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阅读

书海之中需要
一双发现的“慧眼”

  前些日子,认真读完浙江日报刊发的《“买书如山倒”的考古学者方向明拟了份书单——读懂那片遥远的时空》(4月10日9版),笔者深有感触。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已经成为很多人调侃自己“有书不读”“进度甚慢”的“标配”。但是,在藏书总量约2万册的考古学者方向明看来,不要去担心这些,反而要纠结书架够不够大,房子够不够大。

  在碎片化阅读日益流行的当下,不少人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另外,也有不少人说,现在也没什么好书可读。方向明先生认为:好书实在太多,推荐不完,也读不完,但不用急,只要阅读好书,一定会有收获。

  笔者不由得想起了曾任国家督学的成尚荣先生的一个观点:书是买来以后读的。即便是买了很多书,一下子读不完,也不要心急。一旦这本书到了自己的书架上,就成为自己的备读书,这书什么时候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己,或许需要时间来检验。

  其实,书的好赖,对不同的人来说,标准是不一样的。在有些人读来非常有味道的书,另一些人读来可能味同嚼蜡。比如说霍金的《时间简史》非常受好评,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得懂?

  读书,还跟阅读目的有关。聂震宁先生把阅读的目的分为“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四种。当然,这几个目的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读一本书可以达到好几个目的。

  人人都是阅读者,对阅读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即便是名家,在阅读方面的观点未必具有普适性。有人说,阅读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快乐的阅读都不是真正的阅读。在笔者看来,成年人阅读首要应重视职业性,就算对内容不感兴趣,但也得好好读。

  就如方向明先生在文中提到一些考古专业书一样。要想做好考古工作,那是不得不读的。方向明先生对这些书,或许感觉像宝贝一样,而对有些人来说,这些书跟自己毫不相干。

  就考古方面的书而言,对真正的专业者和业余爱好者,方向明先生推荐的书单也是不一样的。前者必须啃读大量的专业知识,后者只需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满足一些拓展视野的需要就可以了。

  当然,每个人都要有合理的阅读结构,最好职业性、趣味性兼具。试想,一个人只有趣味性阅读,没有立足本职工作的职业性阅读,这样的人是很难真正做好工作的。因此,学会为自己寻找适宜之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功。

  某种程度上,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比如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推荐了100本书,其中30本为基础书目,70本为推荐书目。这两类书目均分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视野拓展三大类。教师阅读未必要照搬这些书目,但书目为教师的阅读也提供了参考方向。

  每个人在阅读上还应该走出舒适区。前几年,雾满拦江的一篇《你读的书,暴露了你的阶层》曾经在朋友圈刷屏。这篇文章是从中美大学生的阅读书目对比引入的。中国的大学生读的最多的是小说,而美国的大学生读的大多是思想类和政治类的书。作者把书分成几个类别,第一类是纯娱乐小说,第二类是传统经典小说,第三类是进入史哲领域,第四类是进入思想领域,第五类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根据自己的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在他看来,有些人在阅读上连第一层次都算不上,因为只进行碎片化阅读,基本上不读整本书了。

  疫情期间在家里蹲的时间里,笔者阅读了《长恨歌》《主角》《北上》《人生海海》《秦腔》等多部小说,尽管大多是大部头,但读着也不算累。如果把这些书换成是专业类的书,或者哲学思想类的书,那么读起来就没那么轻松了。客观地说,读小说比较轻松,要读点史哲类、思想类的书就要磨脑子。但人要成长,是需要读点磨脑子的书。

  每个人要学会在阅读上有整体的安排,不要像滑西瓜皮那样,滑道哪儿算哪儿。我们不妨向方向明先生好好学习一下,不要抱怨没好书。好书很多,可能你还没发现。多买书,你和好书亲密接触的机会会更多,即便不一定是现在。

  现在是一个读书的好时代。书可以轻松地在购书网上点击,很快就能到你手上。为什么总有说能读的书越多,读书的人越少?这的确值得好好深思。如何不辜负这个阅读的黄金时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作出回答。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9 书海之中需要
一双发现的“慧眼”
2020-07-03 21056211 2 2020年07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