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抗疫文艺创作特展真情描绘——
以艺抗疫 讴歌时代
本报记者 陆遥
笔墨当随时代,如何用作品讴歌浙江抗疫“大考”,7月1日至15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联和省卫生健康委主办,中国美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音像出版社协办的“时代答卷”浙江抗疫文艺创作特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发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省动员、全面部署、全速行动,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响应,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全省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轮番作战,争当最美“逆行者”。各行各业闻令而动,自觉投身疫情防控,谱写了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全省文艺工作者以艺抗“疫”。1月26日,省文联向全省文艺界发出号召,迅速组织开展抗疫文艺创作宣传,以文艺凝聚全民抗疫的精神力量,激荡迎难而上的壮志豪情。全省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呼吸,在很短的时间里尽展所长,五个多月以来,共创作发布了近两万件主题鲜明、贴近现实、奋发昂扬的文艺作品。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此次特展从艺术家的主题创作中遴选出300余件优秀作品。防控疫情,复工复产,“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浙江要交的这份答卷上,文艺工作者的心始终和人民一起跳动。
争分夺秒 奉献艺术精品
此次特展分四个板块:赶考、家园、我们、决胜。“赶考”板块主要讲述我省支援湖北医务人员的英雄事迹;“家园”板块主要展示疫情之下我省全社会动员,各行各业众志成城开展疫情防控的英雄群像;“我们”板块主要反映疫情带来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生态,记录疫情下的日常,展现人民群众在疫情面前积极乐观、克服困难、共渡难关的精神风貌;“决胜”板块主要反映我省人民复工复产,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历程和坚强决心。
疫情发生后,医疗工作者分秒必争地抢救病患;我省文艺工作者也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主题创作之中。
第四展厅中间,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巨幅油画《血染的风采——致英雄的中国医者》。画面上,一朵朵坚忍不拔的葵花,向阳而生。这是许江在疫情期间专程创作的,他解读说:“葵之所以向阳,是因为它的花里含有一种生命素,推着花盘,面朝太阳。这些白衣战士正是我们民族的生命素,是他们推动民族的生命向阳生长,不畏艰难,高擎希望。虽磨难而坚强,历沧桑而昂扬。”
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的大幅隶书《致浙江赴武汉医疗队》沉厚高古,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雁君专门创作的行书对联《毛泽东词——七律·送瘟神》纵横恣肆……特展现场,一幅幅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一枚枚刚柔相济的篆刻印章,表达着艺术家对医护人员由衷的热爱与敬仰。早在1月30日,省书法家协会就发起了“大爱无疆,我们同在一起”浙江省书法界抗击疫情网上主题书法创作活动。短短一周内,活动就收到了大量来自书法工作者的书法、篆刻作品。
6月初,省文联创研处在准备展品时,希望能补充一幅描绘浙江白衣战士的群像作品。这个任务落到了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池沙鸿头上。“时间非常紧张,要画,就要画站在一起的群像,这样身高体重差就是一个关键。”池沙鸿说,省卫生健康委很快提供了21位白衣战士的身高体重等基本素材,可是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又遇到了困难。“许多照片是头像或者半身像,看不清容貌特色。我就请他们再补充一些视频,希望将每个人的脸和神态表达得准确一些。”为创作这幅作品,池沙鸿每天带着午饭和晚饭,在画院工作8个小时以上,终于赶在6月23日晚上完成了,前后只用了10天。
“通常来说,这样8.5米长、3米宽规模的作品要画一到两个月,池老师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很不容易。”省文联创研处负责人郑斯奇点评说。
这张国画作品《众志成城之浙江群英谱》,挂在第四展厅的东面。李兰娟、葛琳仪、盛吉芳、陈亚岗等21位白衣战士并排而站,人物形象、神态栩栩如生,特色鲜明。在主角的周围,池沙鸿也做了专门的设计。他解释说:“右侧我加了准备出发的援鄂医疗队队员,左侧是战疫中的警察、保安、志愿者这些普通人的群像。这样整体更有气势,也更能烘托我们众志成城的主题。”
