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非遗馆积极征集各类藏品——
让活态的非遗走入生活
陆遥
孟夏时节,走在建设中的之江文化中心,已经渐渐能感受到“城市文化之心”的脉动。2022年12月,之江文化中心四馆之一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建成问世。
非遗馆没有模板可复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省非遗馆里要展示什么?如何和博物馆区分开来?这是从场馆开工之时就开始琢磨的话题。
“它不像博物馆,以展陈‘器物’为主,它试图容纳的是无形的、活态的、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省非遗馆建设方案所定义的,非遗元素要更好地融入这座建筑,要以非遗的特性来设计布局馆内的展陈空间与各项设施。近年来,省非遗保护中心始终积极努力,从2017年开始在全省精心征集藏品,以保证顺利开馆。
一艘量身定制的船
在浙江岑家木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工厂里,王师傅正在做一块长条形的板,模拟了船舷的弯曲度,然后用这块板在大肋上做曲度,这里有一个曲度的讲究,经过强制弯曲,如果弯曲过度,就容易断裂……
这是一艘正在建造中的舟山“绿眉毛”三桅木帆船。作为为省非遗馆“量身定制”的展陈作品之一,今后,它也将成为省非遗馆的一大展陈文化空间。
“绿眉毛”是我国古代“四大船系”之一浙船(也称“鸟船”)的代表船型,曾在浙江的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地区大量流行,也是唐宋以来的浙商在开发海洋商贸时的重要用船,还追随过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是非常优良的运输船。
舟山木船制造技艺是我省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如今这艘船的技术建造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岑国和。舟山“绿眉毛”三桅木帆船全部根据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及传统模式建造,长21.5米,宽5.5米,桅高13米,排水量约120吨。1∶1完整呈现了古船“绿眉毛”的风貌。
据介绍,设计图纸采用古法手工画图及CAD软件制作,最小是1∶50,制作这样一张图纸需要1个月左右;然后在夹板上画1∶10的图纸,时间大约一周左右,最后在地上根据图纸1∶1放样。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画三张图纸?岑国和解释:“如果直接用1∶50的图纸放样,那么差一厘米,实际就会有半米误差,所以要画三张,以防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展示‘绿眉毛’,不仅仅是展示一艘船。”省非遗馆筹建部负责人祝汉明介绍:“在制造木帆船的同时,我们专门引进了纪录片拍摄组,完整记录整个建造过程。”今后,前来省非遗馆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亲自上船体验,还可以从视频纪录中直观感受东海渔民的生活,了解“绿眉毛”的前世今生……
一股众志成城的劲
省非遗馆的藏品征集,其实早在场馆开工之前两年就已经开始了。
2017年11月的首次捐赠仪式上,2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向全省发出倡议,共捐赠38件(套)代表作品,成为非遗馆的第一批馆藏。2018年12月,又有2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捐赠26件(套)代表作品。
作为南戏故乡,浙江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数量可观、声腔齐全、名家名戏迭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2019年,省非遗保护中心针对戏剧类的非遗项目进行了第三批藏品征集。从8月至9月,省非遗馆藏品工作征集小组赴嵊州、新昌、海宁、金华、平阳、永嘉、苍南、泰顺、绍兴等地,及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开展传统戏剧类藏品调查征集工作。征集藏品总数达到102件,包括戏剧服装19件,戏剧乐器16件,戏剧脸谱8个,木偶脸壳7个,整套木偶2件(不含泰顺木偶),泰顺木偶共50件。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这是唐玄宗笔下对提线木偶的描述。此次征集的50件泰顺木偶作品,来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木偶头雕刻)季天渊。
季天渊自幼跟随父亲季桂芳学习木偶雕刻及彩绘技艺,三十多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三雕创作世纪金奖、首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金奖等荣誉。她雕刻的木偶头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线条明快、雕工精细、色彩鲜明,用夸张浓缩、提炼的艺术手法,突出不同木偶人物的性格。如今,已快步入花甲之年的季天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木偶头雕刻的传承上,到各地带徒授艺,培养年轻的木偶头雕刻艺人。她说:“希望通过非遗馆的展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泰顺木偶戏的独特魅力。”
绍剧,是浙江省三大地方戏剧种之一。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捐出的黄莽、紫莽等6件戏曲服装,是绍剧《龙虎斗》赵匡胤、《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等人物的戏衣,绍剧老艺术家陈鹤皋、六龄童、十三龄童等曾穿过;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捐出的8件脸谱和《花头台》一套15件乐器,记录着这个古老剧种和剧团的珍贵历史。
一片赤诚奉献的心
每一个工匠背后,都有属于他们的坚守故事。
2019年9月23日,第十一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颁出了重磅的奖项:2019“非遗薪传奖”。此次中国传统工艺“薪传奖”(金属工艺类)是中华艺文基金会支持的,面向全国手工艺人的并在我省非遗博览会上举行的落地项目。首届活动共收到参评作品274件,材质分别有金、银、铜、铁、锡等。经多轮评选,最终评出金奖2名,银奖3名,铜奖5名。
一件低调内敛的铁壶拔得头筹。金奖作者胡志强生于金华永康胡氏铁匠世家,15岁起就跟着祖父、父亲钻研铸铁工艺。现为省级非遗项目“永康铸铁”的代表性传承人。据介绍,作品灵感源自“沧海石枯,只求茶间一味”。制作中,他兼顾了铁壶的实用性与收藏性,在追求艺术造型的同时,又汲取了日常生活器物的朴拙之意。
在省非遗保护中心的积极作为下,10件获奖作品的手工艺人,自愿将获奖作品捐赠给省非遗馆,让非遗馆内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技艺展示,让活态的非遗走入生活。
此外,2019年,省非遗保护中心对全省传统工艺项目做了查漏补缺的工作。一对萧山花边红木台屏《敦煌纹饰》、一个萧山花边红木落地屏风《凤舞九天》,都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赵建忠无偿捐赠的。
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介绍,藏品的征集只是省非遗馆建设工作的一部分,非遗馆给予大家的想象空间远超于此。未来,值得期待。