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搜救犬站
凤凰山下,有支屡立大功的“汪汪队”
本报记者 王晨辉 通讯员 邵琦
杭州市区暴雨如注,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搜救犬站接到转塘街道村民求助:一位老人在山林里“失联”。两名消防员随即带上搜救犬“无情”前去搜救,两小时后,一路嗅着气味搜索的“无情”在一棵樟树边蹲下了,消防员在3米外的灌木丛中找到了腿脚受伤难以动弹的老人,并将他背下了山。
这是搜救犬站日前应对雨季可能出现的救援场景进行的一场实战搜救演练。连日阴雨,各类突发事故频发,也让各地消防救援队伍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他们中,有一群特殊的队员,那就是搜救犬。作为全省唯一的专业搜救犬队伍,成立8年来,这样的小型救援每年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在丽水里东、遂昌县苏村山体滑坡等30多次大型救援现场,它们屡立大功,在复杂地形、环境下,成功定位、帮助搜救出50多人。
这支“汪汪队”每天是怎么训练、生活的,一身过硬的搜救本领又是如何练成的?近日,我们来到这个搜救犬站,走近这群特殊的救援队员。
8
秒
找到带一小滴血的木板
“汪汪汪……”清晨5时30分,一阵犬吠打破了凤凰山的宁静。随着训导员的到来,一只只搜救犬激动地在自己的小“别墅”里又蹦又跳,用饱满的热情迎接自己的主人。
训导员打开“房门”,向小家伙们问好,送上可口的早餐,并仔细打扫他们的一室一厅和后院。
位于杭州凤凰山南麓的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搜救犬站成立于2012年4月,主要承担浙江省域灾害事故救援和跨省增援等任务,目前有9名训导员,25只搜救犬,犬种包括德国牧羊犬、马里努阿犬、寻血猎犬、英国史宾格犬和拉布拉多犬等5个犬种。
1小时后,训导员们带着各自的搜救犬,开始了上午的训练。第一个训练科目是血迹搜索,训导员肖植西让他的搜救犬“无情”等候在门外,带着记者先进了训练馆。
这是一块200平方米的场地,上面铺着木板。“哪怕只有小小的一滴血,它都能很快找到。”肖植西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根装着血的试管,往一块木板上滴了一小滴,然后将木板翻面。
“搜!”肖植西向“无情”发出指令,“无情”箭一般冲入场内,仔细地搜寻,8秒后,它趴在一块木板旁,一动不动,我走过去一看,果然就是那块带有血迹的木板。
“灾害事故发生后,往往会有人受伤流血,通过血迹搜索,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定位被困者。”肖植西介绍,2016年遂昌县苏村山体滑坡救援时,“无情”就是搜索血迹成功定位了两名被困人员。
“别看只有短短几秒,背后可是常年的艰苦训练。”肖植西说,“无情”是只马里努阿犬,出生于2012年7月,2013年3月22日接到搜救犬站后,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就像一名小学生一样,它要从最基础的直立、蹲坐、趴倒等动作开始,逐步培养我和它之间的默契,然后才能训练它穿越障碍、气味反射、搜索以及示警等能力。”
为了让“无情”对人体血迹的特定气味产生稳定的条件反射,肖植西进行了无数次循序渐进的耐心训练:先让它在草地上搜感兴趣的东西,让它以为是在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然后转到泥地、硬质路面和室内,环境由简单到复杂,用血也由新鲜到陈旧、由多到少。等它具备相应能力后,再模拟现场设置不同的训练环境,让它在真正的搜救现场来之能战。
“现在,‘无情’已是整个搜救犬队资历最老、业务能力最强的搜救犬之一,但就算立过再多的功,也需要保持高强度的训练,以免技能退化。”肖植西说,对于人的搜寻,它的速度就更快了。在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平地上,无论你躲到哪里,它不到10秒钟就把你找到。
见记者有点不信,肖植西带记者来到边上足球场大小的室外训练场,让记者做他的助手,藏进一个箱子。为了加大难度,记者特意挑选了一个杂草丛边的箱子钻进去,刚刚准备计时,耳旁就响起了“无情”“汪汪”的叫声。
这种对人体气味的高度敏感,让搜救犬在有人员失踪、被困、被埋压却又难以迅速确定其具体方位、生命体征的事故现场有了很多用武之地,合格的搜救犬能弥补生命探测仪器的不足,提高救援效率,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记得有一次,我们参与了对一位失踪驴友的救援,‘无情’利用自己敏锐的嗅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索将他成功定位,帮助救援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位驴友救出。”肖植西说。
8
天
成功定位16位被困者
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在救援、特别是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上建功立业。
为熟悉灾害事故现场,这些搜救犬需要经常参加模拟搜救练习。每年训导员都会带着搜救犬去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搜救犬基地模拟搜救场进行近两个月的训练。2019年7月,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搜救犬站也建起了模拟搜救场。
