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梦
——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五年回眸
浙江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齐全。
这里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23万多名畲族群众在浙江安居乐业,畲汉兄弟情传承千年。
这里吸引了262万名少数民族同胞。他们从祖国各地前来,在浙江工作生活、追逐梦想。
进入新时代,浙江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5年来,全省各条战线涌现出众多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民族团结之花在之江大地盛开。
民族乡村振兴
且看浙江示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去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浙江32个集体和个人获荣誉称号。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唯一的模范集体代表发言。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浙江不断拓展深化民族乡村“两山”转化通道,开展“双百村结对”工作,启动“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计划”,民族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个山区小乡,面积仅有28.4平方公里。如今,这里黄泥房变身高端民宿,空心村转型为特色景区。近年来,市县两级相继出台了多项专项扶持政策,杭州市政协更是持续30年结对帮扶莪山乡。千亩生态稻、万亩高节竹、十万斤红曲酒、百万只黄金粽等特色产业逐一亮相,莪山乡还成功创建全域3A级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超亿元。
去年10月,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乡创建启动仪式在莪山乡举行,打好民族牌、走好特色路,莪山乡培育壮大“一村一品”,畲风畲情成为鲜明特色。
“去年,我们村以展示畲族酒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三届‘开酒节’一开幕就吸引了近万名游客。”龙峰民族村党总支书记雷天星自豪地说。今年1月,村里又被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乡村振兴路上,民族乡村不掉队。2018年,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等十家单位联合下发《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当年8月,民族乡村振兴计划正式启动。
泰顺县竹里畲族乡努力用畲族文化、国学文化、竹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实行农、文、旅有机串联,促进畲乡经济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去年我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万元。全省382个民族村与全省同步实现“消薄”目标。浙江成为全国民族地区均衡发展的典范。
2019年,国家民委将“支持浙江开展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写入当年工作要点,将“示范建设”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交给浙江。缩差距、补短板,浙江民族乡村振兴步伐铿锵有力。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促团结共发展
“浙”里有你更多彩
让城市更好服务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包粽子其乐融融。
鸡鸣山社区生活着2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创设“民族团结一家亲”“融书苑”“我们的节日”等一批民族团结服务品牌,定期开展各类活动。而少数民族群众也组建了红石榴志愿者队伍,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义乌是我省少数民族群众来源地最广、聚居人数最多的县级市。当地坚持党建引领,多民族共建共享,打造共荣共美大家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近3年已培训2万多人次,深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
浙江是城市民族工作大省,全省现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62万,居全国第二。近年来,我省立足基层社区,探索以“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四微”建设,目前已在基层社区建立800多个“四微”载体,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省还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团结”,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等新模式,城市民族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米娜工作室”。负责人是学院专职辅导员、维吾尔族教师米娜瓦尔·艾力。15年前她考入宁波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宁波,目前从事思政教育工作。工作室全力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学生中已有近两百名回到新疆,还有10余人留在宁波发展。“我不单单是为学生服务,还是为整个社会、为我们中华民族培养人才。”米娜瓦尔·艾力说,她会用微薄之力,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样的民族工作室,浙江还有不少。近年来,我省在少数民族同胞较为集中的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设立民族工作室,开展教育引导、情感联络等工作。海宁“五朵金花工作室”、鄞州“老潘少数民族工作室”、柯桥“阿凡提工作室”等一批品牌工作室,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和谐融入当地。
少数民族同胞的到来,为浙江的多元化增添了绚丽色彩。去年4月,13名少数民族同胞获评第一批来浙少数民族“和谐融入之星”,他们都来自基层一线,职业各不相同。省民宗委利用活动契机,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一家亲,抗疫见真情。在抗疫战斗中,广大来浙少数民族同胞积极行动、携手抗击疫情。
“民族团结一家亲,龙游是我第二个家。”龙游县一家拉面店老板、回族小伙高成龙说。抗疫过程中,他接连多天为抗疫一线的执勤民警们送上热气腾腾的拉面和盖浇饭。战疫期间,还有不少少数民族餐饮从业者免费为一线抗疫人员送去关怀。
面对抗疫初期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浙江润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藏族企业家秦旺仁增,一方面联系国外客户求购,一方面改造生产线转产口罩。他和妻子还慷慨解囊,向黄岩区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
倾情对口支援
助力脱贫攻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浙江很早就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每年筹集对口支援财政资金超过50亿元,实施项目超过400个。
从诗画江南奔赴雪域高原、天山脚下……目前,浙江共结对新疆、西藏、青海等8个省区的100个县(市、区)。5年来,一批批援派干部人才奔赴远方,各级党政交流持续深入,民间交流蓬勃开展,劳务合作深入推进,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浙江力量。
有人扎根苗乡,烛照少数民族学子;有人坚守浙江讲台,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接班人。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义务支教。受邀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后,他将学校带上“逆袭”之路,不仅培养出数百名大学生,还培育出一支优秀教师骨干队伍。支教期间,陈立群翻山越岭、走寨访户,足迹遍布台江所有苗寨。
距离阻隔不了情谊。“柯桥,我们终于回来了!”今年4月,绍兴市柯桥区包机接60名藏族学子返校,减少学生返程途中的交叉感染风险。柯桥区西藏民族中学是全国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内地西藏初中学校之一,现有584名藏族学子就读。
作为全国最早承担内高班、中职班办学任务的省之一,浙江多年来已为对口援助地区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2.6万余名。抗疫期间,7000余名留浙在校民族班学生得到悉心照顾。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党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
浙江还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安吉白茶跨省扶贫,“扶贫苗”化身“致富茶”,助力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的少数民族群众共奔小康。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对标“重要窗口”建设新目标新定位,浙江民族工作阔步前行。之江大地上,各民族肩并着肩,正在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