这些作品,或记录了我省医务工作者危难之际赴鄂支援的“赶考”场景,或反映着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共护“家园”的磅礴伟力,或抒写着疫情下每一个“我们”的悲壮欣喜,或折射着越是艰险越向前、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光,无不体现着浙江人民直面疫情的筋骨、道德和温度。
还原真实 赞美抗疫英雄
“赶考”的第二展厅,还原出抗疫一线的艰辛奋斗。浙江援鄂医疗队的出征旗帜、签了名的纪念版防护服,医疗队员的请战书、入党申请书……生动震撼地展现我省医务人员的风采。
一组武汉光谷日海方舱医院的模型,是浙江舞台美术学会的作品,具体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1比260的平面图,一个1比260的立体模型,一个1比24的病区模型。通过三个模型,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方舱医院的巨大体积和各个功能区的科学分布。墙壁上,“从这里康复,从这里回家”“加油,朋友”等标语,令人暖心。
负责创作的倪放是浙江省小百花越剧院的舞台设计。“我们找到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他带领医疗队在武汉辗转了4个方舱,并担任2个方舱医院的院长。从他这里,我们不仅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拿到了平面图和20余张手机拍摄的照片。”
“方舱医院是我们国家抗疫的独创设计。所以我认为,这个作品要越真实越好,让大家对方舱医院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还原它本来的面貌。”倪放说,确定主题后,三四个人一起开工,用PVC板材制作了20余天。墙上的标语,病床的排布,具体到每个小细节,大家都对着照片反复比对,力争最大限度精准复原原貌。
一个拉杆箱,里面是10余个分类清晰的行李包。打开应急食品单元包,里面是两包压缩饼干和维生素。还有救生用品单元包、洗漱用品单元包、急救药品单元包、户外用具单元包……这是省卫生健康委为援鄂医疗队员准备的随行行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援鄂医疗队都是临危受命、紧急出发,在短时间内准备如此完善的行李,充分展示了我省的应对能力。
第四展厅里,一组巨大的照片墙震撼人心。省摄影家协会准备了这组由我省援鄂医疗队员的头像组成的作品。照片墙对面,还有一个3米宽、4米高的LED屏,轮流展示每个队员的照片。开幕式当天,许多援鄂医疗队员聚集在这里,寻找自己的名字。“我在第12排左边第12个!”浙江援鄂医疗队员、来自浙江医院的护士沈新找到了自己,连忙邀请同事帮忙合影。
“我们想通过这个作品表达,每一个医疗队员都是主角。”郑斯奇说,正如特展中的许多艺术作品,将目光对准了街道和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工人等各行各业中的普通人,“战‘疫’中,每一个你,都是主角。”
众志成城
共谱“时代答卷”
与以往许多展览不同,此次特展是全艺术门类的融合展。300余件艺术作品,形式涵盖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曲艺、魔术等,凝聚着浙江文艺界各个门类众志成城,以艺抗“疫”的齐心协力。
二楼“我们”的展厅里,6个屏幕滚动播出着精彩的视频影像内容。抗疫战歌、舞动平安、凝心“剧”力、说唱抗疫、光影传情、声影同行,分别展示着省音乐家协会、省舞蹈家协会、省戏剧家协会、省曲艺家协会、省电影家协会、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在抗疫期间的作品集。疫情发生后,省文联各协会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之中,有的创作主题艺术作品;有的做好科普知识宣传;有的开设网络艺术课堂;有的设计健身舞蹈……翁仁康、茅威涛、王滨梅、蔡浙飞、王锦文等艺术“大咖”积极参与,发挥特长,用各自的方式参与抗疫,传递正能量。
用文艺振奋精神、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以艺术手段描绘真实的历史,引导人民的目光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是文艺的神圣责任。展览中,许多作品除了蕴含着美的享受,更给予人们精神的力量。画家黄河的油画《不息》,用浓郁的色调、抽象的方式表现着希望;东阳木雕大师黄小明的《遨游》,以一群活泼游动的鱼,展示着灵动而向上的生命力;来自各地的农民画、剪纸等大量的民间工艺作品,色调明快,鼓舞人心。
“此次特展以艺术手段描绘2020年上半年浙江人民疫情防控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篇章,展现我省抗击疫情战役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记录疫情防控中的社会生态,讴歌伟大时代和浙江人民的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陈瑶表示,希望更多人能来到现场,看一看这幅浙江抗击疫情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