这个位于半山坡的搜救场约500平方米,上面布满了砖块、瓦砾,如同废墟。“这个模拟搜救场的建设,我们结合了丽水里东、苏村等山体滑坡现场的实际情况,搜救犬来到这里,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搜救犬站负责人杨丽君介绍。
在杨丽君的建议下,记者钻进一个被“泥石流”掩埋的房屋,这是一个5米多深的井,里面的空间非常小,约2平方米左右,有几个塑料管道与外界相连。
“这些管道就是排气孔,一会儿,我会把其他排气孔都堵上,只留一个,让我的伙伴‘佳宝’来找你。”训导员王科峰对我说,在实际救援中,他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被困者埋在比较深的地方,只有一个微小的口子与外界相连,搜救犬就要找到这个口子,从而帮助救援队员找出被困人员。
接着,王科峰关上了井盖,堵住了其他排气孔,四周顿时漆黑一片,我在里面数着数字,数到“36”时,听到一阵“汪汪”声,“佳宝”已成功搜索到我。
“其实,真正的搜救,往往比模拟的环境更加艰难和复杂,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王科峰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丽水里东山体滑坡救援。事故发生后,搜救犬站立刻派出了6位训导员和6只搜救犬前往现场参与救援。
王科峰清楚地记得,泥石流山体滑坡加堰塞湖水倒灌给救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地面泥泞,每行进一步都很艰辛,上面还有许多碎玻璃渣、碎瓦片、钉子等尖锐物。
“搜救犬连续作战,非常疲惫,本来可以轮着休息的,但由于‘佳宝’救援能力突出,比其它搜救犬多工作了更长时间,后来‘佳宝’左前腿受伤,鲜血直流,我给它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后继续搜救。”说到这儿,王科峰显得有些难受:“好几次‘佳宝’由于太累给我传递想休息一下的信息,我很心疼它,但是没有办法,现场还有人员被困,时间就是生命,在我坚定眼神的鼓励和支持下,它继续工作,直到整个救援结束。”
在里东村救援中,“佳宝”和它的“汪汪队”队友们,连续奋战8昼夜,共成功定位16名被困者,为整个救援争取了更多宝贵的时间。而这一场“战役”,也让“佳宝”的右脚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
8
年
成了亲密无间的
战友
“大家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我们现在休息一下,做会儿游戏吧。”完成了模拟搜救,训导员带着他们的“汪汪队”战友,来到游乐场,度过一天中难得的闲暇时光。
游乐场里有跷跷板、滑梯等玩具,搜救犬们在这里和训导员们玩耍打闹,一扫训练时的疲惫。
“别看它们工作时挺威风的,平时还是挺温和的,你和它玩多了,它也会对你亲近。”说着,训导员肖植西拿来一个网球,让我和“无情”一起玩。很快,“无情”就能听懂我“蹲下”“站立”等简单的指令,有了初步的默契。
相处的时间长了,训导员和搜救犬也都有了深厚的感情。“我把它当成我的亲人、我的孩子,就连休假的时候还牵挂着它,每天必须打个电话给同事,了解它的情况。”肖植西说。
因为搜救犬往往是进口犬类,所以每一只的名字都很长,为了更容易和搜救犬沟通,训导员们都给自己的搜救犬取了新名字。“我们队伍成立不久,就来了4条马里努阿犬,我们一商量就给他们冠上了‘冷血’‘无情’‘铁手’‘追命’这‘四大名捕’的名字。”肖植西说,现在,“四大名捕”中只有“无情”还奋战在救援一线,7年多来,它共参加了20多次救援,丽水里东村山体滑坡、新安江丰产村横路自然村山体滑坡、遂昌县苏村山体滑坡等救援现场都有它的身影。“如果真有功勋章,它的脖子上早就挂得满满的了。”
“再过一两年,‘无情’也将退居二线,但无论如何,我会一直陪伴着它,为它养老送终。”说这到这儿,肖植西显得有些感伤。犬的寿命一般是15年,8岁的“无情”,相当于一个五六十岁的人,已到了职业生涯的晚期,是该安享晚年了。
和“无情”一样,训导员王科峰的“佳宝”也已服役8年,在他的眼里,“佳宝”就是自己的儿子。
“去年一次训练中‘佳宝’受伤,要打吊针,我一个星期都陪着它,那些天刚好我儿子也生病发烧,于是我白天在单位陪‘佳宝’,晚上去医院陪儿子。我老婆开玩笑说,我有两个儿子,‘佳宝’是大儿子。”王科峰对我说,今年春节前夕,他还把“佳宝”带回了诸暨老家,让它和自己的家人好好过了一个团圆年。
“去年12月,松阳发生了一起山体塌方事故,‘佳宝’也参与了救援,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它喘气的频率更高了,步子也没那么轻巧了,我突然意识到,‘佳宝’老了,一下子感到非常辛酸和心疼。”王科峰说:“也就是那一刻,我萌生了带它回一次老家的想法,让他看看我的家人、我成长的地方。”
“这种感情,很多人无法理解,对我们来说,带过的每一只搜救犬都像我们的亲人。”搜救犬站负责人杨丽君说,平时工作再苦再累,只要看一眼身边这位毛茸茸的“亲人”,都会化为温暖的情怀。
“汪汪汪……”休息结束,“救援汪汪队”再次集合,开始了新一轮训练。
(本版图片均由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搜救犬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