品走进西安专场”。一同前往的还有来自义乌的50家进口企业负责人。他们将近万件进口商品带到西安参展。据了解,这只是义乌进口商品全国“巡展”的其中一场。义乌通过创新市场业态,打造全渠道进口商品贸易中心,正加快打造“世界超市”。据了解,今年一季度义乌消费品进口达20.1亿元,同比增长44%。
“大买卖” 浙企迎来转型契机
对普通百姓来说,进口也许是更甜的水果、更香的美酒、更嫩的牛排,但在企业眼里却远没这么简单。
经历了疫情考验,台州星星冷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勇深有体会地说,进口对浙江企业而言是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疫情后,“生鲜自提柜”“生鲜智能无人售货柜”等冷柜产品在国内迅速推广。“星星冷链”瞅准了其中的机遇,在国内市场不断发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去年从意大利花1500万元进口的两台真空成型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文勇介绍,相较于家庭冷柜,这种供应企业的冷柜对产品一致性的要求更高,而他们新引进的设备正好为企业补上了这方面的短板。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星星冷链”在国内的销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浙江企业加速转型,对海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内生需求巨大。以“星星冷链”为例,除了引进先进设备,该企业每年从国外进口的高端原材料达七八千万美元。杨文勇表示,接下来,他们更要充分利用好两个资源,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里齐头并进。
第二届进博会上,浙江长龙航空与CFM国际公司签下了价值4.77亿美元的大单。“根据协议,我们将采购3台发动机以及20架飞机的发动机维修服务。”在长龙航空战略规划总监孙松杰看来,这几年长龙航空业务增长迅速,所以他们在新飞机和设备采购上动作频频,吸引了不少国际航空巨头的关注。
中国市场的茁壮成长,正影响着国外企业的全球产业布局。GE集团全球副总裁向伟明曾表示,作为一家浙江本土航空企业,长龙航空的规模不断增长,必将带动相关重要供应商加速在浙江投资。可以预见,未来长龙航空的机队发展到一两百架飞机甚至更大规模,更多的航空业巨头将在浙江建立飞机维修中心、零部件生产基地等。
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这是许多企业跨国投资的自然过程。上个月刚刚举办的浙洽会上,总投资10亿美元的海盐氢能源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投资方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副总裁冯燕毫不讳言地表示,做出这样地选择,市场驱动是第一要素。“长三角区域既是我们最重要的气源地,也有着巨大的气源市场。”她说,他们在浙江投资是必然之举,也是在投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更大机遇。
通过进口,浙江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深度交融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进博会上,宁波大叶园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向全球知名发动机企业——美国百力通采购了40万台进口发动机,用于生产出口用的汽油割草机。公司相关负责人吴军告诉记者,采购发动机后,百力通同意向他们开放自己的售后网络,“大叶园林”的产品出口海外就由对方提供售后服务。
“好买卖” 进口被重新定位
随着跨境电商进口越来越便利,出国旅游大包小包疯狂采购的浙江人越来越少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浙江扩大进口依然面临不少障碍。譬如,进口环节制度成本较高、检验检疫和通关流程相对繁琐等问题依旧突出。
“买货容易退货难,是过去一直困扰我们跨境电商进口的一大难点。”杭州汉达国际国运有限公司仓库经理倪贝卡告诉记者,因政策限制,过去许多跨境电商进口产品售出后,消费者就很难退回。因为根据之前的政策,“非整单”“非良品”的产品退换后,不能再退回到海关的保税仓,企业就得承担所有损失。
今年,这一制度障碍终于被突破:杭州海关创新“B2C包裹退货新模式” ,允许“非整单”“非良品”类包裹退货进入保税区。“这样一来,退回的产品就能够重新以跨境电商进口产品的形式销售。”倪贝卡说,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也改善了顾客的消费体验。仅今年前4个月,他们就为消费者完成跨境进口商品的退换货22万人次,货值达4400万元。
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浙江需要更多这样的改革举措。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就是靠着敢闯敢试在外贸出口中率先闯出一条路来,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外贸大省。如今浙江更应发挥窗口优势,秉持开拓精神,深化改革、做优营商环境,打造全国进口贸易便利化先行区。
如今,走进宁波保税区进口商品市场,消费者可以“即买即提”,既实现体验式购物又享受跨境网购的价格实惠。“而在过去,消费者在保税区商店购买跨境进口商品,只能网上下单,再回家等着包裹上门。”宁波海关自贸处副处长郭芷介绍,这样的改变源于他们设立了全省首个跨境网购自提中心,通过监管模式创新,他们实现了跨境商品“存、展、销”一站式监管运营。
不仅宁波在扩大进口上持续发力,今年5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全覆盖。不久的将来,全省各地的消费者都有望在类似的跨境网购自提中心体验到“即买即提”。
除了消费品进口,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也需要更优环境。“这些进口生意的背后,往往关系着动辄十数亿元的外资项目。”省商务厅外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何发挥市场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将这些外资引进来留得住,考验各地政府的智慧。
今年浙洽会期间,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意大利一家行业巨头签订了一个投资3000万美元、年产3000吨含氟特种薄膜的项目。歌瑞新材料董事长潘志康介绍,新项目将研发生产新型氟膜材料,用于航空、5G通讯等领域。“该项目落地后,企业将引进一批先进制造装备,加速企业技术创新速度。”潘志康坦言,通过这样的国际合作,公司实现了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而对意大利企业来说则是抓住了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今,浙江正从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重的模式转型,这带来的是从企业主到各级政府机构思想观念上的巨变。如今,浙江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角度,重新定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更好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