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一本书,一条路

  2003年初,我在农村地区密集走访,有幸亲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情况调查到形势研判,从政策酝酿到工程实施,再到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非凡历程。当年,浙江3万多个村庄中,环境稍微好些的不到4000个,如今美丽乡村是浙江名片,“全域大花园”雏形渐显。17年来,浙江农村面貌、城乡协调、绿色发展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的良性变化充分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的“千万工程”实践经验值得全面总结提炼、传播推广。

  非常欣喜地看到《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何玲玲、方问禹、王俊禄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应势而出。一本书,一条路。这本书从点到面、从实践到理论,刻画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撬动农村焕然一新、农业重焕生机、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杠杆,驱动乡村振兴、城乡协调、绿色发展的不凡路径。它以17年的历史跨度、创新战略的高度,完整、厚重而又不失鲜活地呈现了一部伟大的社会实践、施政力作。

  从细微突破到满盘皆活,这本书重视剖析逻辑关联,突出共性因素,阐述为什么能从“浙”里看见美丽中国。比如,书中讲到“三无村庄”的奋力突围——地处浙南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温州市文成县峃口镇缺乏土地、劳动力和产业,却以环境建设为抓手,既改变村庄面貌,又锤炼干部队伍,走出一条普遍的、可复制的振兴路子。这些案例对于当下中国许多从脱贫迈向振兴的乡村而言,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也有人说,浙江美丽乡村做得好是因为有钱。但实际上,当时比浙江有钱的省份多了,浙江不是最富的省份,财政收入也不是最高的。透过这本书,读者就能理解,有心、有路比有钱更重要,只要有重农之心、爱民之心,财政盘子再小也能挤出钱来搞农村建设。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性、生命力,其路径方法具有非凡价值。在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五大发展理念等国家战略版图上,清晰地刻画这些路径具有全局意义。

  这本书以专业眼光,提炼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三条关键经验: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群众视角。这也是当前全国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需要坚持的三个关键点。凭借丰富的采访、实录和正反面案例,这本书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令人信服,也因此更具参考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指导各地三农工作的“操作指南”。

  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开到村庄的省委现场会”章节。现场推进会,也叫“现场会”。在我国体制内运转规则中,这往往是衡量某项工作重要性的风向标:以什么规格开,什么频率开,在哪里开,会议行程安排等,都从上而下,层层释放着信号。连续17年召开,开到村里面,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这本书把现场会拎出来细致描述,是对“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最有冲击力、说服力的表达,对各地党委、政府的触动和启迪无疑是巨大的。

  这本书是乡村调查纪实作品,描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具有史料价值,同时,因其鲜活生动,有可读性,还能作为美丽乡村“深度游”的导航攻略。它以大量有代表性的乡村故事,润物无声地呈现这样的深刻变化:美丽乡村从“盆景”到“风景”,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书中描述的那些村、那些事、那些人,有部分我曾在多年前去过、了解过,如今读来更是感慨万分,往事历历在目,变化真真切切。这本书的作者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团队,既有长年累月、跨省跨市下乡调研的扎实基础,更有贴近读者、讲好故事的本领,是讲述这段历程的绝佳团队。比如“靠山吃山,山穷水尽”“猪住楼下,人居楼上”“水晶透亮,河流污浊”这些大白话,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若有所思。所以说,同样是讲道理、摆观点,这本书深入浅出,称得上是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刻画生态文明实践的一本教科书。

  步入新时代,讲好乡村故事的必要性更加凸显。新时代首先倡导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乡村在这方面恰恰有优势,提供了全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可能。新时代要求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产城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等加速融合,预示着更多城市资源加速回流乡村;新时代崛起新消费,人们更加注重绿色、安全、个性化,这也给乡村带来更多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这本书作为媒介,找到了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契合点、共鸣点。希望作者持续关注这一伟大社会实践,带来更多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并重、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路径参考的精品力作。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一本书,一条路 2020-06-14 20964956 2 2020年06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