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后浪”奔涌 弄潮儿向涛头立

丽水全方位深度接轨上海,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综述

  “后浪”奔涌 弄潮儿向涛头立

  丽水全方位深度接轨上海,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综述

  关 耳 李曼舒

  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两山”转化的改革之风,在丽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迸发着奋进追梦的活力。

  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丽水市委、市政府快速响应,加大先行先试力度,高举“丽水之干”行动旗帜,以更高质量、更大格局、更强合力持续深入接轨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弄潮儿要向涛头立。专题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全方位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推出系列农产品、旅游推广活动,不断彰显丽水“大花园”的资源禀赋;搭建人才、科研、产业“飞地”,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近年来,丽水与长三角城市合作共赢的脚步如此铿锵。

扬帆逐浪大上海

全市域全方位深度接轨

  长三角地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互联互通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如何找准位置、凸显优势?丽水进一步打开山门,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开放、融入。

  作为“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核心区,丽水生态资源独特、优势明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1.7%,据测算,丽水生态每年可固碳195万吨、释氧520万吨,水源涵养132亿立方米,分别占了长三角的15.7%、15.7%和14.6%,相当于为整个长三角地区贡献了1/6的生态产品。同时,丽水也是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排名均进入全国前十的唯一城市,是长三角区域当之无愧的绿色生态屏障核心区。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丽水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引领。

  为此,丽水快速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12个专题合作组,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全方位谋划精准融入路径。

  2019年8月26日,丽水市委、市政府发布实施《丽水市全方位深度接轨上海、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主动响应、借势登高,彰显特色、差异发展,突出生态、互补双赢,交通先行、注重实效4个基本原则,制定了6项重点行动、10项重大载体、100项工作清单。

  依据该方案,丽水将从生态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产业集聚攀高、科技创新承接、开放对接市场、公共服务异地同城等6个方面持续发力,接轨上海、问海借力、发展丽水,力争到2025年实现打造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区、长三角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工业创新发展高地和长三角生态安全农产品供应地“两区三地”的建设目标。

  谋定而后动,追梦“一体化”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目光向东,方向明确,丽水主动出击,全力推动各县(市、区)深度接轨上海蹄疾步稳。

  景宁县与上海静安区、松阳县与松江区、缙云县与闵行区、庆元县与宝山区及崇明区、青田县与金山区、龙泉市与宝山区及奉贤区、莲都区与黄浦区陆续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2019年12月,丽水全市9个县(市、区)均与上海各区建立了“一对一”紧密型结对合作关系,探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多元发展路径。

  此后,上海与丽水两地在频繁交往中,不断深入合作,结出硕果累累。如景宁县与上海静安区结对,已达成合作意向20余项,总投资超40亿元;丽水开发区管委会绘制“招商地图”,对接上海招引生物医药、芯片、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96亿元。

高效融入走出去 借一体化的格局深化合作

  2019年9月13日上午9时许,满载着近400名上海游客的G7349次丽水高铁旅游专列从虹桥站缓缓驶出,前往丽水开启为期3天的中秋休闲度假之旅。

  这趟丽水高铁旅游专列是浙江·丽水(上海)周推介活动中推出的重磅礼包。一声强劲的动车组出站时的长鸣也在黄浦江畔奏响了丽水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集结号。

  此后一周,“丽水山耕”品牌会客厅暨新闻媒体见面会、“丽水山耕”品牌及各县(市、区)农文旅展示活动、各国驻上海总领馆官员推介会、“丽水山耕”农产品博览会、丽水籍在沪大学生座谈会、九县(市、区)农文旅营销团队进上海、上海携程丽水旅游主题店授牌仪式、长三角旅游集市丽水形象展示活动……一系列推介活动全方面展示了丽水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好产品,亦成为丽水向全世界展现形象的“会客厅”。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活动现场,一笔笔订单接踵而来:15个合作项目涵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制造业等诸多领域,合同投资额累计248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沪丽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雄心与信心。以一个个项目为载体也使得两地的协作关系日益紧密,合作方式持续创新,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这一年来,向着融入“一体化”道路上奋力奔跑中的丽水,后浪奔涌、动能澎湃。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抢占先机,赋能智造,丽水打造经济发展“互飞地”,积极谋划搭建“飞地”型借智发展平台,推动建立人才、科研、产业“飞地”,探索与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建立“飞地”互飞互促机制。

