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如何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
既有国际范,又有江南风
本报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张文燕 宋依依
一体化发展的全新画卷,正在长三角的核心区域铺展开来。
正在公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下称“总体规划”),为示范区建设描绘了“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发展愿景。
短短11个字,将对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功能格局、创新发展、文化传承、服务与设施支撑等多方面进行重塑。对标国际标准,浙江嘉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被放进了全新坐标系。
亮点 “世界级”
滨水,是示范区生态环境的最大特点。在示范区总体规划划定的2413平方公里区域中,湖泊密布,水网纵横,水域面积超过20%。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示范区的现有“底子”,将转化为理想中“生态城市”的样子。
示范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它必须冲刺“世界级”。“未来的竞争是城市群的竞争。”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胡庆钢说,示范区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达、产业相对集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里将直接参与世界城市群的竞争与合作。
在先行启动区(嘉善)建设领导小组专职常务副主任何剑源案头,放着一批未来感十足的国外滨水城镇建设案例。
“产业与自然共生,自然为人才提供创意之源。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建设理念,值得学习和借鉴。”何剑源说,示范区总体规划的世界眼光,拓展了三地的视野,打破了拘泥于一区一县的区域发展认知格局。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风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空间规划工作组副组长熊健说,五个“共”描绘了“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愿景的现实图景。
支点 山水格局
“怎样通过规划来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扩展生态容量,是总体规划特别关注的问题。”张忠伟说,未来示范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2%。这些生态指标,保留了示范区湖荡纵横、河网交织、林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更凸显出示范区擦亮底色的决心。
这几天,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西塘镇,嘉善在此推进的“北部湖荡综合整治”项目暂时停了下来。该工程是此前当地推进河湖生态治理的重点工程,但如今与示范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不太符合。
“比如原来的堤坝建设,主要是以满足防洪要求为主,现在则要兼顾生态性和美观性。”西塘镇副镇长张振伟说,建设生态堤坝,满足示范区建设的生态要求,工程需要重新进行调整报批。
在吴江,当地通过优化土地结构、腾退低效用地,已累计腾出土地两万亩,有效缓解了全区土地资源瓶颈约束。
“对土地进行腾退,政府回购成本加上‘净地’上市的基础性成本,远大于土地出让金收益。”在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曹月见看来,今天的空间就是明天的红利,不算小账的背后,算的是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大账。
落点 生态城市
“示范区总体规划将改变嘉善的县域发展格局,这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盛维忠说,过去做县域规划,往往以镇街为单元编制,“现在要打破这个界线,按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布局,重新调整生态空间、产业空间。”
为此,嘉善在今年5月,提前成立了工作专班,实体化运作,推进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祥符荡是过去不起眼的“乡下湖泊”,如今成为了示范区总体规划提出的蓝色珠链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县里请来了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重新设计了祥符荡科创绿谷项目,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示范区总体规划提出,要依托优美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更大范围的区域一体产业创新链。与祥符荡一脉相连,青浦区金泽镇的华为研发中心,正在建设施工之中。
示范区将通过两张清单,接轨国际标准与技术前沿的“正面清单”和倒逼传统产能退出与升级的“负面清单”,构建创新驱动、高效集约的新发展方式。
为了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示范区总体规划提出,将进一步打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在综合交通上,总体规划提到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构建示范区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打通省界断头路。未来从示范区出发有望45分钟到达上海虹桥枢纽,90分钟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