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空气论斤卖,离尘不离城,宁波江北毛岙村——

以绿养绿,再造生态资本

  “空气论斤卖,离尘不离城”,说的是宁波慈城毛岙村。前一句是说这里有空气质量一流的山居环境,后一句是说毛岙村离慈城近,周末有很多从杭州、上海赶来的游客。

  夏初,我们从慈城镇出发,经由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便到达方圆不足3平方公里的毛岙村。眼前林木葱翠,层峦叠嶂。“要是9月份来,风景就更好了,漫山遍野挂满红豆果,你都找不到一处没有红豆果的地方!”村党支部书记方国君说。

  方国君的话,我们能找到数据上的支持。据统计,毛岙村绿化率高达95%以上,其中红豆杉种植面积500亩,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荣获了国家首批绿色村庄、浙江省最佳自然生态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

  不急着开垦开发,而是再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养富生态资本,并从中获得发展,这是毛岙村一直在做的事情。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以绿养绿“卖空气”。

  如今,这个400人不到的小村庄,虽没有一家工厂,却创造了1853万元的经济总收入,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近18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9万元。

  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走在毛岙村村道上,两旁绿树成排,我们隐约听到远处传来水泵抽水的声响,寻声找去,几名工作人员正拿着软管给路边一排红豆杉浇水。我们注意到树下的新土,应该是这两天才种下的。

  “我们每年都种红豆杉树,去年种了300棵,今年已经种了200多棵。”方国君一边跟我们介绍,一边快步走上前嘱咐:“天热了,一定要保证3天浇一次水!”说完,又绕着树转了一圈,小心清理掉枝头几片枯黄的叶片。“这些树可金贵了,是我们‘卖空气’的本钱!”他挥挥手上的红豆杉叶子,向我们讲起毛岱村与红豆杉的故事。

  像很多深山小村一样,毛岙村村民世代以茶叶、杨梅、橘子、毛竹为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我们不能‘吃穷’山水。”2001年,方国君当选村书记,接过小村发展的重担。做过生意,跑过市场的他很清楚“资本滚雪球”的意义,他认为,需要强化好山好水优势,选种一些经济林木,以绿养绿,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才能谋求大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誉为“空气净化器”的红豆杉,走进了方国君的视线。

  “这种树长得慢,却有很强的空气净化能力。”从此,他带领村民种起了红豆杉。

  这一路,我们看到高高低低的红豆杉布满村道、山道,就连老百姓自家庭院、门前屋后,也有茂盛的红豆杉枝条趴在篱笆上。“这满山满村的红豆杉都是村民一棵棵辛苦种养起来的。”方国君说。

  红豆杉种下了,“森林公约”也定下了:禁止乱砍滥伐,坚持利用有度。村里还成立护林小分队,由村两委班子带头,把保护红豆杉作为全村发展的底线。

  划定生态红线

  在毛岱村中央公园旁,我们看见三幢建筑正在施工,这是村里新引进的“居善地”高端民宿项目,投资近两千万元。

  这会儿,工人正用转轮磨掉铺路石板上不规则的棱角。有意思的是,石板底下,还“费事”地垫了一块有凹槽的大石板,石板连着一个1米多宽的池子,打磨时少量的污水顺着凹槽流到池子里。因为多了这道防护工序,工人不时抱怨:“太麻烦了,活都被拖慢了!”

  “宁愿拖慢施工进度,也不能对环境造成伤害。”方国君跟工人们解释说。

  这些年,毛岱村把“以环境论英雄”作为产业引进指南,拒绝掉的项目一双手也数不过来。村口原来有一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钢管厂,但是多少有些污染,而且生产时有噪音,方国君和村民代表商量后决定倒贴七八十万元,把工厂“请”出了小村。

  在毛岙村背靠的毛力水库边,我们看到了一大片金黄的沙滩。几十名游客或在水边拍照,或在躺椅上吹风。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沙滩上不见任何烧烤架或摊位,干净而整洁,“这片沙滩每年能迎来几万名游客。游客多了,村民们便在这里搭起烧烤架,想靠卖烧烤赚些钱,但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环境,村里便下了禁令。一开始村民还很不理解,后来,沙滩游客不减反增,进一步增加了民宿的客源和山货的销量,村民们也就越来越自律了。”方国君说。

  严格划定的生态红线,让小村攒足了生态资本。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毛岙村负氧离子含量逐年攀升。我们站在小村深处,闭上眼睛深呼吸,一股清凉沁入心脾。或许对村民和游客来说,根本不需要数据来佐证,因为感官骗不了人。

  “卖空气”富了村民

  近年来,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游客纷至沓来,新产业也寻迹而来,改变了小村,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几年间,毛岙村村民人均收入足足涨了8倍,去年全村餐饮、住宿、农副产品等经营收入达180余万元。

  方国君清晰地记得,几年前,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询问村里的房子可否出租。他是“大乐之野·勿舍”连锁民宿品牌的负责人,偶然闯进小山村,便被“圈”了粉,决定在这里投资开民宿。

  在“大乐之野·勿舍”民宿的书吧里,50多岁的村民刘建红正在吧台前忙碌。在进入这家民宿打工之前,她一直赋闲在家,靠老公在外打工的钱过生活。如今,她学会了调咖啡,学会了功夫茶,每月能赚三四千元工资。

  “去年,毛岱村接待了5万名游客,杨梅、橘子、茶叶也都跟着值钱了!”“茶语山庄”的主人陈桂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宝贝”过他的100多亩农田山林。“以前,杨梅要挑着担子去镇海卖,5元一斤,一天也就赚一两百元,现在摆在家门口,一斤就能卖15元,去年光卖杨梅,就赚了五六万元。”陈桂良还将自己的几幢老房子改成民宿,一年还能再赚十几万元。

  “‘卖空气’,一开始我们都只当是玩笑话,没想到成了真!”陈桂良感慨道。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以绿养绿,再造生态资本 2020-06-16 浙江日报2020-06-1600019 2 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