  在主动承接上海资源溢出的同时,丽水积极开展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工作,构建形成了生态工业经济集聚平台、丽水(杭州)数字大厦、数字经济双创园、数字经济天宁基地“三园一基地”的多层次数字经济集聚平台。2019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0.7亿元,同比增长9.2%,居全省第6。

  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招才引智,丽水打造多元平台“智慧高地”掷地有声。

  2019年组建专门招商队伍进沪,谋划推动招商中心设立,成功推动红星美凯龙文旅综合体、上海城建PC构建等项目顺利落地。与此同时,丽水全力推动搭建科技、人才、金融交流平台,与之江实验室、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打造浙西南科创中心,凝聚高能级的创新力量。

  得益于此,2019年8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药用植物开发及多肽类药物研发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莲都。这个高科技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在有效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也将为丽水优质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开快速通道。

  此外,丽水还正式加入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去年,丽水成功举办“人才·科技”峰会,成立长三角一体化人才社团联盟,实施的“人才+项目+技术”合作模式唱响了丽水“人才经”,吸引29位博士专家来丽开展企业服务合作活动。

精准融入补短板 用一体化的契机惠及民生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乘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东风,丽水内外兼修,积极谋划、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切实落实到改善民生上,使高质量一体化成为高质量民生的坚固基石。

  丽水要真正实现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补上交通这块短板,在时空上进一步拉近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重要节点城市的距离。

  为此,丽水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版图,全力谋划储备和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编制《丽水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年—2050年)》。着眼于丽水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丽水相关部门深入对接一体化规划编制,全力争取上位规划更大力度的支持,取得明显成效。杭丽铁路义乌至缙云段、衢丽铁路、丽水高铁站等项目纳入由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印发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

  从陆地到天空,丽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按下“快进键”。眼下,丽水机场、杭丽铁路、衢丽铁路、温武吉铁路等项目全力推进。2019年,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9.53亿元,同比增长22.3%。

  河流没有界限,天空没有屏障。在生态资源共享方面,丽水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探索好山、好水、好空气等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依托海拔600米以上山地康养资源优势,针对上海对优质康养的迫切需求,编制《丽水市“康养600”小镇发展规划》,谋划在海拔600米以上山地区域规划建设康养小镇,打造长三角地区康养基地。目前该规划已发布实施。

  让丽水优质的生态农产品走出去。丽水与蓝城农业、绿城物业、联华超市等知名渠道商签订合作协议,加快“丽水山耕”农产品进入长三角城市。将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游客引进来,丽水正依托“古村落”拯救和活化利用工作,全力推进国际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对老百姓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在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丽水以便利共享为基础,深入推动开展公共服务异地同城行动,加强医疗、教育领域合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优质医疗等迫切需求,着力构建长三角城市“幸福圈”。

  2019年11月,丽水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华师大附属丽水学校”合作办学协议,计划2021年完成一期工程并开始招生入学。不久的将来,丽水的孩子在家门口也可以享受到长三角核心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丽水还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推出异地就医备案“掌上办”“网上办”,加快步伐融入长三角地区的医保合作,实现医保惠民便民“零次跑”。丽水市中心医院、丽水市人民医院和缙云县人民医院等19家医疗机构开通了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所有县(市、区)。

  百川东入海,沪丽一家亲。如今的丽水,更是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加快“红绿”融合发展进程,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全面凝聚创新实践“两山”理念的宏阔发展伟力。

  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丽水将坚定不移地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生态为底色,加强生态产业联动发展;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以便利共享为基础,加强公共服务体系支撑。放眼未来,一个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样板区正在浙西南冉冉升起。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后浪”奔涌 弄潮儿向涛头立 2020-06-15 浙江日报2020-06-1500007;浙江日报2020-06-1500009;浙江日报2020-06-1500008;浙江日报2020-06-1500017;浙江日报2020-06-1500018 2 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